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公学 编辑
中国公学是1906年4月由清末革命党人在上海创办的学校。1905年11月,日本文部省公布《取缔清国留日学生规则》,对中国学生入学严加限制,致使各省3000多名留学生一时退学返抵上海。留学生姚宏业、孙镜清多方奔走募捐,在上海北四川路租民房为校舍,组织仍滞留在沪的学生办中国公学。
清两江总督端方每月拨银1000两权充经费,并派郑孝胥为监督,校务实由王桂沙主持。革命党人马君武、陈伯平等任教。1906年2月开学,共招学生318人。分为大学班、中学班、师范速成班。革命党人于右任、马君武、陈伯平等任教员。
中文名:中国公学
外文名:ChinaPublicUniversity
办学时间:1906年4月10日(丙午年三月十七)
办学地址:上海北四川路横浜桥租民房为校舍
办学经费:两江总督端方每月拨银1000两
学校监督:派四品京堂郑孝胥为监督
校务主持:王抟沙
停办时间:1951年
创立
1905年(光绪三十一年)11月,为反对日本文部省颁布的《取缔清国留日学生规则》,东京8000余名中国留日学生罢课抗议,3000余名留日学生退学回国。1906年2月,因大批留日学生返抵上海,没有着落,留学生中的姚洪业、孙镜清等各方奔走,募集经费,在上海北四川路横浜桥租民房为校舍,筹办中国公学,后迁至吴淞。两江总督端方每月拨银1000两,派四品京堂郑孝胥为监督。校务由执行、评议两部负责,推张邦杰、黄兆祥、王敬芳为执行部干事,谭心休、钟右愚等为评议部议员,姚宏业为庶务,彭施涤、黄宏宪等为舍监。校务实际由王抟沙主持。革命党人于右任、马君武、陈伯平、李登辉等任教员。
1906年4月10日,中国公学在上海正式开学。开学后,共招学生318人,来自13个省。分大学班、中学班、师范速成班、理化专修班。清政府又拨吴淞炮台湾公地百余亩作为建筑基地,大清银行借银10万两作为建筑费。1909年(清宣统元年),吴淞中国公学校舍在炮台湾落成。
新公学
中国新公学诞生于中国公学争取共和斗争学潮之时。1908年9月,因为学潮,胡适随一些激进同学离开公学,自办新公学继续学业,同时又兼了新公学低级班的英语教师、兼批改作文(饶树人、杨杏佛、严庄、张奚若便是这时期他的学生)。退出老公学的学生自动捐款,加上社会资助、支持,租赁爱尔近路庆祥里作校舍,学生自己管理,(部分学生为之牺牲自己的学业),兢兢业业办校,争口气读好书。艰苦悲壮地支撑了一年多时间,终因经费拮据到十分严重的程度,难以为继了。老公学虽然在吴淞造了新校舍,但生源贫乏,主动招呼新公学。后者藉以中国新公学这块牌子在社会上有响亮的优势,与老公学谈判合并,160多人的新公学大部分学生回去了。1909年10月,中国新公学与中国公学合并。空前发展
开办不久,因经费不足,公学几将解散。为唤起国人对公学的关注,姚宏业愤投黄浦江自尽。民国成立后,幸得孙中山、黄兴扶持。此后,吴淞中国公学逐渐发展成包括文、法、商、理四院17系的综合型大学,并增设了中学部。1915年,梁启超任董事长。1915年,北京国民大学与上海吴淞中国公学合并,称中国公学大学部。
1917年3月5日,北京中国公学大学部改名中国大学,学校迁入北京西单二龙坑郑王府(后为新皮库胡同乙12号)新址。同年,上海吴淞中国公学停办。
中国公学不用高中文凭就可以投考,录取新生较宽。教学当中新开的选修课目很多,可谓兼容并蓄,学术自由,德日派、英美派都有一席之地。讲授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国家主义和无政府主义学说的都有,没有什么顾忌。这在当时的大学里是别开生面的。但思想活跃的地方,容易发生纷争,终于酿成冲突。
1931年,“一·二八”淞沪抗战之前这个时期,为了中国应不应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问题,一年中发生了四次风潮,接连换了四个校长。
1932年,“一二八”之役,毁于日军炮火,被迫停办。1933年,师生撤退到法租界赵主教路(今五原路),借褚辅成办的上海法学院教室复课,重新开办,由熊克武任校长。
1937年,抗日战争期间,仅在重庆开设中学部。
1940年,重庆中国公学(中学部)停办。
1949年2月,熊克武、但懋辛等在重庆组建中国公学。
胡适(1891.12.17—1962.2.24)1906年考入中国公学,现代著名学者、诗人、历史家、文学家、哲学家。
郭纲琳(1909~1937),1929年入中国公学,后参加左翼文学研究会,并任共青团上海沪西区委书记,由于叛徒出卖而被捕。虽经毒刑拷打,但她以对党一贯忠贞的信念,在牢房里写下血书:“坚持立场,为革命而牺牲。拥护真理,为正义而流血”最终被枪杀于雨花台,牺牲时年仅28岁。
冯友兰(1895~1990),1912年冬入中国公学大学预科;后成为著名的哲学家、哲学史家、教育家,其学说与熊十力、金岳霖、贺麟一起被称为现代新儒学的四大流派。
吴晗(1909~1969),1928年夏入中国公学;后成为著名的中国历史学家、明史研究专家。
何其芳(1912~1977),1929年入中国公学预科;后成为著名散文家、诗人、文艺评论家。
陈沂(1912~2002),1929年入中国公学;后参加八路军,成为党的宣传思想工作的杰出领导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优秀政治工作者。罗尔纲(1901~1997),1930年毕业于中国公学大学部中文系;后成为太平天国史与晚清兵制史的研究专家。
陈波儿(1907~1951),在中国公学读书时投身左翼戏剧运动;后成为著名电影演员,主演《青春线》、《桃李劫》、《生死同心》、《八百壮士》等影片。
王莹(1913~1974),1930年入中国公学;后成为著名电影演员,曾主演《女性的呐喊》、《铁板红泪录》、《同仇》、《自由神》等影片。
杜宣(1914~2004),1931年考入中国公学大学部预料,1933年参加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后成为当代著名剧作家、散文家、国际文学活动家、诗人。
韩念龙(1910~2000),1934年毕业于中国公学大学部政治经济系;解放后,历任驻巴基斯坦、瑞典大使,外交部部长助理兼办公厅主任,外交部副部长、顾问,中国人民外交学会会长。赵超构(1910~1992),1934年毕业于中国公学大学部;1944年访问延安时,写出了可与埃德加·斯诺《西行漫记》相媲美的《延安一月》;此后,他创办了新中国第一张晚报《新民晚报》;他生前手不停笔,以“林放”等笔名写下新闻性杂文万余篇。
吴健雄(1912~1997),1929年入中国公学任教并学习,深受胡适先生的风范影响。后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获博士学位;1944 年参加“曼哈顿计划”(研制原子弹);1958 年当选为美国科学院院士;1975 年,获得美国总统福特在白宫授予她的代表美国最高科学荣誉的国家科学勋章,被誉为“核物理女皇”、“中国居里夫人”和“物理科学的第一夫人”。1990年,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以她的名字命名一颗小行星。石西民(1912~1987),1931年,考入上海江南学院政治经济系学习。九一八事变后,两次参加上海学生赴南京抗日请愿团和营救北平学生示威活动。次年2月,转入中国公学。9月离沪北上,先后就读于北平大学和民国大学。1965年2月,调任文化部副部长、党组副书记。1975年10月,任国家出版局局长。1980年出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副秘书长、郭沫若著作编委会副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名誉所长。
郭虚中(1912-1971),1932年上海中国公学大学部文史系毕业。著名学者、诗人、书法家。
江姐(1920—1949), 1936年考入重庆南岸中学,1938年12月,江姐考入重庆中国公学附属中学读高中。在中国公学停办后,江姐按上级指示于1940年秋考入重庆中华职业学校会计班学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