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华书局 编辑

民国时期上海四马路上的书店

华书局民国时期上海四路上一家有名的文艺书店,该书店创办于一九二五,结束于一九三五。“光华的创办人是静庐、沈松泉和卢。其中,沈松泉是一个核心人物,他的文学趣味和经营眼光影响了书店的风格和命运;张、卢先后离开了“光华”,而沈一直支撑到书店关张。

基本信息

编辑

中文名:光华书局

类型:文艺书店

地点:中国

创办时间:1925至1935年

创办

编辑

他当时年纪不大,头脑却很灵光,又在“泰东”干过,与创造社渊源很深(其间有郭沫若所谓“半年以上吃大锅饭的交情”),积累了不少“人脉”源;他自己也是一个文学家,出过好几本短篇小说集,又译过书。据他回忆,书店取名,来自《尚书大传。虞夏传》:“日月光华,旦复旦兮”这句古辞。又说,当时正好光华大学新创办起来,也取“光华”这个名字,是“恰逢其会”(《关于光华书局的回忆》)。书店办起来以后,因暂时没有销售面,遂租用四马路上一个叫“光华堂”的药房的柜台,用以陈列和出售书刊,并最终把店面都顶下来了。

社会影响

编辑

这虽然是一家小书店,但“努力于新思想的介绍与新文化的宣扬”(“光华”版“欧罗巴文艺丛书”广告语),出版、发行了不少新兴文艺及社会科学书刊,或一度风行,或流传至今,在中国新文学史现代出版史上产生了一定的影响(郭沫若曾把“泰东”比作创造社的摇篮,又把“光华”比作创造社的托儿所)。张静庐曾说“从民十四至民十六年的三年间,我们也可称它为新书业的时代”。新书业的繁荣,“光华”有功与焉。

出版物

编辑

当时为“光华”出版物装帧的,堪称集一时之选。如鲁迅设计了《萌芽刊》(一九三0)的封面(包括刊名字体),题写了《巴尔底山》(一九三0)的刊名;叶灵凤曾为周全平的小说《梦里的微》(一九二五)画过比亚兹莱风格的插图,绘封的则有:《文艺论集》(郭沫若著,一九二五)、《白叶杂记》(叶灵凤著,一九二七)、《新俄短篇小说集》(叶灵凤译,一九二七)、《苦笑》(周全平著,一九二七)、《新俄文艺政策》(冯雪峰译,一九二八)、《武器与武士》(席涤尘译,一九二八)、《小说论》(郁达夫著,一九三二)、《洪水半月刊第一卷(创造社编,一九二五)、《幻洲》半月刊(创造社编,一九二六)、《戈壁》半月刊(叶灵凤编,一九二八)等;钱君陶绘封的有:《良夜幽情曲》(戴望舒译,一九二八)、《漫郎摄实戈》(成绍宗译,一九二九)、《屋卡珊和尼各莱特》(戴望舒译,一九二九)、《三个不统一的人物》(胡也频著,一九二九)、《招姐》(罗皑岚著,一九二九)、《岭东恋歌》(李金发编,一九二九)、《沙宁》(潘漠华译,一九三0)、《醇酒妇人诗歌》(罗念生译,一九三0)、《》(蒋山青著,一九三0)、《文艺月报》创刊号(周扬主编,一九三二)、《时代妇》(陈学昭著,一九三四)、《醉男醉女》(戴望舒译,一九三五)等;糜文涣绘封的有《江南民间情歌集》(李白英编,一九二九)、《路》(茅盾著,一九三二)、《血祭》(匡亚明著,一九三二)等;季小波绘封的有《唯美派的文学》(滕固著,一九二七)、《迷宫》(滕固著,一九二七);孙麟绘封的有《女娲氏之遗孽》(叶灵凤著,一九二八);唐英伟绘封的有《离绝》(江岚著,一九二八)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