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活着 编辑
中文名:活着
外文名:LifetimesLiving
其他译名:Wootjeuk、人生、Lifetimes、ToLive
出品公司:年代国际(香港)有限公司
编剧:余华、芦苇
制片人:邱复生
主演:葛优、巩俐
片长:132分钟
上映时间:1994年6月30日
色彩:彩色
imdb编码:tt0110081
主要奖项:第47届戛纳国际电影节评审团大奖第47届戛纳国际电影节最佳男演员奖第47届戛纳国际电影节人道精神奖第48届英国电影学院奖最佳外语片奖
出品时间:1994年
摄影:吕乐
混音:Dolby
原著:余华
电影《活着》改编自余华的同名小说。张艺谋选择余华的小说来拍摄,是因为这个题材正符合他想“向过去的自己挑战”的愿望。张艺谋最初看中的是余华的另一篇小说《河边的错误》,因为想全面了解他,所以张艺谋要求看他所有作品。余华就给了张艺谋《活着》的清样。张艺谋看完了这篇小说后,被小说写出的中国人身上那种默默承受的韧性和顽强求生存的精神而感动。张艺谋决定拍《活着》之后,花了将近半年的时间和剧组主创人员讨论故事、人物、影片结构和语言。最后张艺谋确定用最平常的方法讲一个平常家庭的故事 。
制作发行
类型 | 名称 |
---|---|
制作公司 | ERA International |
上海电影制片厂 | |
发行公司 | Golem Distribución S.L.(西班牙) |
Madman Entertainment Pty. Ltd.(澳大利亚) | |
Samuel Goldwyn Company(美国) |
发行公司
公司名称 | Golem Distribución S.L.(西班牙) |
Madman Entertainment Pty. Ltd.(澳大利亚) | |
Samuel Goldwyn Company(美国) |
上映日期
上映日期 | 国家/地区 | 上映日期 | 国家/地区 |
---|---|---|---|
1994年5月18日 | 1994年11月25日 | ||
1994年5月26日 | 1994年11月25日 | 西班牙 | |
1994年6月30日 | 中国香港 | 1994年12月16日 | 澳大利亚 |
1994年7月28日 | 1995年3月17日 | 葡萄牙 | |
1994年9月30日 | 美国 | 1995年5月27日 | |
1994年10月14日 | 英国 | 2002年3月23日 |
《活着》是中国式的黑色幽默片,也是跨越年代较长的一部影片,被部分观众和影评人推崇为张艺谋最优秀的作品之一。影片透过一个人的一生遭遇,涵盖着人在历史中的命运无法掌控的生命之痛,衍生出了对死亡的苦笑。在福贵的一生当中,最初的纸醉金迷,到五颗枪子的恐惧,到儿子夭亡时的悲愤控诉,到女儿意外去世时的无奈接受,影片结尾时吃饭时的辛酸苦乐,个人命运随波逐流,被历史牵引。
《活着》具有一定的史诗性,这种史诗性被包装在个人和家庭的命运之下,同时隐隐露出一股的悲悯情怀和伤感的黑色幽默。影片的个人生存状态和苦难,在经过精简的历史背景里,体现出小人物的悲欢离合和时代的荒谬感。影片的结尾虽然很温和,但颇引人深思。福贵的一生是一个逐渐演变的过程。片中对大跃进、文革等时期也进行了温和的讽刺。影片中的绝望、无助、无力在黑色幽默里得到转变,变为中国人在艰难生存状态下的忍受。(金鹰网评) 。
《活着》这部电影既符合原著精神,又加入导演自己的理解。从原著来讲,作者是通过福贵的回忆来叙述的。电影里的活着要比小说轻松些。张艺谋加了一些讽刺的东西。例如:救凤霞的教授因为太饿被馒头噎着,而不能去动手术,眼睁睁地看着凤霞被红小兵们弄得大出血死亡,还有加了福贵靠皮影吃饭的情节。导演完全理解了原著,并在影片中注入自己的东西。相比余华的小说《活着》,电影《活着》则有种入世的味道,是张艺谋拿了一个讽刺的笔,给观众展现了在那个时代里一个个生离死别,风风雨雨的农民家庭。
影片的故事很亲切,很真实,就像发生在观众身边一样。一个小人物在巨变的历史中浮沉,完全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不幸和坎坷总是缠绕着他。然而他从没有放弃活下去的信念,从不怨天尤人,并且对生活和未来报着无限美好的希望。此外,电影的配乐也非常好,二胡拉起的渺渺空间里,渺渺人生的种种无奈就流泄而出了(凤凰网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