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愤图强 编辑

汉语成语

发愤图强(拼音:fā fèn tú qiáng)是一则成语,成语有关典故最早出自于秋·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论语·述而》。

“发愤图强在句子中可充当谓语、定语;多指在长期的学习中所持有的一种精神,有奋发向上的意思,并能通过努力有所成就。含褒,通常和“自力更生”连用。

基本信息

编辑

中文名:发愤图强

拼音:fāfèntúqiáng

近义卧薪尝胆

反义词:胸无大志、无所作为、妄自菲薄

注音字母:ㄈㄚㄈㄣˋㄊㄨˊㄑㄧㄤˊ

成语出处:《语·述而》

语法结构:连动式

语法属性:作谓语、定语

成语出处

编辑

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之将至云尔。(春秋·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论语·述而》)

后人据此概括出成语“发愤图强”。

成语故事

编辑

老时,开始周游列国。在他六十四岁那年,来到了楚国的叶邑(今河南叶县附近)。叶县大夫沈诸梁,热情接待了孔子。

沈诸梁人称叶公,他只听说过孔子是个有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出了许多优秀的学生,对孔子本人并不十分了解,于是向孔子的学生子路打听孔子的为人。子路虽然跟随孔子多年,但一时却不知怎么回答,就没有作声。之后,孔子知了这事,就对子路说:“你为什么不回答他‘孔子的为人呀,努力学习而不厌倦,甚至于忘记了吃饭,乐于授业传道,而从不担忧受贫受苦,自强不息,甚至忘记了自己的年纪’这样的话呢。”

孔子的话,显示出他由于有远大的理想,所以生活得非常充实。

成语寓意

编辑

凡处逆境之时,如果一味埋怨上天不公,徒羡他人际遇,就只能深陷于命运的泥淖,直至沉沦。唯有发愤图强,勇于超种种阻挠,才能手握命运之舵,驶向成功彼岸。

成语运用

编辑
  • 成文用法

“发愤图强”在句子中可充当谓语、定语;多指在长期的学习中所持有的一种精神,有奋发向上的意思,并能通过努力有所成就。含褒义,通常和“自力更生”连用。

  • 运用示例

现代·老舍《鼓书艺人》十七:“你越是发愤图强,遇到的困难就越多。你得下决心克服一切困难,否则就一事无成。”

现代·何其《〈胆剑篇〉印象》:“第三幕第四幕戏是写勾践回到越国以后,吴国的侵占和越国人民的矛盾更加深化,勾践怎样和人民一起发愤图强,准备复仇。”

雷锋《雷锋日记选〈一九六二年四四日〉》:“我觉得人生在世,只有勤劳,发愤图强,用自己的双手创造财富,为人类的解放事业一共产主义贡献自己的一切,这才是最幸福的。”

成语辨析

编辑

发愤图强—卧薪尝胆

“卧薪尝胆”原指越国国王勾践励精图治以图复国的事迹,后演为成语,形容人刻苦自励,立志雪耻图强。“发愤图强”和“卧薪尝胆”都有“决心努力奋斗谋求富强”的意思,但有区别:一是意义不同。“卧薪尝胆”有立志报仇雪恨的意思,“发愤图强”则没有这种意思。二是用法不同。“卧薪尝胆”是比喻性的,“发愤图强”是直陈性的。三是语体色彩不同。“卧薪尝胆”多用在书面语里,“发愤图强”在口语书面语里都常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