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批判书 编辑

2008年中国华侨出版社出版的图书

十批判书》是2008中国华侨出版出版的一本图书,作者郭沫若,主要讲述了辛亥革命后专制政体被推翻的历史进步。

基本信息

编辑

书名:十批判书

:郭沫若

出版社:中国华侨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8年2

页数:367页

定价:36元

开本:16开

装帧:平装

ISBN:9787802224797

内容简介

编辑

《十批判书》讲述了一九一一年辛亥革命以后,专制政体被推翻了,这是一项非常巨大的历史进步。在文化学术方面,儒学独尊的局面也相对地被打破了,因而学术思想呈现了相当活泼的景象。同时西方学术思想不断涌进,人们的思路也比较开阔,于是哲学、人文科学方面思想相对自由。当时国势危急,日本军国主义者对于中国视眈眈,一再挑衅,更引起了学者的爱国保国的忧患意识。有些学者不能参加政治活动,于是走上了学术救国、教育救国的路,专心学术,因而做出了一些学术成果。当时许多学者继承了清代朴学的作风,考据比较精审,析事理,力求准确。也有些学者对于宋明理学有较多的了解,对于深邃的理有较深的体会。自清末以来,西学东渐,西方学术传入中国,受到重视,许多学者都在一定程度上参与了西方的治学方法,致力于中西学术的会通与融合,因而达到了学术研究的较水平。辛亥革命至一九四九年,史称民国时期,民国时期是充满了内忧外患的时期,但是当时的学术界确实出现了很多有一定价值的学术著作。民国时期的学术著作,有许多已买不到了,而实际上确有一定的参考消息价值。

作者简介

编辑

郭沫若 (1892-1978),乳名文豹,原名郭开贞,字鼎堂,号尚武,笔名沫若。1892年出生四川乐山县,祖籍福建汀州宁化县。中国现代文学家、诗人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历史学家社会活动家。甲骨学四堂之一,新奠基人之一,中国历史剧的开创者之一,第一届中央研究院院士。

1923年后系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提倡无产阶级文学。1926年参加北伐战争,任国民革命军政治部副主任。1927年蒋介石清党后,参加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南昌起义。1928年2月因被国民党政府通缉,流亡日本,埋头研究中国古代社会,著有《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甲骨文字研究》重要学术著作。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回国,任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厅长,后改任文化工作委员会主任,团结进步文化人士从事抗日救亡运动1946年后,站在民主运动前列,成为国民党统治区文化界的革命旗帜。1958年9月,兼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长。

郭沫若著述颇丰,主编《中国史稿》和《甲骨文合集》,全部作品编成《郭沫若全集》38卷。

作品目录

编辑

古代研究的自我批判

墨的批判

儒家八派的批判

稷下学派的批判

庄子的批判

荀子的批判

名辩思潮的批判

前期法家的批判

韩非子的批判

吕不韦与秦王政的批判

后记——我怎样写《青铜时代》和《十批判书》

后记之后

蜥蜴的残梦——《十批判书》改版书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