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秦牧 编辑
秦牧(1919年8月19日—1992年10月14日),原名林觉夫,小名阿书,别名派光、顽石,1919年生于香港,广东澄海人。中国散文界的“南秦北杨”,中国作家、中华书局广州编辑主任、《羊城晚报》副总编辑、《作品》杂志主编、广东省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协广东分会副主席、中国作协理事、全国文联委员、暨南大学中文系主任、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当代文学学会顾问。其文学活动涉及很多领域,主要有散文、小说、诗歌、儿童文学和文学理论等等。
童年和少年时代在新加坡侨居。1938年开始在广州报刊上发表作品。1941年参加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1944年加入中国民主同盟。1945年加入中国民主同盟,担任过民盟中央机关刊物《再生》的编委。1949年,到广州从事编辑和创作工作。1992年逝世,享年73岁。
秦牧的散文知识丰富、言近旨远、情文并茂,在当代文坛独具地位。秦牧善于对生活现象作深入的挖掘,善于从平凡的事物中阐发深刻的哲理,他的散文具有很强的哲理意蕴,并具体表现为直接阐述、间接表达、正面激励三方面。
秦牧是一个率真的人,喜欢用警语和幽默的比喻,使文章能够一针见血。在他揭露社会黑暗、攻击时弊的杂文创作中,更是发挥了这种风格 。(晶报多媒体数字报刊平台评)
1919年8月19日生于中国香港。
1942年春天,紫风与秦牧相识于桂林。因为几乎天天要为躲避空袭而跑进岩洞,秦牧所在的学校恰在逃难的中转站上,所以二人经常见面,对文学的热爱和对国家的忧虑使两颗心越走越近。结婚前有一次,桂林一家影院征集关于《浮生若梦》这部外国影片的影评作品,他俩双双投稿,经过几张报纸评选,结果紫风是第二名,秦牧倒是第三名。50年共同生活的岁月里,他们从来都是互敬互爱。紫风对一件事情印象特别深刻:20个世纪40年代末他们在香港期间,秦牧靠稿费过日子,紫风则任教于一间中学。他每天早晨起来写作或阅读,紫风曾怨他起得太早妨碍了她的睡眠。他当时不答,但以后仍然早起。某天,紫风一看,发现他脚上竟穿上了下雨天的胶鞋,轻轻走动,以免打扰了自己。紫风倍受感动。虽然没有儿孙绕膝,但他俩对此都不在意。
在《秦牧全集》收录的诗歌中,赠给紫风的几首旧体诗全是秦牧先生在中老年时、历经“文革”艰险后写给爱妻的情诗。在紫风的眼中,秦牧决不是一个眉头紧锁的思想者,他的童心爱心从不因年龄增长而减退。
秦牧的散文是一种智力的文体,在体式上继承了“五四”闲话体散文的特点,但又对之进行改造,并吸收了抒情散文叙事如画,感情浓郁的妙处,创造出将抒情、叙事、议论融为一体的新文体。
小说作品
作品名 | 时间 | 类型 | 出版社 | 备注 |
洪秀全 | 1949 | 小说 | 上海联合发行所 | 生活.读书.新知 |
珍茜姑娘 | 1950 | 短篇 小 说集 | ||
贱货 | 南国书店 | |||
愤怒的海 | 1982 | |||
黄金海岸 | 1955 | 中篇小说 | 华南人民 | |
盛宴前的疯子演说 | 1987 | 中、短篇小说选 | 广西人民 |
散文集
作品名 | 时间 | 备注 |
贝壳集 | 1958 | 作家 |
1961 | 作家 | |
长河浪花集 | 1978 | 人文 |
长街灯语 | 1979 | 百花 |
花蜜和蜂刺 | 1980 | 人文 |
秦牧选集(散文、小说等合集) | 1981 | 四川人民 |
晴窗晨笔 | 1981 | 花城 |
花城 | 1982 | 增订本,花城 |
北京漫笔 | 1982 | 北京 |
秋林红果 | 1983 | 人文 |
秦牧华侨题材作品选(散文、小说集) | 福建人民 | |
秦牧自选集(散文、小说等合集) | 1984 | 花城 |
翡翠路 | 1984 | 上海文艺 |
塞上风情 | 1985 | 广东旅游 |
访龙的家乡 | 1985 | 湖南人民 |
地球龙迹 | 1986 | |
和年轻人聊天 | 1986 | 中青 |
大洋两岸集 | 1987 | 花城 |
华族与龙 | 1989 | 人文 |
潮汐和船 | 1994 | 作家 |
儿童文学集
作品名 | 时间 | 备注 |
回国 | 1956 | 少儿 |
在化装晚会上 | 1957 | 广东人民 |
蜜蜂和地球 | 1957 | |
巨手 | 1979 | 人文 |
秦牧作品选 | 1983 | 广东人民 |
综合作品
作品名 | 题材类型 | 时间 | 备注 |
秦牧作品选 | 故事、童话集 | 1989 | 少儿 |
秦牧杂文 | 1947 | 开明 | |
世界文学欣赏初步 | 文论 | 1948 | 生活 |
世界文学欣赏 | 文论 | 1950 | 三联 |
北京的祝福 | 话剧 | 1951 | 香港南方书店 |
复员军人杜美宗 | 1956 | 广东人民 | |
祖国的港市 | 1958 | 解放军战士社 | |
星下集 | 杂文集 | 1958 | 广东人民 |
艺海拾贝 | 文论 | 1962 | 上海文艺 |
秦牧序跋集 | 1982 | 花城 | |
语林采英 | 文选 | 1983 | 花城 |
秦牧旅游小品选 | 1984 | 河南人民 | |
秦牧知识小品选 | 1985 | ||
秦牧散文选 | 1987 | 人文 |
遗物捐赠
2007年12月17日上午,广东省汕头市澄海区东里镇观一村、东里镇有关干部及汕头市文化部门离任老干部一班人专程前往广州拜会秦牧夫人紫风,并举行简单的秦牧遗物捐赠仪式。来自家乡的代表先向秦牧夫人紫风汇报了观一村秦牧故居的维修及筹办秦牧遗物展览的情况,紫风认真倾听后,对材料逐一过目,把其中一些活动和事件发生的年、月、日校正准确,还在个别材料上进行了修改,并对筹办展览提出了指导意见。随后又拿出了一份8页的秦牧遗物清单,逐件清点对照实物,移交给前来接受捐赠的代表。紫风捐赠的秦牧遗物有100多件,大多是秦牧生前最主要的用品,如秦牧生命最后一刻留下的手稿、眼镜和圆珠笔,还有秦牧到五七干校用过的行军水壶等。从广州带回来的秦牧遗物包括秦牧生前接受各种文艺团体的聘书、作品获奖证书、已经出版的著作及有关秦牧作品的研究书刊,还有生前友好送给秦牧的字画,秦牧珍藏的工艺品、纪念品、相片、出席各种活动的光碟,用过的衣服等,紫风也捐赠了自己的部分著作。
秦牧妹妹林玉峦也提供了有关秦牧的几十张照片和其它一些物品。在林玉峦的家中,至今仍珍藏着秦牧在不同时间寄来的书信、汇款单等物品。
故居
秦牧故居建于清末民初,修缮工作采取“修旧如旧”的原则,持续7年之久。2000年当地开始决定抢救秦牧故居并成立“秦牧故居修缮工作领导小组”以来,当地一方面加紧秦牧故居的修缮工作,一方面曾多次派人与居住在广州的秦牧夫人紫风洽谈秦牧遗物捐赠事宜,紫风对此非常高兴,表示会在适当时间将秦牧先生的部分遗物转交给当地陈列展览。直到2007年才告完成。其占地面积387.5平方米,建筑面积308平方米,为潮俗“四点金”建筑。根据汕头市文物管理部门和当地政府的规划,修缮完毕的秦牧故居将陈列多方征集的秦牧先生遗物和其他物品,并对外开放。2007年9月故居维修完成土建部分之后,布展工作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
秦牧故居大门右侧镶嵌着一块醒目的黑色石板,标注着“秦牧故居”是汕头市文物保护单位及“秦牧故居简介”。大门上面悬挂着由吴南生先生题写的“秦牧故居”牌匾。走进大门便是天井,厅堂之上是一座金色的秦牧雕塑坐像,两边装饰着两个装满了秦牧各种著作的大书柜,一边写着“散文泰斗”,一边写着“神洲传扬”,而四周的各个房间则分设了各种展柜,准备陈列各种展品。
纪念馆
澄海当地计划新建秦牧纪念馆。秦牧的故乡——澄海樟林曾是“红头船”发源地,新建的秦牧纪念馆成为规划中的樟林古港旅游区的一个景点。而特别要提及的是从广州带来的秦牧遗物中的4件东西,那就是秦牧最后拟就的一篇文章题目手迹、摔破的眼镜、放大镜和圆珠笔。
作品整理
1994年,在他去世两周年的前夕,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首次出版了包括61本集子的《秦牧全集》10卷本,从集稿、编辑到出版。
1995年,广东成立了秦牧创作研究会,陆续编辑出版了《寻梦者的塑像》、《拾贝者的足音》等几本秦牧作品评论集。
2007年是秦牧同志诞生的88周年,8月19日是他的生日。期间,《秦牧全集》增订版12卷本在广东一次性出版。对于推动广东省文化建设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同时,也是对秦牧劳累终生,历尽折磨而忠诚正直,著作等的纪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