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毛奇龄 编辑
毛奇龄(1623年-1716年),原名甡,又名初晴,字大可,又字于一、齐于,号秋晴,又号初晴、晚晴等,浙江绍兴府萧山县(今杭州市萧山区)人。以郡望西河,学者称“西河先生”。清初经学家、文学家。
明末诸生,清初参与抗清军事,流亡多年始出。康熙时荐举博学鸿词科,授检讨,充明史馆纂修官。寻假归不复出。治经史及音韵学,著述极富。所著《西河合集》分经集、史集、文集、杂著,共四百余卷。
毛奇龄与兄毛万龄并称为“江东二毛”;与毛先舒、毛际可齐名,时称“浙中三毛,文中三豪”。“扬州八怪”中的金农及陈撰均为其徒弟。
明亡,哭于学宫三日。后曾参与南明鲁王军事,鲁王败后,化名王彦,亡命江湖十余年。明亡,清兵南下,他与沈禹锡、蔡仲光、包秉德避兵于县之南乡深山,筑土室读书。毛奇龄生性倔强而恃才傲物,曾谓:“元明以来无学人,学人之绝于斯三百年矣。”评判言词过激,得罪人多,因此仇家罗织罪名,遭几度诬陷。后辗转江淮,遍历河南、湖北、江西等地。赖友人集资向国子监捐得廪监生。康熙十八年(1679年)举博学鸿儒科,授翰林院检讨、国史馆纂修等职,参与纂修《明史》。其间以《古今通韵》1卷进呈,得到赞赏,诏付史馆。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任会试同考官。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因两膝肿胀,关节僵硬,辞职归隐,居杭州竹竿巷兄长万龄家,专心著述。曾结识汤斌,与阎若璩等多有辨难。从学者甚多,著名的有李塨、邵廷采等。
毛奇龄70岁时,自撰墓志铭,提出死后“不冠、不履,不易衣服,不接受吊客”。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在家病逝,葬于萧山北干后浦滩。
毛奇龄以经学傲睨一世,挟博纵辩,务欲胜人,抨击朱熹《四书集注》,撰《四书改错》,阮元尝推他对乾嘉学术有开山之功。他亦好为诗。初受知于陈子龙;反复变化,由三唐而上窥齐梁。其论诗,主张以“涵蕴”、不着□际“见难”,以“能尽其才”为妙;大抵尊唐抑宋,甚至痛诋苏轼。所作亦颇博丽窈渺,声名甚著。曾有琉球使者过杭州拜访他,并觅买其诗集。但毛奇龄自谓其诗“酬应者十九,宴游者十一,登临感寄无闻焉”,张维屏也说:“名家古诗多存寿诗者,殆无过毛西河。”(《国朝诗人征略》)可见其内容比较狭窄和贫乏。他还写了一部《仲氏易》,把宋人讲的《易经》推倒了。毛奇龄认为周敦颐的《太极图》是来自道佛的文献。
博览群籍,蓄书甚富,藏宋元版古籍几十种,每日归来摩挲不忍释手。建藏书楼为“冰香楼”、“友汉居”等。其夫人悍强,夫人有病,而他仍然藏书、校勘不辍。一天,趁他外出之时,夫人说他整天搬弄花花绿绿古书,而不助于米盐生计,一气之下,竟将西河所藏古书付之一炬。藏书印有“西河毛氏藏书之印”、“史官”、“太史氏”、“大可氏”、“文学侍从之臣”、“友汉居藏”、“冰香楼”、“毛甡之印”、“西河季子之印”、“东吴毛子图书”、“简香图书”等。工诗文,善书法。著有《毛诗续传》《古今通韵》《春秋毛氏传》《经集》《竟山乐录》《西河诗话》《词话》《四书改错》《河图洛书原舛编》《太极图说遗议》等数十种,诗赋杂著230余卷,后人编为《西河合集》。《四库全书》收有其著述40余种,是《四库全书》收录个人著述最多的人。毛奇龄著述甚富,仅《四库全书》收录他的著录者就有52种。他的遗著由学生编为《西河全集》,共493卷,系诸子及门人所著的文章编辑成集,分为《经集》和《文集》二部。其当归于集部者,文119卷,诗50卷,词7卷。另有《诗话》8卷,《词话》2卷。
梁启超《梁启超全集》第3卷:“其纯然为学界蟊贼,煽三百年来恶风,而流毒及于今日者,莫如徐乾学、汤斌、李光地、毛奇龄。……汤斌、李光地,皆以大儒闻于清初,而斌以计斩明旧将李玉廷,光地卖其友陈梦雷,而主谋灭耿、郑,皆坐是贵显。然斌之欺君,圣祖察之,光地之忘亲贪位,彭鹏闽人,给事中,与光地同乡。劾之,即微论大节,其私德已不足表率流俗矣。而皆窃附程朱、陆王,以一代儒宗相扇耀,天下莫或非之。质而言之,彼二氏者,学术之醇,不及许衡,而隳弃名节与之相类;阶进之正,不及公孙弘,而作伪日拙与之相类。程朱、陆王之学统,不幸而见纂于竖子,自兹以往,而宋明理学之末日至矣。” (梁启超.《梁启超全集》第3卷 新民说:北京出版社,1999年:第611页)
诗词
清初诗界名家中,毛奇龄正是在诗歌创作中有所追求、有所创新的诸多大家之一。著名词学专家、已故龙榆生教授在其编选的《近三百年名家词选》中评日:“奇龄小令学《花间》,兼有南朝乐府风味,在清初诸作者,又为生面独开也。”晚清词人陈廷焯(字亦峰)对己作自视过高,爱以个人偏见讥评前辈词家的词没他写的好,说毛奇龄词“造境未深,运思多巧。”现代作家、著名教授施蛰存不以为然,在他选定的《花间新集》中选人毛奇龄词12首,他说:“右毛检讨词十二阕,可与李波斯比美。而取境之高,直是南朝清商曲辞。陈亦峰乃讥其‘造境未深,运思多巧’,殆不知词之本源者。”施老在集中的陈廷焯词后则评之日“白雨斋
【览镜词】
渐觉铅华尽,谁怜憔悴新。
与余同下泪,只有镜中人。
【过采石有怀李白】
李白扬帆出,曾披宫锦袍。
我来寻旧迹,空见水滔滔。
坠石分风急,清江蹙浪高。
绿萝寒月下,一咏醉睷睻 。
【赠柳生】
江南前朝多少事,说与人间不忍听。
【除夕作】
如何才听金鸡唱,便唤今宵是客年。
【秦淮老人】
秦淮高阁拟临春,中有仙翁鬓似银。
话到陪京行乐处,尚疑身是太平人。
【长相思】
雀粟衔素珰,蛛丝断金剪。欲着别时衣,开箱自展转。
【江城子二首】
日出江城鸡子黄。照红妆。动江光。采莲江畔,锦缆藕丝长。欲问小姑愁隔浦,长独处,久无耶。
赭门东上海潮青。古西陵。雨冥冥。越王宫女,着屐在樟亭。亭下教兵遗竹矢,秋日晚,堕鸦翎。
【颍州道中谢野人献菊】
晨发颍州路,朝光启城闉。修涂接林端,遥见菊蕊新。微霜逗寒馥,宿露滋清神。驻马一回眄,驾言逾前津。野人折相赠,顿使幽意亲。菉苞含紫贝,琢玉规芳鳞。佳色满辔繘,流芬袭衣巾。故园有遗侣,高兴发上辰。东篱坐相待,西苑归何因。餐英解颔顑,酿酒酬苦辛。眷言谢修涂,雅意长相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