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母刺字 编辑

抗金名将岳飞事迹

岳母刺字是指民族英雄岳飞母亲在岳飞背上刺上了“尽报国四个字。历史上岳飞的背上确实刺有尽忠报国,但是否是其母所刺没有记载。

基本信息

编辑

中文名:岳母刺字

出处:《宋史

人物:岳母

朝代:南宋

基本概述

编辑

雕塑“岳母刺字”雕塑“岳母刺字”

至明代中叶,岳飞的故事开始广为流传。成化创作的《精忠记》,也仅提及岳飞背脊有“赤心救国”字样。在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熊大木的《武穆精忠传》记有岳飞见汤阴家乡有人因生活所迫,聚啸山林,为自勉和勉人,乃去钱工匠在背上深刺“精忠报国”四字。明末,由梅草创,冯梦龙改定的《精忠旗传奇》,内称:“史言飞背有‘精忠报国’四大字,系飞宪所刺”。如若这样,“精忠报国”是岳飞成为大将后,命部将张宪刺的。

“岳母刺字”,最早见于清乾隆年间,杭州钱彩评《精忠说岳》,该书第22回,回目“结盟王佐假名,刺精忠岳母训子”。内容为,岳飞不受杨么的使王佐之聘,其母恐日后还有不肖之徒前来勾引岳飞,倘若一时失察受惑,做出不忠之事,英名就会毁于一旦。于是祷告上苍神灵和祖宗,在岳飞背上刺了“精忠报国”四字。该书叙述岳母刺字时,先在岳飞脊背上,用毛笔书写,再用绣花针刺就,然后涂以醋墨,使永不褪色。描述得具体而详细。但有些学者认为,纹身刺字是一特技,有严格的操作程序和技巧,绝非一般常人所能。岳母乃家庭,不可能具有这种技艺,显然是作者按照元、明有些传记中有岳飞背上刺字的记叙,加以想象发挥,艺术加工构造的。因此,岳飞脊背上有否刺字?所刺何字?是之手刺的?尚是个难解之谜。

在儒教的思想影响下,“岳母刺字”被予众多的形而上学的文化内涵也是其 久盛不衰的重要原因。

后人评书将“尽忠报国”称为“精忠报国”。并编成一支曲在民间流传。

故事梗概

编辑

宋元帅宗泽病重,以印信交岳飞代管,吐血而死。杜充旨代印,抗金不利,岳飞心情郁闷,私自回家探母。岳母促其回营抗敌,并在岳飞背上刺"精忠报国"四字,使其永以报国为志,终生报效祖国

故事经过

编辑

北宋末期,北方的金人南侵,宋朝当权者腐败无能,节节败退,国家处在生死存亡的关头。岳飞投军抗辽。不久因父丧,退伍还乡守孝。

1126年,金兵大举入侵中原,岳飞再次投军。临行前,姚太夫人把岳飞叫到跟前,说:"现在国难当头,你有什么打算?"

"到前线杀敌,精忠报国!"

姚太夫人听了儿子的回答,十分满意,"精忠报国"正是母亲对儿子的希望。她决定把这四个字刺在儿子的背上,让他永远铭记在心。

岳飞解开上衣,露出瘦瘦的脊背,请母亲下针。

姚太夫人问:"孩子,针刺是很痛的,你怕吗?"

岳飞说:"母亲,小小钢针算不了什么,如果连针都怕,怎么去前线打仗!"

姚太夫人先在岳飞背上写了字,然后用绣花针刺了起来。但“国”字没有一点,象征国内无首。刺完之后,岳母又涂上醋墨。从此,"精忠报国"四个字就永不褪色地留在了岳飞的后背上。

母亲的鼓舞激励着岳飞。岳飞投军后,很快因作战勇敢升秉义郎。这时宋都开封被金军围困,岳飞随副元帅宗泽前去救援,多次打败金军,受到宗泽的赏识,称赞他“智勇才艺,古良将不能过”,后来成为著名的抗金英雄,受历代人民仰。

史书记载

编辑

“岳母刺字”始见元人所编《宋史

宋代因宗杀岳飞,加之秦桧为相,故而关于岳飞的史料很少,即便有,也是篡改历史真相者居多。《金陀粹编》这部研究岳飞最重要的史籍是岳飞被害21年后,宋孝宗给岳飞平反后,其子岳霖开始搜集料,整理其父的历史而形成的一个草稿,岳飞之孙岳珂所著,书中无岳飞背上刺字的记载。在宋朝,不是笔记还是野史都没有任何记载。

岳母刺字始见于元人所编的《宋史》卷三百八十 《何铸传》中。何铸在审问岳飞时看到“背有旧涅‘精忠报国’四大字,深入肤理”。书云:“初命何铸鞠之,飞裂裳,以背示铸,有‘精忠报国’四大字,深入肤理”。但书中未注明此四字出自“岳母”之手。《宋岳鄂王年谱》卷一引《唐门岳氏宗谱》,说“精忠报国”四字是靖康初姚氏所刺。但是《唐门岳氏宗谱》出现很晚,史家评判“讹谬甚多”,姚氏是普通农妇,没有文化,应当不会自己刺字。但姚氏勉励儿子“从报国”一事,在《金陀粹编》卷九《遗事》中有记载。

明代《精忠记》所记为“赤心救国”

明成化年间的话本《精忠记》,提到了岳飞背脊有“赤心救国”字样。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熊大本的《武穆精忠传》记有岳飞见汤阴家乡有人因生活所迫,聚啸山林,为自勉和勉人,乃出钱请工匠在背上深刺“精忠报国”四字。明末,由李梅草创,冯梦龙改定的《精忠旗传奇》,内称:“史言飞背有‘精忠报国’四大字,系飞令张宪所刺”。可见,在元明两代,已经出现了刺字的说法,但却和岳飞的母亲并没有联系起来。

清乾隆年间,杭州钱彩评的《精忠说岳》中,最先出现了“岳母刺字”之说。该书第二十二回,回目“结义盟王佐假名,刺精忠岳母训子”。内容为,岳飞不受杨么的使者王佐之聘,其母恐日后还有不肖之徒前来勾引岳飞,倘若一时失察受惑,做出不忠之事,英名就会毁于一旦。于是祷告上苍神灵和祖宗,在岳飞背上刺了“精忠报国”四字。该书叙述岳母刺字时,先在岳飞脊背上,用毛笔书写,再用绣花针刺就,然后涂以醋墨,使之永不褪色。描述得具体而详细。但有些学者认为,纹身刺字是一门特技,有严格的操作程序和技巧,绝非一般常人所能。岳母乃家庭妇女,不可能具有这种技艺,显然是作者按照元、明有些传记中有岳飞背上刺字的记述,加以想象发挥,艺术加工创造的。

宋代“刺字”是一项专门技艺

史料中有过两次关于“岳母”的记载,虽与刺字无关,却可看出真实的岳飞母亲是一个怎样的人。其一:史载高宗绍兴元年(1131年),曹成拥众10余万,占州、贺州,杨再兴为曹成部将,随曹成南下,劫掠岭南。绍兴二年,岳飞权知潭州兼权荆湖南中安抚使,进讨曹成。曹成令杨再兴集三万之众抗拒。杨再兴一出手就斩杀岳飞将部韩顺夫及岳飞胞弟岳翻。然而杨再兴最终没能敌过岳飞,最后兵败,杨再兴匹跃入深涧,陷于绝境。追兵张弩发,杨再兴急呼:“愿执我见岳飞!”乃出山涧,由张宪领见岳飞。岳飞以抗金为重,将才难得,不计个人恩怨,慨然为之松绑,劝其“以忠义报国”。杨再兴大为感动,从此追随岳飞南征北战,遂成抗金名将。当时岳飞手下弟兄很重情义,都想杀杨再兴,岳母更是恨之入骨,几次都在儿子面前劝说他杀杨再兴,岳飞没听,遂为岳家军增加一员骁将。其二:岳飞精忠报国,对自己要求甚严,可他舅舅与之恰恰相反,竟干起强抢民女的勾当,被地方官府抓了起来。岳飞母亲不愿自己弟弟受罪,要岳飞想办法救救他舅舅。岳飞当时官做得很大,节制北方诸事。岳飞对母亲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但母亲听不进去,岳飞没办法,只好暗地命令下面的官员杀了他舅舅。如上两则史料,看得出岳飞的母亲应该是普通的母亲,具有寻常人一样的朴素情感,她的爱恨很难超家庭而上升到国家的高度。

另外,在宋代刺字并不是随便哪个人都能做到的,而是一项专门的技艺。《水浒传》第八回说,林冲被“刺配远恶军州”,“唤个文笔匠,刺了面颊”。第十二回说,杨志被判刑,也“唤个文墨匠人,刺了两行金印,迭配北京大名府留守司充军”,明宋时并非是任何人都具备随便给人刺字的手艺的。

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宋史研究方向专家杨果表示,史学界普遍认为岳母刺字只是传说,并非史实。这个故事对于岳飞传奇形象的塑造有一定作用。至于岳母刺字是“精忠报国”还是“精忠报国”更加无从考证。杨教授说,业内专家对于《满江》是否为岳飞所作也存在一定争议。

岳母简介

编辑

电视剧《精忠岳飞》中的岳母刺字电视剧《精忠岳飞》中的岳母刺字

岳飞的母亲姚太夫人,古代四大母之一,教子精忠报国。她作为母教典范和妇女楷模,在国家危亡之际,励子从戎,精忠报国,被传为佳话,世尊贤母。

京剧剧目

编辑

一名《交印刺字》。京剧原有几种不同演法,1955年中国戏曲研究院加以改编,由李金泉演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