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砂丁 编辑
砂丁在汉语词典里的解释是:矿工。 范文澜 蔡美彪 等《中国通史》绪言:“ 崔乃镛 《东川府地震纪事》说:‘厂数百硐,硐千百砂丁。’” 巴金 《雨》四:“是的,在那里作工的人叫做‘砂丁’。他们完全是奴隶,是卖给资本家的。”
清末民初,个旧锡矿山的矿工被称为"砂丁",原始落后的生产工艺及其笨重的体力劳动随时威胁着"砂丁"的生命。旧时个旧迅猛发展的锡业生产与资本家的巨额财富,完全建立在对"砂丁"的残酷剥削上。砂丁们有流不完的泪,唱不完的悲恸歌谣。
以史为镜,可知兴衰。当年编纂《云锡志》的时候,收集到一张特别的照片。为迎接2005年11月18日举行的"中国锡都·个旧首届国际锡文化旅游节",个旧市博物馆又再次展出了这张老照片,可是,至今却没有关于这张照片中具体历史人物和矿山故事的详细解读。 这一张珍贵的历史照片,真实再现了旧社会锡矿山砂丁们艰苦的劳动场景和悲惨的命运。然而,这张照片是在哪一个地点拍摄的?是谁拍摄的?画面上的人物分别是谁?他们今天还可能健在吗? 无论怎么样,一个当年的小砂丁,就是一段历史和一个社会变迁及进步的最好见证,寻找他们,就是在寻找一种不应该消失的金属气质和文化精神。 日前,云锡卡房分矿几个熟悉矿山情况的同志透露:"有一位姓孙的退休老矿工,解放前就是砂丁,他还参加过《锡城的故事》的演出。好多人都觉得,老照片前排中间的那个小砂丁,就是这位叫孙学文的老矿工。" 当见到今年已经77岁的孙学文,并且把这张拍摄于锡矿山某一个坑道口的老照片递给他时,老人家激动了,未等寻访者开口,老人家就念念有词:"一进财门三架镶,石壁石洞石家帮,哪个屁勒当镶头,拿啦哥们拉瘦塃……"这一段当年的"砂丁谣",反映了旧社会矿工们被剥削和奴役的命运。 孙学文12岁就当了砂丁,他是土生土长的个旧卡房人,而个旧南部矿区的卡房龙树脚,是个旧锡工业文明的发祥地。20世纪初,个旧锡矿厂最多的有近百家,如老厂、马拉格、卡房、老冠等都是当时较有名的矿厂,整个矿厂最多人数达到10万人,一些私矿人数也达到2000人以上。而且,矿工中还有一种奴隶,人贩子将其卖给厂方,每名奴隶约200元,在锡矿山终生工作,不给工资,甚至还要用足镣卡住双脚。 孙学文端详着老照片,那种小毡帽、刮汗片、麻布衣裳加草鞋的打扮,以及煤石灯和压在前胸后背的"搭子" 塃包,仿佛又让他看见了童年的自己,他太熟悉这一切了,他觉得照片上的人里就有自己,可是,又不能肯定自己在什么时候可能被谁拍下了这张照片。孙学文说:"那时候老板根本不把砂丁当人看,我们进洞好似山老鼠,出洞好似讨饭人,哪个还敢去想照张相片这样的事情?" 可是,当寻访者拿着这张老照片和孙学文进行比较时,虽然时间已经足以完全改变一个人的容颜,但还是可以让人们强烈感受到一种"神似"。 显而易见,这种"神似"经历了最彻底的生与死的考验。一本叫做《锡山见闻录》的史料中记载:"工人背塃之出洞者,五十步之外,一灯荧荧然,而喘息之声已清晰可闻。"砂丁的艰苦由此可见一斑。孙学文介绍,当时矿山流行着:"小小童工十二三,离开爹娘上矿山。天天被逼爬窝路,腰杆累成弓一般。苦到头来一身病,脚跛眼瞎一场空。" 更为凄惨的是,"砂丁来了回不去,活人掉进死人坑。"例如1926年震惊个旧的"48张铺事件",工人背塃过秤时,一块巨石忽然崩落,一间伙房里48张铺的200多名工人全部被压死了,以至于个旧棺材店里的全部棺材卖完了还不够,不少砂丁都是用床板安装后掩埋了。1932年至1933年,回归热在个旧锡矿山流行,死亡人数达36000余人。1935年,一个叫李衡的尖子(锡矿场子)上因病死亡200多人,一些砂丁气息尚存,就被扔到山沟里喂狼。1938年,一个叫马亦眉的尖子死亡了800多人,平均每生产一吨大锡就死亡2人。为了防止砂丁逃跑,狠心的资本家们还在尖子的周围修碉堡,没日没夜地派人荷枪实弹地把守着,仅私矿老板张三烂眼一个1200人的尖子,就构筑碉堡16座,豢养厂丁90余人,保镖30余人,拥有枪支近百条。 孙学文感慨:"旧社会的锡矿山,真的是老板暴富敛巨财,砂丁苦难永无途!" 为此,孙学文1949年毅然参加了革命,参加了边纵护8团,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个旧解放后,孙学文又回到了矿山工作,觉得浑身有使不完的力气。为了报答共产党让砂丁们翻身做了主人,孙学文拼命工作,任劳任怨,有一次抬大磨衬板挣伤了内脏,住院打了127针,可孙学文说:"新社会把我们当主人,我不后悔!" 不仅如此,当年的这个小砂丁,还让他的后代也扎根矿山,他的儿子、孙子同样也是矿工,在百丈井下、地层深处,传承着锡工业文明,开拓和演绎着崭新的"锡城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