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明目张胆 编辑
明目张胆(拼音:míng mù zhāng dǎn)是一则来源于历史故事的成语,成语有关典故最早出自于唐·房玄龄等《晋书·王敦传》。
“明目张胆”的原义是直截了当地,不加掩饰地;原指有胆识,敢做敢为;后形容公开放肆地干坏事;在句子中可充当谓语、定语、状语;含贬义。
中文名:明目张胆
拼音:míngmùzhāngdǎn
近义词:明火执杖、堂堂皇皇、行所无忌、肆无忌惮
反义词:鬼鬼祟祟、藏头露尾、偷偷摸摸
注音字母:ㄇㄧㄥˊㄇㄨˋㄓㄤㄉㄢˇ
成语出处:《晋书·王敦传》
语法结构:联合式
语法属性:作谓语、定语、状语
今日之事,明目张胆为六军之首,宁忠臣而死,不无赖而生矣。(唐·房玄龄等《晋书·王敦传》)
后人据此典故提炼为出成语“明目张胆”。
东晋大将军王敦,在东晋建国之初,因拥立新帝有功,成为手握大权的重臣,王家也是江东声名显赫的名门望族。但是随着权势的逐渐扩大,王敦越来越不满足于做“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权臣,他想要成为真正至高无上的皇帝。东晋刚刚建立六年,他就以“清君侧”为借口,率军攻进都城建康,杀掉了一批和自己意见不一致的大臣,并挟持皇帝。他的所作所为激怒了朝臣,很多人站出来反对王敦,到了这时他自己也意识到篡权的时机还不成熟,所以只能心不甘、情不愿地回了武昌。
就在这一年冬天,东晋皇帝司马睿去世了,明帝司马绍即位。王敦认为这是实现他皇帝梦的大好时机,但是又没有借口再次进军都城,于是他就向明帝大施压力,让明帝给自己更多的特权,以便为将来篡位夺权做准备。无奈之下,明帝只能让王敦在朝中任职。为了安抚他,还给了他很多的特权,比如他可以佩带宝剑上殿,他还可以在皇帝面前大摇大摆地走路,不必像其他的臣子那样毕恭毕敬。但是王敦对此并不满足,又自任扬州牧,把他的军队驻扎在离京城很近的姑孰。
没过两年,王敦就已经不再满足于皇帝给他的这些特权了,于是又找了个借口说要讨伐“奸臣”温峤,准备再次兴兵进犯京城,但是这时王敦身患重病,没有办法指挥打仗,就派了他的哥哥王含为元帅。王敦的倒行逆施激起了朝臣的极大不满,他的叔伯弟弟、丞相王导就写信斥责他说:“如果说前几年奸臣祸乱朝纲的时候,你们出兵京城还算是有借口的话,那么这一次你们的所作所为根本就毫无道理可言。任何一个人都能看出你们这样做是为了篡位夺权。皇帝对我们王家的恩宠已经无以复加,你们如今做的事情根本就不是臣子应该做的。我王导可能没有足以匡扶天下的文韬武略,但我还是要旗帜鲜明地做六军的首领,带领军队和你们战斗到底,哪怕是死,我也要以一个忠臣的身份去死。”
但是王敦却对王导的劝阻置之不理,坚持叛乱。后来王含攻城不下,王敦病死,各路勤王的军队也纷纷赶到京城迎战,王含只得败逃到荆州,最后死在了那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