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阿城 编辑
阿城,原名钟阿城,1949年出生于北京市,祖籍重庆市江津区,中国内地作家、编剧。
1984年,出版个人首部短篇小说《棋王》。1985年,担任剧情电影《大明星》的编剧,从而开启了他的编剧生涯。1986年,凭借剧情电影《芙蓉镇》入围第7届金鸡奖-最佳编剧奖。1991年,担任剧情电影《棋王》的编剧。1993年,与胡金铨共同担任神话恐怖电影《画皮之阴阳法王》的编剧。1997年,出版散文《威尼斯日记》。2002年,由其担任编剧的剧情电影《小城之春》上映。2006年,担任人物传记电影《吴清源》的编剧。2010年,出版散文《好说歹说》。2015年,担任古装动作电影《刺客聂隐娘》的编剧,该片入围第52届金马奖-最佳改编剧本奖。2016年,出版作品集《阿城文集》。
中文名:阿城
外文名:ACheng
别名:钟阿城
国籍:中国
职业:作家、编剧
主要成就:第7届金鸡奖-最佳编剧奖(提名)
出生地:北京市
代表作品:棋王、小城之春、芙蓉镇、刺客聂隐娘、画皮之阴阳法王
祖籍:重庆市江津区
星座:白羊座
阿城中学还未结束,文革便开始了。高一,他学业中断。1968年,阿城下放山西插队,并开始学画。为到草原写生,到内蒙古插队,后到云南建设兵团农场落户。
1979年,回北京。此后,帮助其父钟惦棐撰写图书《电影美学》 ,此间与父亲研讨马克思的《资本论》、黑格尔的《美学》、《易经》、儒学、道家、禅宗等。文革结束后经范曾推荐,《世界图书》破格录用阿城为编辑 。
1984年,出版个人首部短篇小说《棋王》 ,该小说获得福建省《中篇小说选刊》优秀作品奖、第3届中国优秀中篇小说奖。1985年,发表文章《文化制约着人类》;同年,担任剧情电影《大明星》的编剧,从而开启了他的编剧生涯。
1986年,担任剧情电影《芙蓉镇》的编剧,该片根据古华所著的同名小说改编 ,他凭借该片入围第7届金鸡奖-最佳编剧奖;同年,担任剧情电影《飓风行动》的编剧;此外,还担任了剧情电影《月月》的编剧,该片由琪琴高娃执导。
1986年,出版小说《棋王、树王、孩子王》。1987年,担任剧情电影《孩子王》的编剧,影片根据他的同名小说改编。1989年,担任编剧的剧情电影《三个女人的故事》上映,该片由关锦鹏执导。1991年,担任剧情电影《棋王》的编剧,该片讲述了一代棋王的故事 。
1993年,与胡金铨共同担任神话恐怖电影《画皮之阴阳法王》的编剧。1997年,出版杂谈集《闲话闲说》。1997年,出版散文《威尼斯日记》,该书主要讲述了阿城以日记的形式记录了旅居意大利威尼斯时的见闻、随感等 。1998年,出版散文化倾向的系列短篇《遍地风流》 ;同年,出版散文《闲话闲说:中国世俗与中国小说》。
1999年,出版作品集《阿城小说选》;同年,出版散文《常识与通识》 ;此外,还与李爽出版了小说《爽》。2001年,出版散文《回忆的季节》。2002年,由其担任编剧的剧情电影《小城之春》上映,该片由田壮壮执导 ;同年,出版小说《小城之春》。2003年,出版散文《世纪光影》。2005年,担任第62届威尼斯电影节评委 。
2006年,担任人物传记电影《吴清源》的编剧,该片由田壮壮执导,张震领衔主演 ;12月,担任编剧的古装剧《贞观之治》播出,该剧由马跃、金士杰、马少骅联合主演 ;同年,担任纪录片《盛世里的工匠技艺》的编剧;此外,还出版了作品集《阿城精选集》。
2010年,出版散文《好说歹说》。2014年,出版作品集《洛书河图:文明的造型探源》。2015年,担任古装动作电影《刺客聂隐娘》的编剧 ,该片入围第52届金马奖-最佳改编剧本奖 。2016年,出版作品集《阿城文集》 。
小说作品
时间 | 名称 | 备注 |
---|---|---|
2002年 | 《小城之春》 | 时报文学 |
1999年 | 《爽》 | |
1998年 | 《遍地风流》 | |
1988年 | 《棋王·树王·孩子王》 | 海风出版社 |
1986年 | 《棋王、树王、孩子王》 | 台北:新地 |
1984年 | 《棋王》 | 《上海文学》第七期 |
编剧作品
时间 | 名称 | 类型 |
---|---|---|
2015年 | 《刺客聂隐娘》 | 电影 |
2006年 | 《吴清源》 | 电影 |
2006年 | 《贞观之治》 | |
2006年 | 《盛世里的工匠技艺》 | 电影 |
2002年 | 《小城之春》 | 电影 |
1993年 | 《画皮之阴阳法王》 | 电影 |
1991年 | 《棋王》 | 电影 |
1989年 | 电影 | |
1988年 | 《棋王》 | 电影 |
1987年 | 《孩子王》 | 电影 |
1986年 | 《芙蓉镇》 | 电影 |
1986年 | 《飓风行动》 | 电影 |
1986年 | 《月月》 | 电影 |
1985年 | 《大明星》 | 电影 |
散文作品
时间 | 名称 | 备注 |
---|---|---|
2010年 | 《好说歹说》 | 上海文艺出版社 |
2003年 | 《世纪光影》 | |
2001年 | 《回忆的季节》 | |
1999年 | 《常识与通识》 | 作家出版社 |
1998年 | 《闲话闲说:中国世俗与中国小说》 | 作家出版社 |
1998年 | 《遍地风流》 | 作家出版社 |
1997年 | 《闲话闲说》 | 台北:时报 |
1997年 | 《威尼斯日记》 | 作家出版社 |
作品集
时间 | 名称 | 备注 |
---|---|---|
2016年 | 《阿城文集》 | / |
2014年 | 《洛书河图:文明的造型探源》 | |
2006年 | 《阿城精选集》 | 燕山出版社 |
1999年 | 《阿城小说选》 |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
台湾电影金马奖 | ||||||||
|
||||||||
中国电影金鸡奖 | ||||||||
|
阿城的文章文笔洗练,有古意,自成高格。偶发的白描笔法,生动至极,浑然天成,看起来糙,实则精致已极 (华西都市报评)。他的小说独具特色,短小精悍而不失思想的深度,语句简洁明快,短句刚健,用多个剪辑的小镜头来建构小说的背景图画。文言书面语和单音节词的大量使用,使得语言富有跌宕起伏的节奏感,在文白相杂的审美实践中表现出小说语言原始的感染力。他的作品,就句式而言,整散结合、文言句式和口语句式相结合,形成了一种雅俗共赏、收放自如的特点 (《名作欣赏》评)。他笔下人物共有的特点,即恬淡、超脱与沉迷执着的结合,这种恬淡超脱对应人物的表层性格,但是沉迷执着正是人物内心的性格,这也是阿城对于道学精神的沉迷执着 (《戏剧之家》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