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印度佛教 编辑
流传于南亚次大陆的佛教。
印度佛教(Indian Buddhism)
当时各国之间相互征伐,雅利安人等外来的部族和土著民族矛盾重重,阶级矛盾十分尖锐。近代出土的阿育王石刻文等中,也处处显示出大乘信仰与理念。如强调慈悲与平等,提倡不食肉主义,戒杀放生,慈善环保,强调慈航普度的菩萨行思想,强调不分贵贱,种族,国家的众生平等,乃至人人均可成佛等。阿育王本人,其归依佛教后的半生,信仰与行动都显示出一个坚定大乘菩萨道行者的风范。佛在古印度传播佛教教义,其很重要的一个思想是众生平等,慈悲普度的理念,以反对婆罗门教的野蛮种姓隔离的等级制度。而众生平等慈航普度的教义却集中体现在大乘教义及菩萨行思想里。不过,可能限于当时社会环境等原因,千年的婆罗门教传统环境的影响下,显得过于高尚及精深的大乘佛法当时不如小乘佛法易被接受与推行是显然的。
在佛教兴起前,婆罗门教是印度的主要宗教,婆罗门教思潮占有统治的地位。婆罗门教主张吠陀天启、祭祀万能和婆罗门至上三大纲领。据佛经说这些思潮有“六师”和“九十六种外见”,其中主要的有顺世论、耆那教和生活派(又称邪命外道)等等。
在后三个时期中还出现了很多在理论和修持上不同的派别。
从公元3世纪下半叶开始,佛教就开始不断向古印度境外传播,逐渐发展成为世界性的宗教,而在印度本土则由于公元8~到9世纪以后印度教的兴盛,以及外族频繁的入侵,特别是伊斯兰教徒的武力征服,不少僧侣被杀戮,很多重要的寺庙和文物遭到破坏,因此印度佛教开始衰微,到13世纪初趋于消亡,直到19世纪后才稍有复兴。
佛灭后百年,因对一些戒律方面的分歧,教团出现分裂,称为根本分裂。根本分裂形成了大众和上座两部。经过根本分裂的佛教在300多年间一再分立,并在五天竺境内外流传开来。被誉为印度古代最伟大君王的阿育王(前3世纪中)时代,佛教迅速发展。各派法师被派往印度周围各地弘法,推动佛法传播的同时,也导致了各个部派的进一步形成。阿育王后,上座部分出说一切有部,它以西北印度为根据地主要活动于迦湿弥罗和犍陀罗;上座部的另一支经南印度而渡海进入锡兰(古斯里兰卡国,又称铜碟洲,故斯里兰卡的部派又称铜碟部),后来经过分化形成了信仰大乘佛教的无畏山寺上座部和信仰小乘教法的大寺上座部,其中的后一个支派传往东南亚形成今天的南传佛教。还有一支在西印度形成法藏部并流入中亚,法藏部为目犍连子帝须之大弟子昙无得所领导,昙无得为阿育王派往印度西北地区弘法的高僧。该部以注重大乘菩萨藏与咒藏而闻名。另一支饮光部(传为迦叶尊者所传)也有部分与一切有部及法藏部类似的思想。大约同时代,拥有大乘信仰的大众部在南印度形成了制多山部及西山住等部,即以后的案达罗派,它们都传承了很多大乘教法。说一切有部分出的犊子部则在中西部印度发展,分立出法上、贤胄、密林山和正量四部。以后正量部则成为犊子部的正宗代表。公元之初才出现的经量部前身是说一切有部中的譬喻师。它的活动范围似乎未超出西北印度。
很多学者认为大乘佛教就是根本分裂二部的大众部传承的,大众部是大小兼修的部派。不过,实际上一些部派的经典记载表明,部派佛教时期的很多部派是修行大乘佛法或大小兼修的,不仅大众部,上座部的很多部派,上座部及其分类的很多部派,也有信仰与修行大乘教法的。如法藏部等。另外,玄奘法师当年考察印度时,在印度佛教的核心区域--摩揭陀国--也是佛在世时弘法的核心区域,该国四个最大的上坐部派都是修行大乘佛教的,玄奘法师称其为大乘上座部。事实上,越来越多的事实表明,大小乘的分化与部派的分裂完完全全是两件事。部派分裂的根本原因是对戒律的认识上的差别而引起的。事实上古印度很多的部派都是大小乘兼修的,尤其那些大乘部派,他们并不一定对自己派别大小乘教法进行限制,其下属可以修行大、小乘任何一种教法的,但他们必须遵守本部派的戒律。
无著菩萨同样被尊为了“印度二圣六庄严”之一。
世亲菩萨。他最早时候在小乘有部出家,成就罗汉果,并造小乘经论五百部,成一代小乘论师,并认为自己已经通达一切教义,已“无法可学”——自满为足,甚至诽谤大乘。后在其兄无著菩萨开示下,幡然醒悟,欲以割舌忏悔。后深入大乘教义,造大乘经论五百部,成为一代大乘论师……
陈那大师 据说,他曾与外道教派——巴拉蒙教进行学理辩论,大获全胜,佛教也因此提高了声望;后来,他被尊为“印度二圣六庄严”之一。
法称大师不但是佛教徒,即使是“巴拉蒙教”和“佳伊那教”的信徒或学者,对他也是敬重、礼让三分。
功德光大师 他被尊为“印度二圣六庄严”中“二圣”之一。
释迦光大师 释迦光大师,戒律,代表释迦牟尼佛的言教与行持标准,是佛教最基本的行为规范;自古以来,凡德高望重的佛教徒,必定是持戒精严、自律爱他,因而深受人们的敬重和爱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