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融让梨 编辑

中国古代道德教育故事

中国千百来流传的一个教育故事,这个故事告诉人们,凡事应该遵守公序良俗。这些都是年幼时就应该知道的道德常识。是中国古代东文学孔融的真实故事,教育人们凡事应该遵守公序良俗。《三字经》中“融四岁,能让梨即出于此。

基本信息

编辑

中文名:孔融让梨

外文名:Kong-Ronggivesupthebiggestpear

年代:东汉末年

人物:

出处:《世说新语笺疏》

孔融其人

编辑

三国志12的孔融

三国志12的孔融

孔融(153年-208年926日),字文举。鲁国(治今山东曲阜)人。东汉末年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家学渊源,是孔子的二十世孙,元城(今河北大名县)县泰山都尉孔宙之子。少有异才,勤奋好学,与平原陶丘洪、陈留边让并称俊秀。汉献帝即位后任北军中候贲中郎将、北海相,时称孔北海。在任六年,修城邑,立学校,举才,儒术,经刘备表荐兼领青州刺史建安元年(196年),袁谭攻北海,孔融与其激战数月,最终败逃山东。不久,被朝廷征为将作大匠,迁少府,又任太中大夫。性好宾客,喜抨议时政,言辞激烈,后因触怒曹操而为其所杀。

孔融能善文,曹丕称其文“扬(扬雄)、班(班固)俦也。”散文锋利简洁,代表作是《荐祢衡表》,其六言诗反映了汉末动乱的现实。原有文集已散佚,明人张溥辑有《孔北海集》。

家庭

编辑
  • 七世祖孔霸,汉元帝的师,位至侍中

  • 祖父孔尚,钜鹿太守

  • 父亲孔宙,泰山都尉

  • 兄长,孔褒、孔谦

  • ,据《后汉书·郑孔荀列传》,孔融有一子一女在孔融被捕后被杀,而在《世说新语·言语第二》中则记载是两个儿子。孔融另有一女嫁给了羊衜,有子羊发,羊发的异母弟是羊祜。

相关典故

编辑

孔融让梨

孔融孔融

孔融让梨的故事最早应见《世说新语笺疏》:

续汉书曰:“孔融,字文举,鲁国人,孔子二十世孙也。高祖父尚,钜鹿太守。父宙,泰山都尉。”融别传曰:融四岁,与兄食梨,辄引小。人问其故。答曰:“小儿,法当取小者。”

后汉书·孔融传》李贤注“《融家传》曰:‘年四岁时,与诸兄共食梨,融辄引小者。’大人问其故,答曰:‘我小儿,法当取小者。’由是宗族奇之。”

白话译文

编辑

三国志11的孔融三国志11的孔融

孔融,字文举,东汉时期山东曲阜人,是孔子的第二十世孙,高祖父孔尚当过钜鹿太守,父亲是泰山都尉孔宙 。孔融别传记载:孔融四岁的时候,和哥哥吃梨,总是拿小的吃。有人问他为什么这么做。他回答说:"小孩子食量小,按道理应该拿小的。“

贤注解的《后汉书·孔融传》中的《融家传》记载:”孔融四岁的时候,和哥哥们一起吃梨,孔融总是拿小的吃。有大人问他为什么这么做。他回答说:"我年龄小,食量小,按道理应该拿小的。“由于孔融这么聪明早慧,很小就懂得这样的道理,宗族亲戚们认为他是个奇才。”

教育意义

编辑

孔融让梨孔融让梨

志号:2007-14

图 序 图 名 面 值

(2-1)T 分果 1.20元

(2-2)T 让梨 1.20元

邮票规格:30×40毫

齿孔度数:13.5×13度

枚数:20枚(10套邮票)

整张规格:150×240毫米

小本票编号:(32)2007

小本票外形规格:130×60毫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