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大学文学院 编辑

苏州市综合类公立院校

苏州大学文学院,位于江苏苏州,是在东吴大学文学系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学院现有5个系科:中文系、新闻传播系、广告系、文秘系、对外语系,1个海外教育中心。现有:汉语言文学、汉语言文学基地班)、对外汉语、戏剧影视文学、新闻学、广告学、广播视新闻学、广播电视新闻学(主持人艺术专业。设有文学研究所、传播艺术研究所、明清文研究室、生态文艺学研究室等10多个研究所(室)。学院现有在职教师68人,其中教授25人,副教授18人;拥有博士生导师24人,硕士生导师32人。2008,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队伍获级优秀教学团队称号。

1900年,美国监理会制定《东吴大学校董会章程》建立东吴大学,共设三个系科:文学系、神学系和医学系。1908年,东吴大学的第一个毕业生获得了文学士学位证书。1919年,东吴大学被政府授予筹办“作为东吴大学一部分的吴语学校。1920年,“吴语科”开办。1927年,东吴大学文学院设中文、政治经济会、历史等系。1952年11苏南师范学院改名为江苏师范学院。1955年9月中国语文系科调整到南京师范学院。1958年,江苏师范学院重建中国语文系,1982年更名为苏州大学中文系,1995年更名为苏州大学文学院,同时开始组建新闻传播系。1999年,文学院、社会学院、政治与管理学院合并组建苏州大学人文学院,文学院更名为人文学院中文系(新闻传播系)。2005年调整为苏州大学文学院、新闻传播学院。学院坐落于苏州大学独墅校区。

基本信息

编辑

中文名:苏州大学文学院

创办时间:1900年

主要项:江苏省一级学科重点学科,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先进集体二等奖

类别:公立

类型:综合

历史沿革

编辑

苏州大学文学院自1900年东吴大学建校后逐步发展而成。1900年,美国监理会在上海举行年议会,制定《东吴大学校董会章程》,章程第三款规定董事会在苏州建立东吴大学,这所大学包括三个系科,一为文学系,另二个分别为神学系和医学系。1927年春,东吴大学文理学院文理科改称文、理学院。文学院设中文、政治、经济、社会、历史等系。1930年,东吴大学文理学院共有三个学院十二系科。文学院为其中之一,下设文学系、经济学系、政治学系、社会学系、教育系和历史地理系共6个系。1937年和1941年,日军两次侵占校园,师生被迫撤退浙江湖南四川、上海等地艰难生存。其中1939年12月17日,文理学院将文学系课程调整,下学期起拟分国文学系、外国语文学系两组。1942年1月被按国民政府的要求,东吴大学在上海停办,内迁至曲江与岭南大学合作,文科由岭大主办,东吴大学招收来的文科学生交由岭南大学培养。10月初文学院先行招生开学。1946年秋季,留在上海的东吴文理学院学生(三、四年级除外)迁回苏州。9月7日开始注册,计到文学院的学生386人。1947年,根据国民党教育部进行的调查,东吴大学文学院下设6个系:本国文学系、英文学系、政治系、社会系、教育系和经济系。

1950年秋季开始,文学院文史系改为中国语文学系,停办英文、政治两系。1952年8月根据华东区等学校院系调整方案,私立东吴大学的中国语文系、物理系、化学系、生物系、私立江南大学的数理系并入苏南文教学院,加以调整,建立苏南师范学院,地点设在私立东吴大学原址。十月建院,第一年设系7个,分别为中国语文系、教育系、数学系、物理系、生物系、艺术系(音乐美术两组)。专修科10个,分别为中国语文、教育、数学、理化、生物、俄文、历史、地理、音乐、美术。短训班8个,分别为中国语文、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历史、地理、体育班。10月10日新筹建的苏南师范学院正式开学,同年11月筹建中国语文系科班,经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批准,苏南师范学院改名为江苏师范学院。1954年江苏师范学院专业设置动如下:6个系本科,分别为中国语文系、数学系、物理系、化学系、生物系、国画制图系。专修科8个,分别为中国语文、俄文、历史、物理、化学、美术、体育、政治。1955年9月,中国语文系科和生理系调整到南京师范学院,南师数学、物理并到我校,调出教员43人,学生331人。1958年,中国语文系科又调回江苏师范学院,中国语文、数学、物理、化学等专业除招收高中毕业生外还招收部分初中毕业生,修业年限为6年。中文系共有教职员工18人。

1982年6月25日经国务院批准,学校改为省属综合性大学。1984年8月28日,学校开办夜大,中文为学校首批六个专业之一。1995年3月成立文学院。1999年9月29日,文学院、社会学院、政治和管理学院合并组建苏州大学人文学院,文学院更名为人文学院中文系(新闻传播系)。2002年7月19日撤销人文学院中文系(新闻传播系),更名为文学院。2005年,成立苏州大学新闻传播学院,与文学院实行两块牌子、一套班子。2006年8月15日学院整体搬迁至苏州大学独墅湖校区。

2009年,苏州大学在整合原文学院·新闻传播学院所属新闻传播学科专业的基础上,与香港凤凰卫视集团合作组建苏州大学凤凰传媒学院,撤销新闻传播学院。苏州大学文学院·新闻传播学院在划出新闻类专业和学科后更名为苏州大学文学院。

学位点

编辑

硕士点

美学

文艺学

汉语言文字

中国古代文学

中国现当代文学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戏剧戏曲学

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中国古典文献学

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

课程与教学

——

博士

文艺学

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

汉语言文字学

中国古典文献学

中国古代文学

中国现当代文学

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中国通俗文学(自设)

戏剧影视文学(自设)

——

——

教学资源

编辑

特色专业

特色类别

专业名称

年份

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

汉语言文学

2007年

省级品牌专业

汉语言文学

2004年

汉语言文学

苏州大学文学院的汉语言文学专业是中文一级学科博士授权单位,拥有本科、硕士、博士及博士后培养的完整人才培养体系,该专业拥有三个江苏省省级重点学科(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文艺学),一个苏州大学校级重点学科(汉语言文字学)。

汉语言文学本科专业是江苏省品牌专业,拥有一个教育部设立的文科人才培养基地,也是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专业之一。该专业拥有多名教学名师与一批著名教授,在海内外有着广泛的影响,其中钱仲联先生开创的明清诗文研究、范伯群先生开创的中国现代通俗文学研究处于国内与国际领先地位,其他相关专业发展迅速。

学校为该专业的建设与发展提供了充足的教学用地与科研用地,为教师全部配备了专用研究室,有专用的图书资料室、语音实验室及图文编辑实验室,图书资料丰富,实践教学功能齐备。2007年至2012年三年间,学校给予该专业重点扶持,累计投入建设经费200万元,为该专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学校将加大对该专业的支持建设力度,确立强有力的领导管理队伍,在师资的人才培养与引进上给予特殊政策,严格按照任务书的规定具体落实每一项计划,并按上报的经费指标通过配套经费的发放全额完成建设 经费计划,从而保证该专业能够顺利地按照申报书的内容全面完成建设任务。

学科建设

学院拥有1个国家文科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1个国家特色专业(汉语言文学),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在10专业方向招收博士生),设有1个博士后流动站,在原有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文艺学为省级重点学科的基础上,2008年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被批准为省级重点学科。新闻学为校级特色专业建设点。现有在校本科生1300余人,博士生150余人,硕士生900余人。多年来,学院教学与科研协调发展,为国家培养了万余名学子,在国内外产生了来越大的影响。

教学名师

亚中 教授(江苏省教学名师)

导师类别:博导 技术职称:教授

所在学科专业名称:中国古代文学

主要研究方向:中国近代文学、明清文学、中国文学史料学

学术成果:主要著有《中国近代诗歌史》、《暮鼓晨——近代文学通览》、《诸子名言释》、《范伯子诗文集》、《中国文学大辞典》(副主编,主编为钱仲联教授)、《历代别集序跋综录》(副主编,主编为钱仲联教授)、《中国寓言大辞典》(主编、主撰)、《太湖文脉》(主编、主撰)、《中国近代文学作品选注》等。

获奖情况:曾两次获得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获得中国图书奖一次,苏州大学陆氏科研奖一次,苏州大学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一次,江苏省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一次。现为江苏省333工程培养对象、江苏省首届高校教学名师。

朱栋霖 教授(江苏省教学名师、苏州大学教学名师)

导师类别:博导 技术职称:教授

所在学科专业名称:中国现当代文学;戏剧戏曲学

主要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史论、戏剧理论

学术成果:教育部“十五”国家级教材《中国现代文学史1997-2000》总主编;教育部“九五”规划教材《中国现代文学史1917—1997》总主编;“十一五”国家级重点图书规划《1949—2000中外文学比较史》;学术著作《论曹禺的戏剧创作》《戏剧美学》《心灵的诗学》《中美文化在戏剧中交流》《1898—1949中外文学比较史》《苏州》等12部;在权威刊物文学评论》《中国戏剧》《戏剧艺术》《人民日报》等发论文100余篇。

获奖情况:首届“国家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优秀成果”三等奖;首届教育部“全国高校人文社科研究优秀成果”二等;“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等;“中华优秀出版物”奖、江苏省“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中国昆曲艺术》)

精品课程

国家精品课程

课程名称

年份

类别

中国现当代文学

2007年

国家精品课程

省级优秀课程

课程名称

年份

类别

中国现代文学

1993年

江苏省一类优秀课程

古代汉语

1995年

江苏省一类优秀课程

马列文论

1995年

江苏省一类优秀课程

中国古代文学

1998年

江苏省一类优秀课程

外国文学史

2000年

江苏省一类优秀课程

现代汉语

2002年

江苏省一类优秀课程

中国现当代文学

2002年

江苏省一类优秀课程

中国古代文学

2002年

江苏省优秀课程群

校级优秀课程

课程名称

年份

类别

文学理论

1991年

校级精品课程

写作

1993年

校级精品课程

现代汉语

1993年

校级精品课程

外国文学史

1995年

校级精品课程

比较文学

1998年

校级精品课程

文学理论

2004年

校级优秀课程群

戏剧评弹鉴赏

2010

校级精品课程

影视艺术基础

2010年

校级精品课程

学院荣誉

编辑

获奖记录获奖记录

2008年学生军事技能训练先进单位【苏州大学颁】

国家文科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基地(中国语言文学)【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颁】

江苏省一级学科重点学科(中国语言文学)【江苏省教育厅颁】

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先进集体二等奖【苏州大学、中共苏州大学党委颁】

苏州大学2007—2008学年学生先进集体【苏州大学颁】

2007年度旗团委【中共苏州大学党委颁】

2007年苏州独墅湖高教区运动会篮球赛学生组第二名【独墅湖高教区管委会颁】

苏州大学2007年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优秀组织奖【苏州大学、中共苏州大学党委等颁】

苏州大学2005—2006年度院系学生工作综合考评开拓创新奖【苏州大学、中共苏州大学党委等颁】

“十一五”期间江苏省重点学科—文艺学【江苏省人民政府颁】

“十一五”期间江苏省重点学科—中国古代文学【江苏省人民政府颁】

“爱我苏大”——“三人行”杯新生校园定向团队挑战子团体组第二名【苏州大学颁】

2006年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优秀组织奖【苏州大学、中共苏州大学党委等颁】

师资概况

编辑

学院有一支由教授与副教授为主体的教学经验丰富、学术造诣深、梯队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

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专家2名,江苏省有突出贡献专家3名;

政府特殊津贴获得9名;

有突出贡献的博、硕士学位获得者1名;

省级跨世纪学术带头人1名,省“333工程”培养对象3人,省级跨世纪中青年骨干1人;

江苏省教学名师2人,苏州大学教学名师1人;

担任或曾担任教育部中文教学指导委员会成员的有3人;

担任省中文教学指导委员会成员的有2人;

省级优秀教学团队1个;

学院现有在职教师68人,其中教授28人,副教授23人;高职人员比例达到75%以上;拥有博士生导师33人, 硕士生导师28人;教师中有硕士与博士学位者近70%,其中博士学位获得者占50%以上。2008年,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队伍获省级优秀教学团队称号。

在文学院的历史上,一批著名的学术大师曾在此执教,其中有人、章炳麟、吴梅、金叔远、唐文治、陈衍、王遽常、曹之弼、钱基博吕思勉周予同、蔡尚思、周谷城、胡曲园、朱东润、许国璋等人。学院现有专职教师90余名,其中教授、副教授占60%以上,博士生导师近30名,有近三分之一的教师获得过国家及省部级表彰,还拥有江苏省教学名师2名,形成了一支以教授、副教授为主体的教学研究队伍。

学院十分重视教师队伍的建设,通过培养;实施博、硕工程,鼓励青年教师攻读硕士、博士学历、学位;人才引进等措施不断改善和强化师资队伍,收到了显著效果。

教师名单

古代文学教研室

教 授

王钟陵

杨海明

马亚中

周 秦

赵杏根

曹林

陈桂声

研究馆员

黄镇伟

副教授

修龄

涂小马

杨旭辉

讲 师

陈国

现当代文学教研室

教 授

朱栋霖

范培松

王 尧

汤哲声

刘祥安

汪卫东

副教授

陈子平

讲 师

夏 菁

文艺理论和美学教研室

教 授

鲁枢元

刘锋杰

侯 敏

副教授

王 耘

潘华琴

讲 师

李 涛

比较与世界文学教研室

教 授

汉文

蒋连杰

吴雨平

研究员

季 进

副教授

朱建刚

现代汉语教研室

教 授

汪 平

曹 炜

王建

副教授

周晓林

高永奇

古代汉语教研室

教 授

张玉来

徐 山

副教授

王卫峰

江学旺

文秘教研室

副教授

倪祥妍

戴庆钰

任孝温

讲 师

写作教研室

副教授

卞兆明

讲 师

张 鑫

中学语文教学法教研室

教 授

王家伦

副教授

陆湘怀

缪葵慈

高 群

讲 师

戏剧戏曲教研室

教 授

周 秦

王 宁

副教授

艾立中

影视文学教研室

副教授

陈小明

李 丽

讲 师

邵雯艳

海外教育中心

讲 师

吉 旭

周国娟

崔新梅

邵传永

曹晓燕

陶家俊

樊 燕

何 薇

王军宁

助 教

陈 朗

以上为在职教师名单 / 信息更新截止2009年7月

队伍结构

梯队结构

博士生导师

硕士生导师

其他

100%

42%

36%

22%

职称结构

教授

副教授

讲师/助教

100%

41%

34%

25%

学位结构

博士

硕士

学士

100%

53%

16%

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