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建安风骨 编辑
建安时期的作品真实地反映了现实的动乱和人民的苦难,抒发建功立业的理想和积极进取的精神。同时也流露出人生短暂、壮志难酬的悲凉幽怨,意境宏大,笔调朗畅,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个性特征,其雄健深沉、慷慨悲凉的艺术风格,文学史上称之为“建安风骨”或“汉魏风骨”。 汉末建安时期文坛巨匠“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和女诗人蔡琰继承了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传统,普遍采用五言形式,以风骨遒劲而著称,并具有慷慨悲凉的阳刚之气,形成了文学史上“建安风骨”的独特风格,被后人尊为典范。无论是“曹氏父子”还是“建安七子”,都长期生活在河洛大地,这种俊爽刚健的风格是同河洛文化密切相关的。 “风骨”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一个重要的概念,自南朝至唐,它一直是文学品评的主要标准。
“曹操古直悲凉,曹丕便娟婉约,曹植文采气骨兼备”(袁行霈《中国文学史》)
建安为汉献帝年号(196-220),以曹操三父子为代表的创作反映了社会的动乱和民生的疾苦的同时,又表现了统一天下的理想和壮志,有着鲜明的时代特色。政治理想的高扬、人生短暂的哀叹、强烈的个性、浓郁的悲剧色彩、这些特点构成了“ 建安风骨 ”(也叫 “汉魏风骨”)这一时代风格 。魏国统治者曹氏父子都爱好和奖励文学,招揽文士,在他们周围聚集了众多作家。他们直接继承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传统,掀起一个诗歌高潮。
秋风萧瑟天气凉,
草木摇落露为霜,
群燕辞归雁南翔。
念君客游思断肠,
慊慊思归恋故乡,
何为淹留寄他方?
贱妾茕茕守空房,
忧来思君不敢忘,
不觉泪下沾衣裳。
援琴鸣弦发清商,
短歌微吟不能长。
明月皎皎照我床,
星汉西流夜未央。
牵牛织女遥相望,
尔独何辜限河梁?
《白马篇》
曹植
少小去乡邑,扬声沙漠垂。宿昔秉良弓,楛矢何参差。
控弦破左的,右发摧月支。仰手接飞猱,俯身散马蹄。
狡捷过猴猿,勇剽若豹螭。边城多警急,虏骑数迁移。
羽檄从北来,厉马登高堤。长驱蹈匈奴,左顾凌鲜卑。
弃身锋刃端,性命安可怀?父母且不顾,何言子与妻!
名编壮士籍,不得中顾私。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饮马长城窟行》
陈琳
饮马长城窟,
水寒伤马骨。
往谓长城吏,
慎莫稽留太原卒!
官作自有程,
举筑谐汝声!
男儿宁当格斗死,
何能怫郁筑长城。
长城何连连,
连连三千里。
边城多健少,
内舍多寡妇。
作书与内舍,
便嫁莫留住。
善待新姑嫜,
时时念我故夫子!
报书往边地,
君今出语一何鄙?
身在祸难中,
何为稽留他家子?
生男慎莫举,
生女哺用脯。
君独不见长城下,
死人骸骨相撑拄。
结发行事君,
慊慊心意关。
明知边地苦,
贱妾何能久自全?
《从军诗》
王粲
从军征遐路。
讨彼东南夷。
方舟顺广川。
薄暮未安坻。
白日半西山。
桑梓有余晖。
蟋蟀夹岸鸣。
孤鸟翩翩飞。
征夫心多怀。
凄凄令吾悲。
下船登高防。
草露沾我衣。
回身赴床寝。
此愁当告谁。
身服干戈事。
岂得念所私。
即戎有授命。
兹理不可违。
《丹霞蔽日行》
曹植
纣为昏乱,虐残忠正。
牧野致功,天亦革命。
汉祚之兴,阶秦之衰。
虽有南面,王道陵夷。
炎光再幽,殄灭无遗。
《杂诗》
孔融
岩岩钟山首,赫赫炎天路。
高明曜云门,远景灼寒素。
昂昂累世士,结根在所固。
吕望老匹夫,苟为因世故。
管仲小囚臣,独能建功祚。
人生有何常,但患年岁暮。
幸托不肖躯,且当猛虎步。
安能苦一身,与世同举厝。
由不慎小节,庸夫笑我度。
吕望尚不希,夷齐何足慕。
《赠从弟》其二
刘桢
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
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
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
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