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考古公开课 编辑
中文名:考古公开课
类型:大型考古文博历史类电视栏目
主持人:陈志峰
播出频道:CCTV-10科教频道
播出时间:周日20:10
每集长度:60分钟
播出状态:播出中
在线播放平台:央视网
重播时间:周三07:19、周四20:10、周日10:06
人骨里的秘密
在中国的考古发掘中,三千年前的商代高级墓葬,往往以精美绝伦的青铜器闻名于世,然而,由于青铜器锈蚀等原因,墓葬中的尸骨大都难以保存。公元2000年,河南安阳殷墟一座名为M54的商代大墓被抢救性发掘,大墓保存完好,各类随葬品丰富,然而,令人奇怪的是,墓葬中的尸骨却奇迹般地保存较好。考古发掘让三千年前的墓主重见天日,却也让考古学家们疑窦丛生。本期邀请M54大墓的发掘者何毓灵老师,探寻人骨里的秘密。
四羊方尊的故事
一件三千年前的国宝文物四羊方尊身世离奇,轰动一时。它饱经沧桑,历尽坎坷,被发现时已碎成二十多片。
江口沉银之谜
广为流传的寻宝口诀,数目惊人的水下宝藏,盗掘大案让历史真相浮出水面。张献忠沉银万万两传说是否属实。数目惊人的宝藏又该如何寻找。本期邀请江口沉银遗址发掘者刘志岩老师,揭开江口沉银之谜。
2019年7月“良渚古城遗址”申遗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良渚也成为实证中华5000年文明的圣地。本期邀请良渚古城遗址的考古领队——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刘斌研究员,以良渚玉器为证,触摸5000年前的良渚文明。
甲骨文的前世今生
甲骨文是来自3500年前的古老文字,120年前它的发现犹如石破天惊。甲骨文直接催生了中国考古学的诞生,几代考古人辛勤耕耘,挖出5000多片刻辞甲骨。甲骨文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文字。在它的发现与研究中暗藏着怎样的文化密码。
你不知道的考古学
说到考古就会想到秦始皇的兵马俑、长沙马王堆、还有江口沉银这些重大的考古发现,这些重大考古发现总能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和讨论。但是,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够亲自走进考古现场的,那么考古现场是什么样子的呢。
考古学,即考究古代的学科,属于人文科学,在中国是历史学的分支。探方、地层陌生的词汇,神秘的考古学。面对社会质疑,大众误解,谣言四起,“考古君”刘志岩现场将谣言一一粉碎,解答大众对考古学的诸多疑问。让越来越多的人们都能关注考古学,都能够理解考古工作的意义所在。
良渚—探秘寻根
良渚古城遗址是实证中华5000年文明的圣地。庞大的古城、复杂的水利、统一的信仰,五千年前的良渚人究竟创造出了什么样的灿烂文明。考古专家们是如何一步步揭开良渚古国的神秘面纱。
一个铜釜八枚金饼,让一座秦汉古都栎阳城在农田中显露踪迹。这究竟是一座怎样的都城。著名的商鞅变法为什么会从这里开始。一座都城神秘消失踪迹成谜,通过三代考古工作者发掘工作揭开历史真相。本期特邀栎阳城遗址考古负责人刘瑞讲解秦汉古都谜踪。
发现海昏侯
一夜之间长高的山包,一眼望不到底的幽暗盗洞,两千多年前的古墓竟然异香扑鼻,墓主究竟是何人。黄金、钱山、美玉,墓中随葬品一次次刷新了我们的认知。为破译墓主真实身份,考古学家们到底怎样通过蛛丝马迹来串起证据链。本期邀请南昌西汉海昏侯墓的考古领队杨军,讲述发现海昏侯。
2011年,一次考古发掘震惊了世界,一座历尽波折的汉代大墓出现 在世人的面前,这就是江西南昌海昏侯墓。这座汉代大墓保存状况较好,出土文物内涵极其丰富,发掘过程更是吸引了全社会的巨大关注。
西水坡星图之谜
一座距今6500年的大墓惊现河南濮阳西水坡,墓主身旁有神秘的蚌塑图案。墓中还有摆放奇特的人体遗骸,蚌塑与殉人代表了什么。这位埋葬宇宙的墓主究竟是谁。本期邀请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冯时,揭开西水坡星图之谜。
大汉雄风
2011年一座千年大墓被意外发现,从而揭开了我国历史上灿烂辉煌的大汉王朝的盛景,这就是位于江西省南昌市的西汉海昏侯墓。墓主人刘贺在墓中沉睡了两千多年,经过历时五年的考古发掘,最终出土了大量的随葬品,有随处可见的金器、玉器、漆器、青铜器以及真车马陪葬,全套乐器组合,六千多片竹简木牍,还有兵器、生活用具、娱乐用具,甚至医药用品。刘贺就这样带着他一生的财富和拥有赫然出现于世人面前。让人们对他以及他所生活的历史时期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
大唐遗宝
在陕西省西安市何家村,发现了一处唐代窖藏。在出土的两个陶瓮,一个银罐里,共有包括金银器、玉器、宝石、药材、钱币等各类文物一千余件,其中金银器物达265件,相当于已发现唐代出土金银器总和的一半,是一次空前大发现,引起了海内外的轰动,极大地填补了唐代物质遗存的空白。
说到大唐盛世,想到“九天阊阖开宫殿 万国衣冠拜冕旒”,这是诗词中的盛唐,想到“天子呼来不上船 自称臣是酒中仙”,这是李白的盛唐,想到《虢国夫人游春图》,这是绘画中的盛唐。本期讲到的盛唐比诗词更浪漫,比绘画更精美。
1970年陕西西安何家村,一处唐代窖藏出土轰动海内外,千余件文物,封存了整个大堂的盛世华章。杨贵妃的同款香囊,异国他乡的舶来品,遣唐使眼中的新奇之物,这些精美绝伦的器物的背后,究竟隐藏着哪些盛唐隐秘。
揭秘元上都
元上都位于内蒙古自治区正蓝旗的金莲川草原,作为元朝历史上的第一个首都,在元朝的政治历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这个与北京同在东经116度上的草原古都在当时的欧亚草原上被称之为“世界的心脏”。吸引着万邦来朝,各国使节、传教士和商人带来了不同的宗教信仰、文化礼俗和繁荣的经济活动。
中华文明起源
“文明”,有各种各样的含义,每个人有不同的解释,但是在研究文明起源或者研究社会的时候,“文明”是这样概括,就是“文明”是人类的文化和社会发展的高级阶段,它不是人类一出现就有,是农业和手工业发展之后出现的社会分工和分化,出现了王权、阶级和国家,这样才叫“文明”。
中华文明是世界上从未间断的文明,有很多遗迹或者遗存都是有一定规模的。那么历史悠久的中华文明是怎么样一点一滴地从无到有逐渐形成的呢。本期邀请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学部委员、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王巍老师,讲述中华文明源头的这段历史。
天马传奇
1969年9月,位于河西走廊的凉州古城,甘肃省武威市出土了一件东汉时期青铜铸造的马,它的出土震惊了海内外,世人纷纷为它巧妙的艺术构思和高超的铸造工艺水平所折服,一致盛赞它是绝世珍宝,文物中的宝中之宝,它就是世人口中常说的马踏飞燕。
消失的阿房宫
在陕西省西安市西郊的阿房村附近,有一座巨大的夯土台地,当地人叫它“郿邬岭”。根据历史文献记载和民间传说,大家公认,这里就是被誉为“天下第一宫”的秦帝国阿房宫的遗迹。两千多年来,阿房宫并没有一个真实的形象留存于世,后世所能看到的,就是这座黄土台地。本期邀请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阿房宫考古队队长李毓芳老师,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阿房宫考古队顾问刘庆柱老师,共同揭秘历史上的阿房宫。
解密“南海Ⅰ号”
南宋时期,一艘载满货物的商船沿着中国东南沿海缓缓前行,前往南亚、西亚等地区进行贸易活动,不知是货物超载还是其它原因,途中沉没于广东省阳江市东平港以南约20海里处,至此一睡800年,直到1987年才被意外发现,这艘沉船也被命名为“南海Ⅰ号”。那么,这艘古沉船是怎样被发现的。究竟如何把这艘深埋海底800年的庞然大物打捞出水。这艘南宋古沉船上又装载了多少奇珍异宝呢。
刘庆柱和李毓芳是一对有名的“考古伉俪”,两人已经携手走过了整整五十年时光。他们是夫妻,也是搭档,年过七十却依然奋斗在考古第一线。他们共同研究了三十五年的汉长安城遗址,在现场讲述这其中的艰辛与震撼。
重返石器时代
本期邀请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高星研究员,重返石器时代,讲述那个时代人类的生活,分享考古工作者的诗与远方。高星老师与助手还在节目现场制作石器,并且现场使用这些锋利程度不亚于金属的利器。
一根骨头的故事
有一种“六畜兴旺”的说法,“六畜”指六种动物,分别是马、牛、羊、猪、狗、鸡。“六畜”这个词最早见于《左传》,“六畜”自古以来就和人类的生活密切相关。动物考古是怎么个“考”法呢。什么是“动物考古学”呢。
天地方圆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对天的敬畏古已有之,历朝历代制定了很多和祭天相关的礼仪制度,在北京的南城就有这样一组建筑,便是因古人祭天而生的,这就是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天坛。在天坛所有的建筑中,作为祭天核心的圜丘坛、祈谷坛和祈年殿皆为圆形的三重坛台建筑,然而,这种三重坛台的设计是北京天坛的原创,还是借鉴了古人的智慧呢。
一粒种子的故事
香气扑鼻的面条,清甜可口的米饭,热气腾腾的馍馍,这些被做成美食的谷物,隐藏着什么秘密。极易腐烂的稻米为何能在土壤中保存上万年的时间,成为重要的考古依据。筋道爽口的面条是如何成为人们的主食。又对中华文明产生了哪些影响。本期邀请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赵志军老师,探寻植物考古,了解一粒种子的故事。
“五谷丰登,六畜兴旺”是中国的一句祈福语,而这些谷物能够验证历史,本期请来了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赵志军,聊一聊五谷的故事。赵志军,中国植物考古学科的开创者,20多年来,他一直在中国推广植物考古学,并通过古代植物遗存复原古代人类生活方式,为考古研究提供了大量历史信息。
甲骨识文
翻开人类文明发展史,很容易发现,瘟疫与人类似乎一直是相生相伴的。瘟疫也一直对人类文明的生存和发展构成巨大的威胁。中国古代的甲骨文中,就有很多对于瘟疫和疾病的记载。那么,这些来自远古的文字中,到底记载了哪些疾病。古人的智慧又有着怎样的启示呢。
探秘石头迷宫
在新疆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温泉县西侧茫茫的高山草原上,在巍峨的天山西部余脉之间,有一片由无数巨石组成的神秘遗址,这就是阿敦乔鲁遗址与墓地,距今约3900年,中原文明此时处于夏朝中期。在这片遗址的北部巨石密布,从山坡底部一直延伸到山顶,石头数量之多,结构之复杂,堪称“石头迷宫”。
公元九世纪左右,盛极一时的玛雅王国逐渐衰弱,这片诞生并繁荣于中美洲大陆的玛雅文明仍有很多谜团未解开。中国考古学家走进玛雅名城“科潘”。龙形雕塑、玉兔、玉人,遥远而神秘的玛雅文明与中华文明之间到底有何相似之处。
2019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被称为考古界的“奥斯卡”;因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2019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进行线上评审,开启了评选新模式;2019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都有哪些新热点。本期邀请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王巍。
平粮台城址位于河南省周口市淮阳区大连乡大朱庄村西南,是中国最早确认的史前城址之一。山西绛县西吴壁遗址出土了丰富的夏商时期冶铜遗存,为解决夏商王朝铸造青铜器的铜料来源问题提供了直接证据;对研究早期文明、早期国家的兴起,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新疆奇台石城子遗址位于新疆奇台县半截沟镇麻沟梁村,2014年至2019年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对遗址连续进行了调查、勘探和考古发掘。泉沟墓地位于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乌兰县希里沟镇河东村东两千米处。泉沟一号墓是青藏高原首次发现的吐蕃时期的壁画墓。
中国原始第一村
尉迟寺新石器时代遗址,位于安徽省蒙城县许疃镇毕集村东约200米处,是国内保存较大、以大汶口文化为主的原始社会聚落遗址。尉迟寺遗址被称为“中国原始第一村”。但让人百思不得其解的是这些房屋建筑的主人似乎是一夜之间就离开了这里,却留下了整齐的房屋结构和齐全的生活用品。
大漠居延
流沙、戈壁、骆驼、胡杨,在内蒙古自治区最西端的大漠中,无数历史真相在这里被封存千年。20世纪30年代,在居延大漠深处有震惊世界的考古发现,它被誉为20世纪中国档案学界的四大发现之一。沙暴、地陷、没有道路、没有导航,居延考古面临着难以想象的险境。考古工作者究竟遭遇了什么。
礼仪之邦
中国是世界闻名的礼仪之邦,有着光耀寰宇的礼仪文明,然而自古以来行礼必须借助于器物方可进行,正所谓“藏礼于器”。使用何种礼器。礼器如何组合。这其中都蕴含着礼仪文明的深意。出土于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的偶方彝是一件青铜重器,并且是一件非常独特的礼器。
梦回金沙
2001年,于成都市西郊外的一次普通的建筑施工,不期然竟挖开了一个3000年前的文明古国,这个古国的发现很快揭开了一段神秘历史的去向之谜,更还原了一个古国曾经辉煌灿烂的文明,这就是金沙遗址的发现。本期邀请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馆长朱章义。
大地之殇
自然灾害随时随地都可能发生。在现代考古发掘当中,古代的自然灾害如何被发现,它们会对文明产生怎样的影响。本期跟随夏正楷老师去一探究竟。
凝固的历史
古建筑的分类非常广泛,它是指在1840年以前,由古人修建的建筑工程,所以绝大部分的考古遗址都跟建筑有关。古建筑不但涵盖了熟悉的宫殿、园林、寺庙、民居,城墙、陵墓等也同样属于古建筑的范畴。古建筑主要的承重是由柱梁斗拱组成的木框架,而墙体并不是它的主要承重部分,所以即使墙体垮塌,建筑主体也不会倒掉。
神秘中山国
2015年,河北省故郡考古遗址内,一座战国时期的奢华车马坑横空出世,殉牲坑内满是动物遗骸。故郡遗址内出土了大量珍贵文物,它们都带有浓郁的北方游牧民族特征。在距离故郡不远处是有着战国“第八雄”之称的中山国遗址。故郡和中山国有什么关系。通过考古,一个消失的王国正在逐渐清晰。
大唐薛绍墓
2019年11月,长埋于咸阳1314年的唐驸马都尉薛绍墓重现人间,这是继2013年上官婉儿墓之后,发现的第二座与太平公主有关的唐代名人墓葬,其中出土的墓志弥补了这位大唐驸马在正史中无传的遗憾。薛绍墓的发掘,一时间轰动全国,在热闹的背后,薛绍墓同样疑云重重,作为大唐公主的驸马,薛绍墓破坏严重。通过发掘,考古工作者发现,薛绍墓墓葬结构完整、形制特殊、规模较大,可是随葬品却十分的简陋,这究竟暗藏着如何特殊的礼制,背后又有着怎样曲折的故事。本期邀请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研究员李明,以及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于赓哲,回到那个波诡云谲的盛唐时代。
考古“法医”手记
在考古发掘中,人骨材料的出现往往会引起人们极大的兴趣,但同时也伴随着无数的争论和猜测。到底该如何科学地解读出土人骨的信息。又怎么从一根骨头、一块牙齿上读出墓主人生前的往事。吉林大学考古学院的朱泓教授就是从事相关研究的先驱者之一。几十年来,朱泓教授与团队利用多个领域的知识,成功破解了一个个考古疑团,堪称考古“法医”。本期邀请朱泓教授,讲述那些不为人知的“断案”经历。
甲午甲午经远舰
1894年7月25日,日本舰队突袭北洋水师的济远和广乙号,从而挑起了中日甲午战争。经远舰受到日舰炮火的严重打击,舰上官兵随船沉入海底。2018年,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后展开了对经远舰的考古调查工作,可惜的是,由于上世纪经受过严重的盗掘,船体已经被人为损坏。但它依然是甲午海战遗迹考古的又一重大成果。
礼乐天地
战国曾侯乙编钟是中国迄今发现数量最多、保存最好、音律最全、气势最宏伟的一套编钟。整套编钟共有铭文三千多字,记录了编钟的编号、铭记、标音以及乐律。曾侯乙编钟作为礼乐之器,蕴含着丰富的礼乐文化思想。它不仅是中国先秦社会的文化符号,也是中国青铜时代巅峰的艺术精品,同样是人类历史文化宝库中的珍贵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