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阳郡 编辑
山阳郡,古代郡名,西汉始置,郡治昌邑(今山东省巨野县东南)。故属秦朝砀郡。楚汉之际属楚国。汉高祖五年属汉,以属梁国(今山东省菏泽市定陶区)。
汉景帝中元六年(公元前144年),梁孝王刘武病逝,景帝分梁国北部置山阳国,封梁王武之子刘定为山阳王,国都昌邑(今山东省巨野县)。
汉武帝建元五年(公元前136年),刘定薨,山阳国除为郡,称“山阳郡”。之后,其名称或更为“山阳国”、“山阳郡”,或更为“昌邑国”,再或者恢复,屡经变化。
山阳郡,其后为山阳国、昌邑国,中国古代行政区划,在今山东省菏泽市巨野县一带。
另外今山东省潍坊市有昌邑市,据《宋书·地理志》记载:“建隆三年(公元962年),经青州北海县建为北海军。置昌邑隶之。”自此始有昌邑之名,非一地也。
汉景帝中元六年(前144年),梁王武薨,其封国梁国一分为五。景帝封梁王武之子刘定为山阳王,分梁国北部数县置山阳国,国都为昌邑(在今山东菏泽市巨野县大谢集镇前昌邑村)。
汉武帝建元五年(前136年),刘定薨,山阳国除为郡。元朔三年(前126年),鲁王子侯国瑕丘、宁阳来属。
天汉四年(前97年),封皇子刘髆为昌邑王,以山阳郡置昌邑国,瑕丘、宁阳别属大河郡。属兖州刺史部。
汉昭帝元平元年(前74年),昌邑国除为山阳郡。
甘露二年(前52年),改大河郡为东平国,瑕丘侯国别属山阳郡。
建昭五年(前34年),徙济阳王刘康为山阳王,复置山阳国。后废为山阳郡。
王莽新朝时期(公元8年—公元23年),改山阳郡为巨野郡,以巨野县城为治所。
建武十五年(39年),封皇子刘荆为山阳公,十七年晋爵为山阳王。
永平元年(58年),徙刘荆为广陵王,山阳国除为郡。
黄初元年(220年),魏受禅,山阳国除为郡。封汉献帝刘协为山阳公。
晋泰始元年(265年),以山阳郡置高平国,仍治昌邑县。
南朝宋、北魏置高平郡,移治高平县(县治在今山东省巨野县一带)。
隋初,山阳郡废。
山阳郡。故梁。景帝中六年别为山阳国。武帝建元五年别为郡。莽曰巨野。属兖州。户十七万二千八百四十七,口八十万一千二百八十八。有铁官。县二十三:昌邑,武帝天汉四年更山阳为昌邑国。有梁丘乡。《春秋传》曰「宋、齐会于梁丘」。南平阳,莽曰黾平。成武,有楚丘亭。齐桓公所城,迁卫文公于此。子成公徙濮阳。莽曰成安。湖陵,《禹贡》「浮于泗、淮,通于河」,水在南。莽曰湖陆。东缗,方与,橐,莽曰高平。巨野,大野泽在北,兖州薮。单父,都尉治。莽曰利父。薄,都关,城都,侯国。莽曰城谷。黄,侯国。爰戚,侯国。莽曰戚亭。郜成,侯国。莽曰告成。中乡,侯国。平乐,侯国。包水东北至沛入泗。郑,侯国。瑕丘,甾乡,侯国。栗乡,侯国。莽曰足亭。曲乡,侯国。西阳,侯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