-
何其芳 编辑
何其芳(1912年2月5日—1977年7月24日),原名何永芳,四川万县人,现代诗人、散文家、文学评论家,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委员。
1935年于北京大学哲学系毕业。1938年,到延安鲁迅艺术学院任教,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为革命文艺作了大量拓荒工作。同年,发表作品《生活是多么广阔》《我为少男少女们歌唱》。
何其芳曾任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委员,中国作家协会理事和书记处书记,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所长等职,当选为第一、二、三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
1977年7月24日,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65岁。
中文名:何其芳
别名:何永芳
国籍:中国
出生日期:1912年2月5日
逝世日期:1977年7月24日
毕业院校:北京大学哲学系
出生地:四川万县(今重庆万州)
代表作品:《画梦录》《生活是多么广阔》《夜歌和白天的歌》
1944─1947年两次被派到重庆,在周恩来的直接领导下从事文化工作。历任中共四川省委委员、宣传部副部长,《新华日报》社副社长等职。新中国成立后,基本放弃创作(但仍创作了像《我们最伟大的节日》这样的作品),主要从事文学批评,文学理论研究(红学)以及教学工作,历任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委员,中国作家协会理事和书记处书记,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所长等职,当选为第一、二、三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同时担任文艺界的领导工作。
1955年,被选聘为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学部委员 。
1957年在对胡风的政治运动中,何其芳措辞激烈,与胡风激烈交恶。何其芳在“文革”中也不能幸免,被打为“走资派”,面对世人的误解,他曾说过:“我相信,只要中国还有理解我的人,我就会继续活下去”。
1977年7月24日,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65岁。
诗集
时间 | 名称 | 备注 |
---|---|---|
《汉园集》 | 商务出版社 | |
1945年 | 《预言》 | 文生出版社 |
1945年 | 《夜歌》 | 诗文学社 |
来源:
散文
时间 | 名称 | 备注 |
---|---|---|
1936年 | 《画梦录》 | 文生出版社 |
1939年 | 《还乡日记》 | 良友出版社 |
1945年 | 《星火集》 | 群益出版社 |
1949年 | 《星火集续编》 | 群益出版社 |
《一个平常的故事》 | 百花出版社 |
来源:
论文
时间 | 名称 | 备注 |
---|---|---|
《关于现实主义》 | 海燕出版社 | |
1952年 | 《西苑集》 | 人文出版社 |
《关于写诗和读诗》 | ||
1962年 | 《诗歌欣赏》 | 作家出版社 |
来源:
诗歌是何其芳最先喜爱和运用的文学样式。他自称开始创作时“成天梦着一些美丽的温柔的东西”,早期的作品鲜明地表现出一个小资产阶级知识青年的思想感情和个性。他不满丑恶的现实,又不清楚出路何在;他热切地向往着生活中美好的事物,但缺乏热烈的追求。于是较多徘徊于怀念、憧憬和梦幻中,只能留下寂寞和忧郁。
在诗歌方面,何其芳创作之初即十分讲究完整的形式、严格的韵律、谐美的节奏,并注意表现出诗的形象和意境。因此,他的诗明显地具有细腻和华丽的特色。在散文创作上,他自称“我的工作是在为抒情的散文发现一个新的园地”,他善于融合诗的特点,写出浓郁缠绵的文字,借用新奇的比喻和典故,渲染幻美的颜色和图案,使何其芳散文别具风格。
现代著名诗人和文学理论家何其芳,原名何永芳,国文老师将“永”改为“其”,成为何其芳。这一字之改,使名字大放光彩,由一个十分俗气的名字,变成一个内涵隽永的美名。将“永”改为“其”名字起了两大变化:一是变九、名分档为连姓取名,扩大了名字的容量,丰富了名字的内涵;二是变三个实词为两实一虚,虚实相生,使名字充满了生机,跳荡着情感,升腾着热浪,具有感人的力量。何其芳——多么芬芳,多么美好,多么令人陶醉啊!名字散发着诗意,洋溢着浪漫情怀,真是不可多得的佳名。何其芳不负重望,后来成为著名诗人和文学评论家,使“名副其实”,美名远播。
何其芳同志在艺术上不断进行着新的追求和探索,在理论上也有自己的独立建树。何其芳同志治学严谨,刻苦勤奋。他研究了我国古典诗歌、民歌、新诗在形式上的特点,根据现代汉语的客观规律,提出了建立现代格律诗的主张,并且在自己的创作实践中,对诗歌的形式进行了新的探索。他关于我国古典文学的研究,提出了不少自己独到的见解,推动了我国古典文学研究的发展。他不止一次地说过,做好古典文学研究工作,特别是总结那些带有规律性的问题,不仅有助于社会主义文学的发展,还可以丰富我国马克思主义的文艺理论。(中国文学网评)
何其芳的一生,经历了多次转折与蜕变,由新月派诗人到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家,由一个学者而成为新中国文学研究的领军人物,他为中国新文艺、新中国的文学研究事业作出了卓越贡献。(和讯网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