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方方 编辑
方方,本名汪芳,1955年5月生于江苏南京,祖籍江西彭泽,中国当代作家,曾任《今日名流》杂志社社长兼总编辑,《长江文艺》社长兼主编,湖北省作家协会主席,中国作家协会第五、六、七、八、九届全委会委员。
1978年,考入武汉大学中文系,获学士学位,在校期间始发小说及诗歌。1982年毕业后,分配至湖北电视台工作;同年,发表小说处女作《“大篷车”上》。1987年,发表中篇小说《风景》。1989年,调作协湖北分会从事专业创作。1991年,发表中篇小说《桃花灿烂》。1992年1月,发表短篇小说《一唱三叹》。1999年5月,发表长篇小说《乌泥湖年谱》、中篇小说《在我的开始是我的结束》。2001年10月,出版散文集《到庐山看老别墅》,并发表中篇小说《奔跑的火光》。2002年,发表中篇小说《有爱无爱都铭心刻骨》。2003年,发表中篇小说《水随天去》《树树皆秋色》。
2004年,出版散文集《汉口的沧桑往事》,并发表中篇小说《出门寻死》。2005年5月,发表中篇小说《中北路空无一人》。2006年2月,发表中篇小说《春天来到昙华林》。2007年5月,发表中篇小说《万箭穿心》。2008年,发表长篇小说《水在时间之下》。2010年10月,凭借小说《琴断口》获第五届鲁迅文学奖中篇小说奖;同年,发表中篇小说《刀锋上的蚂蚁》。2011年,推出长篇小说《武昌城》及中篇小说《民的1911》。2013年,出版中篇小说《涂自强的个人悲伤》。2014年,出版小说集《惟妙惟肖的爱情》。2019年11月,发表长篇小说《是无等等》。
1955年5月,出生于江苏省南京市晒布场2号。1957年2月,随父母迁居武汉。1962年9月,在武汉市新村小学上小学。1974年9月,由武汉市红军二中高中毕业,按“多子女身边留一”的政策,留城待业。1975年1月,分配至武汉市运输合作社当装卸工人。1977年8月,在《诗刊》杂志发表生平第一组短诗《装卸工手记》。
1978年10月,考入武汉大学中文系。1982年2月,小说处女作《“大篷车”上》在《长江文艺》第2期发表;6月,诗歌《我拉起板车》(外一首)在《诗刊》杂志发表;8月,大学毕业,获学士学位,并分配至湖北电视台电视剧部当编辑;10月,完成电视报道剧《绿色窗口》,同年由湖北电视台拍成电视报道剧。
1983年3月,参加《青春》笔会,并在会上完成第一部中篇小说《走向远方》;10月,出版第一部小说集《“大篷车”上》;同年,诗歌《我拉起板车》获1982-1983年中国《诗刊》新诗创作一等奖。1986年1月,出版中篇小说集《十八岁进行曲》,并调至湖北电视台对外宣传部当编辑;8月,在《中国》杂志发表中篇小说《白梦》,创作风格从此改变。
1987年,发表中篇小说《风景》,被批评界认为“拉开‘新写实主义’序幕”;同年,发表中篇小说《闲聊宦子塌》《船的沉没》《白雾》。 1988年,短篇小说《十八岁进行曲》获《小说月报》第二届百花奖。 1989年9月,《风景》获1987—1988年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同年,该小说又获《小说选刊》觉沈努西杯奖、《中篇小说选刊》优秀作品奖;12月,随中国作家代表团访问缅甸。 同年;调中国作协湖北分会从事专业创作;同年,出版短篇小说集《江那一岸》,以描绘青年人的生活与心态为主,写出了他们在这个波动的纷乱的时代各自的理想与追求。
1990年4月,在《上海文学》发表中篇小说《祖父在父亲心中》;12月,当选为湖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1991年8月,在《长江文艺》发表中篇小说《桃花灿烂》;同年,《祖父在父亲心中》获上海市首届优秀作品奖。 1992年1月,发表短篇小说《一唱三叹》; 11月,出版短篇小说集《一唱三叹》,收录了《这天这年》《一唱三叹》《落日》等9篇小说; 12月,出版中篇小说集《行云流水》; 同年,《祖父在父亲心中》获湖北省第二届屈原文艺奖。
1993年3月,出任《长江丛刊》社长兼主编;8月,出版中篇小说集《随意表白》; 11月,出版小说、诗歌、散文选集《中国当代作家选集:方方》; 12月,出版中篇小说集《无处遁逃》,收录了《行为艺术》《黑洞》《无处遁逃》《三人行》等6篇小说; 同年,中篇小说《桃花灿烂》和短篇小说《纸婚年》同时获第五届百花文学奖。 1994年1月,创办《今日名流》杂志并任社长兼主编。
1995年4月,出版中篇小说集《何处是我家园》; 6月,出版散文集《闲聊》、短篇小说集《行为艺术》; 8月,在怀柔参加第九届世界妇女大会非政府论坛活动;9月,随中国作家代表团访问香港; 12月,出版中篇小说集《埋伏》《黑洞》《风景》、短篇小说集《凶案》《白梦》。 1996年1月,出版随笔集《拈花一笑》; 3月,出版短篇小说集《推测几种》; 10月,出版中篇小说集《桃花灿烂》; 同月,当选为中国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
1997年1月,出版地区书籍《武汉人》,告诉读者不要忘记武汉的城市记忆; 10月,应美国政府邀请,作为国际访问者访问美国;同年,中篇小说《埋伏》获《小说月报》第七届百花文学奖。1998年1月,出版散文随笔集《雅兴》; 3月,出版散文随笔集《听取自然》; 9月,出版图文影记《方方影记》 、散文集《出门看风景》 、中短篇小说集《方方小说精粹》 ;12月,出版童话《有个小孩叫冬冬》。
1999年,发表长篇小说《乌泥湖年谱》,表现了1957年反右至1966年期间,一群居住在乌泥湖的水利专家所经历的种种精神上、道义上、良知上的考验和历练; 同月,发表中篇小说《在我的开始是我的结束》,讲述了主人公黄苏子,作为一名受过高等教育的知识女性的人格由异化走向分裂的悲剧故事; 同年,中篇小说《过程》获《小说月报》第八届百花文学奖。
2000年1月,出版中篇小说集《过程》 、散文集《又一个好人远行了》 ;4月,应法国南方书展邀请,赴法国参加“中国主题”活动; 9月,长篇小说《乌泥湖年谱》出版; 10月,应北美华人女作协协会邀请,赴美国参加其年会活动并作《中国当代女作家的写作姿态》的演讲
2001年1月,出版中篇小说《何处家园》,并与叶兆言、范小青、何申、张宇、王兆军、张石山等作家撰写随笔《闲说中国人》,记述了不同地域的中国人的性格特点,脾气秉性及形成这一性格的地理、气候及人文环境等; 4月,今日名流杂志社被令停办,同年被解除今日名流杂志社社长兼总编辑之职; 5月,出版中篇小说集《都市谣言》; 9月,出版短篇小说集《暗示》、中篇小说《奔跑的火光》、散文集《方方散文》; 10月,出版散文集《到庐山看老别墅》,由十二篇讲述庐山老别墅故事的散文组成; 同月,发表中篇小说《奔跑的火光》; 11月,赴韩国参加“和平营地2001”国际和平活动。
2002年1月,出版小说、散文随笔集《方方读本》; 10月,出版游记《阅读武汉》; 11月,发表中篇小说《有爱无爱都铭心刻骨》; 同年,中篇小说《有爱无爱都铭心刻骨》获《中国作家》“大红鹰杯”友刊优秀作品奖,并入选2002年中国小说排行榜;同年,应法中友协邀请,在法国访问十天。
2003年1月,出版短篇小说集《祖父在父亲心中》,并发表中篇小说《水随天去》,叙述了一个与婚恋、情爱有关的故事; 4月,出版短篇小说集《有爱无爱都铭心刻骨》; 同年,中篇小说《奔跑的火光》获第十届百花文学奖等奖项。
2004年1月,出版中篇小说《落日》; 5月,出版散文集《汉口的沧桑往事》,共十八篇有关汉口旧事的散文; 12月,发表中篇小说《出门寻死》; 同年,《汉口的沧桑往事》获长江出版集团最受读者欢迎奖。 2005年5月,发表中篇小说《中北路空无一人》,以一对父子的冲突和亲情为主线,写了没落的“大厂人”生活的困顿和精神的矛盾。
2006年1月,出版小说集《闭上眼睛就是天黑》; 2月,发表中篇小说《春天来到昙华林》; 5月,随中国作家代表团访问俄罗斯;10月,随中国艺术家代表团访问越南、印度、埃及; 12月,出版文史资料《汉口租界》,图文并茂地对汉口租界的形成、发展作了详解。 2007年5月,发表中篇小说《万箭穿心》; 7月,出版中篇小说集《春天来到昙华林》; 9月22日,在湖北省作家协会第五次代表大会上当选为湖北省作协主席。
2008年5月,赴韩国参加中韩作家对话交流会; 7月,出版散文集《生命的韧性》; 9月,出版小说集《方方自选集》; 同月,赴美国参加海外华人女作家年会,并作《女人的内心没有家园》的演讲;11月,随中国作家代表团访问日本; 12月,出版长篇小说《水在时间之下》。
2009年1月,出版散文集《风景深处》; 5月,出版游记《客观》,分别包括进入印度有如进入人的森林,我行我素之印度,海上的象岛等内容; 6月,《万箭穿心》获第十三届百花文学奖; 同月,应德国“德中同行”项目邀请,赴德国参加约两个月交流活动; 9月,出版中短篇小说集《琴断口》; 10月,应德国歌德学院邀请,参加法兰克福书展,并与德国作家作现场对话;同年,《水在时间之下》获第三届中国当代女性文学创作奖。
2010年4月27日,任湖北省第二届“长江杯”网络小说大赛评委;9月,出版中短篇小说集《纸婚年》; 10月,凭借小说《琴断口》获第五届鲁迅文学奖中篇小说奖; 同年,《琴断口》入选《北京文学》中国小说排行榜,并获得中国小说学会2009年中篇小说排行榜第一名。
2011年,推出长篇小说《武昌城》及中篇小说《民的1911》,《武昌城》分“攻城篇”与“守城篇”,从不同角度反映1926年整整40天的武昌围城战,《民的1911》全景式再现百年前辛亥革命第一枪武昌起义波澜壮阔的经过。
2012年1月,出版中篇小说集《刀锋上的蚂蚁》; 4月,获第十届华语文学大奖年度杰出作家; 8月,出版中篇小说《声音低回》,围绕一名三十多岁的弱智青年阿里寻找妈妈的声音展开; 9月25日,在湖北省作家协会第六次代表大会上当选为湖北省作协主席;11月16日,根据方方中篇小说《万箭穿心》改编的同名电影上映; 12月27日,与冷军联手的雅皮剧《桃花灿烂》在武汉首演。
2013年5月,出版长篇小说《涂自强的个人悲伤》,描述了一位山村青年艰辛奋斗的短促人生; 7月,中篇小说《万箭穿心》出版单行本。 2014年8月,出版小说集《惟妙惟肖的爱情》,描写了一场读书人与商人、博士生与高中生的竞争 。2015年1月,出版“方方中篇小说系列”丛书,分别为《风景》《祖父在父亲心中》《埋伏》《在我的开始是我的结束》《有爱无爱都铭心刻骨》《万箭穿心》《涂自强的个人悲伤》。
2016年7月,出版短篇小说集《云淡风轻》。 2017年6月,出版“命运三部曲”中篇小说《落日》《奔跑的火光》《闭上眼睛就是天黑》; 10月,出版中篇小说集《在我的开始是我的结束》。 2018年4月,出版中篇小说集《中北路空无一人》; 9月27日,《风景》入选改革开放四十年最具影响力小说。
2019年6月,与崔永元、贾浅浅等合著《我们的父亲》,以感动温暖的笔触,唤起人们对父亲母亲的怀念之情; 10月,出版散文集《拜访狼巢》; 11月,长篇小说《是无等等》发表于《十月》第6期。
2020年1月,出版中短篇小说集《时于此间:方方中短篇小说精选》; 4月,出版《武汉日记》英文版在亚马逊网站预售,其中部分内容引发争议。
方方
1972年9月,方方的父亲汪德佑逝世。1988年春节,方方结婚。1989年1月,女儿毛妹出生;10月,方方的母亲张恬然逝世。1999年5月,方方离婚。2007年9月,女儿毛妹上大学。
方方有三个哥哥,大哥曾是湖北省以第一名考入清华大学,二哥是东北大学的教授,三哥从事航空事业 。方方的小舅公是杨叔子,是中国科学院院士 ;方方的伯祖父是汪辟疆,曾外祖父是杨赓笙,是国民党元老,“二次革命”的秘书长 。
长篇小说
作品名称 | 发表时间 | 首次发表地址 |
---|---|---|
《乌泥湖年谱》 | 1999年5月 | 《钟山》1999年第3—4期 |
《水在时间之下》 | 2008年11月 | 《收获》2008年第6期 |
《武昌城》 | 2011年3月 | 《人民文学》2011年第3期 |
《是无等等》 | 2019年11月 | 《十月·长篇小说》2019年第6期 |
中篇小说
作品名称 | 发表时间 | 首次发表地址 |
---|---|---|
《走向远方》 | 1983年 | 《青春》1983年第2期 |
《制片主任》 | 1984年 | 《飞天》1983年第4期 |
《位置》 | 1984年 | 《长江》丛刊1984年第3期 |
《十八岁进行曲》 | 1985年 | 《青年文学》1985年第2期 |
《夏天过去了》 | 1985年 | 《花城》1985年第2期 |
《白梦》 | 1986年 | 《中国》1986年第8期 |
《闲聊宦子塌》 | 1987年1月 | 《花城》1987年第1期 |
《风景》 | 1987年5月 | 《当代作家》1987年第5期 |
《白雾》 | 1987年8月 | 《人民文学》1987年第8期 |
《黑洞》 | 1988年8月 | 《芳草》1988年第8期 |
《白驹》 | 1989年1月 | 《长江》丛刊1989年第1期 |
《祖父在父亲心中》 | 1990年4月 | 《上海文学》1990年第4期 |
《冬日苍茫》 | 1990年6月 | 《人民文学》1990年第6期 |
《落日》 | 1990年11月 | 《钟山》1990年第6期 |
《桃花灿烂》 | 1991年8月 | 《长江文艺》1991年第8期 |
《行云流水》 | 1991年11月 | 《小说界》1991年第6期 |
《无处遁逃》 | 1992年5月 | 《小说家》1992年第3期 |
《一波三折》 | 1992年11月 | 《长江》丛刊1992年第6期 |
1992年11月 | 《当代》1992年第6期 | |
《行为艺术》 | 1993年3月 | 《中国作家》1993年第2期 |
《何处是我家园》 | 1994年10月 | 《花城》1994年第5期 |
《埋伏》 | 1995年1月 | 《江南》1995年第1期 |
《暗示》 | 1996年1月 | 《天涯》1996年第1期 |
《定数》 | 1996年3月 | 《山花》1996年第3期 |
《状态》 | 1996年3月 | 《上海文学》1996年第3期 |
《空中飞鸟》 | 1996年11月 | 《特区文学》1996年第6期 |
《过程》 | 1998年10月 | 《天涯》1998年第5期 |
《在我的开始是我的结束》 | 1999年5月 | 《大家》1999年第3期 |
《劫后三家人》 | 1999年6月 | 《长江文艺》1999年第6期 |
《奔跑的火光》 | 2001年9月 | 《收获》2001年第5期 |
《有爱无爱都铭心刻骨》 | 2002年11月 | 《小说界》2002年第6期 |
《水随天去》 | 2003年1月 | 《当代》2003年第1期 |
《闭上眼睛就是天黑》 | 2003年5月 | |
《树树皆秋色》 | 2003年11月 | 《北京文学》2003年第11期 |
《出门寻死》 | 2004年12月 | 《人民文学》2004年第12期 |
《中北路空无一人》 | 2005年5月 | 《上海文学》2005年第5期 |
《春天来到昙华林》 | 2006年2月 | 《小说月报·原创版》2006年第2期 |
《武昌城》(仅“守城篇”) | 2006年11月 | 《钟山》2006年第6期 |
《万箭穿心》 | 2007年5月 | 《北京文学》2007年第5期 |
《琴断口》 | 2009年5月 | 《十月》2009年第3期 |
《刀锋上的蚂蚁》 | 2010年3月 | 《中国作家》2010年第5期 |
《民的1911》 | 2011年7月 | 《上海文学》2011年第7期 |
《声音低回》 | 2012年1月 | 《北京文学》2012年第1期 |
《涂自强的个人悲伤》 | 2013年3月 | 《十月》2013年第2期 |
《惟妙惟肖的爱情》 | 2014年3月 | 《花城》2014年第2期 |
《花满月》 | 2017年1月 | 《北京文学》2017年第1期 |
《时于此间》 | 2017年11月 | 《长江文艺》2017年第11期 |
《各自沉迷或是各自陶醉》 | 2018年11月 | 《北京文学》2018年第11期 |
(: )
出版图书
作品名称 | 首版时间 | 作品类型 | 出版社 |
---|---|---|---|
《“大篷车”上》 | 1984年 | 短篇小说集 | |
《十八岁进行曲》 | 1986年 | 中篇小说集 | 长江文艺出版社 |
《江那一岸》 | 1989年 | 短篇小说集 | |
《一唱三叹》 | 1992年 | 短篇小说集 | |
《行云流水》 | 1992年 | 中篇小说集 | 长江文艺出版社 |
《随意表白》 | 1993年 | 中篇小说集 | 湖北辞书出版社 |
《中国当代作家选集:方方》 | 1993年 | 小说、诗歌、散文选集 | 人民文学出版社 |
《无处遁逃》 | 1993年 | 中篇小说集 | |
《何处是我家园》 | 1995年 | 中篇小说集 | |
《闲聊》 | 1995年 | 散文集 | 四川人民出版社 |
《行为艺术》 | 1995年 | 短篇小说集 | 中国文学出版社 |
《埋伏》 | 1995年 | 中篇小说集 | 江苏文艺出版社 |
《凶案》 | 1995年 | 短篇小说集 | 江苏文艺出版社 |
《黑洞》 | 1995年 | 中篇小说集 | 江苏文艺出版社 |
《白梦》 | 1995年 | 短篇小说集 | 江苏文艺出版社 |
《风景》 | 1995年 | 中篇小说集 | 江苏文艺出版社 |
《拈花一笑》 | 1996年 | 随笔集 | |
《推测几种》 | 1996年 | 短篇小说集 | |
《桃花灿烂》 | 1996年 | 中篇小说集 | |
《武汉人》 | 1997年 | 地区书籍 | 浙江人民出版社 |
《雅兴》 | 1998年 | 散文集 | 江苏文艺出版社 |
《听取自然》 | 1998年 | 散文集 | 上海书店出版社 |
《方方影记》 | 1998年 | 图文影记 | 河北教育出版社 |
《出门看风景》 | 1998年 | 散文集 |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
《方方小说精粹》 | 1998年 | 中短篇小说集 | |
《有个小孩叫冬冬》 | 1998年 | 童话 | 湖北少年儿童出版社 |
《暗示》 | 2000年 | 中篇小说集 | |
《过程》 | 2000年 | 中篇小说集 | 解放军文艺出版社 |
《又一个好人远行了》 | 2000年 | 散文集 | 明天出版社 |
《乌泥湖年谱》 | 2000年 | 长篇小说 | 人民文学出版社 |
《拈花一笑》 | 2000年 | 杂文集 | |
《何处家园》 | 2001年 | 中篇小说 | 长江文艺出版社 |
《闲说中国人》(合著) | 2001年 | 随笔集 | 中国文联出版社 |
《都市谣言》 | 2001年 | 中篇小说集 | |
《暗示》 | 2001年 | 短篇小说集 | 中国文联出版社 |
《奔跑的火光》 | 2001年 | 中篇小说 | 长江文艺出版社 |
《方方散文》 | 2001年 | 散文集 | |
《到庐山看老别墅》 | 2001年 | 散文集 | 湖北美术出版社 |
《方方读本》 | 2002年 | 小说、随笔集 | |
《阅读武汉》 | 2002年 | 游记 | 南方日报出版社 |
《有爱无爱都铭心刻骨》 | 2003年 | 中篇小说集 | |
《祖父在父亲心中》 | 2003年 | 中篇小说集 | 江苏文艺出版社 |
《落日》 | 2004年 | 中篇小说 | 群众出版社 |
《汉口的沧桑往事》 | 2004年 | 散文集 | |
《树树皆秋色》 | 2004年 | 中篇小说集 | |
《方方作品精选》 | 2005年 | 中篇小说集 | 长江文艺出版社 |
《行为艺术·中北路空无一人》 | 2006年 | 中篇小说集 | 人民文学出版社 |
《闭上眼睛就是天黑》 | 2006年 | 中篇小说集 | |
《汉口租界》 | 2006年 | 文史资料 | 湖北美术出版社 |
《春天来到昙华林》 | 2007年 | 中篇小说集 | |
《水随天去》 | 2007年 | 中篇小说集 | 春风文艺出版社 |
《方方自选集》 | 2008年 | 小说集 | |
《生命的韧性》 | 2008年 | 散文集 | 江苏文艺出版社 |
《水在时间之下》 | 2008年 | 长篇小说 | 上海文艺出版社 |
《风景深处》 | 2009年 | 散文集 | 学林出版社 |
《客观》 | 2009年 | 游记 | |
《琴断口》 | 2009年 | 中短篇小说集 | 作家出版社 |
《纸婚年》 | 2010年 | 中短篇小说集 | |
《武昌城》 | 2011年 | 长篇小说 | 人民文学出版社 |
《刀锋上的蚂蚁》 | 2012年 | 中篇小说集 | |
《声音低回》 | 2012年 | 中篇小说 | 海豚出版社 |
《哪里来哪里去》 | 2012年 | 短篇小说集 | 上海文艺出版社 |
《有爱无爱都铭心刻骨》 | 2012年 | 中篇小说集 | 重庆出版社 |
《涂自强的个人悲伤》 | 2013年 | 中篇小说 |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
《中国好小说 方方》 | 2013年 | 小说集 | 中国青年出版社 |
《万箭穿心》 | 2013年 | 中篇小说 | 重庆出版社 |
《惟妙惟肖的爱情》 | 2014年 | 小说集 | |
《水随天去》 | 2014年 | 中篇小说集 | 江苏文艺出版社 |
《水随天去》 | 2014年 | 中篇小说集 | 安徽文艺出版社 |
《风景》 | 2015年 | 中篇小说集 | 人民文学出版社 |
《祖父在父亲心中》 | 2015年 | 中篇小说集 | 人民文学出版社 |
《埋伏》 | 2015年 | 中篇小说集 | 人民文学出版社 |
《在我的开始是我的结束》 | 2015年 | 中篇小说集 | 人民文学出版社 |
《有爱无爱都铭心刻骨》 | 2015年 | 中篇小说集 | 人民文学出版社 |
《万箭穿心》 | 2015年 | 中篇小说集 | 人民文学出版社 |
《涂自强的个人悲伤》 | 2015年 | 中篇小说集 | 人民文学出版社 |
《云淡风轻》 | 2016年 | 短篇小说集 |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
《方方小说》 | 2017年 | 中篇小说集 | 浙江文艺出版社 |
《落日》 | 2017年 | 中篇小说 | |
《奔跑的火光》 | 2017年 | 中篇小说 |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
《闭上眼睛就是天黑》 | 2017年 | 中篇小说 |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
《在我的开始是我的结束》 | 2017年 | 中篇小说集 | |
《中北路空无一人》 | 2018年 | 中篇小说集 | 四川文艺出版社 |
《方方自选集》 | 2018年 | 小说、散文集 | |
《我们的父亲》 (与崔永元、贾浅浅等合著) | 2019年 | ||
《拜访狼巢》 | 2019年 | 散文集 | 河南文艺出版社 |
《时于此间:方方中短篇小说精选》 | 2020年 | 中短篇小说集 | 花山文艺出版社 |
《是无等等》 | 2020年 | 长篇小说 | 译林出版社 |
《武汉日记》 | 2020年 | 日记 | 哈珀柯林斯出版社 |
主题思想
题材
方方小说创作主要集中在市民题材和知识分子题材两个领域。市民题材的小说主要有《行云流水》《落日》《桃花灿烂》等作品,是对人生世相的揭示和对人类生存困境的思考。虽然方方笔下的市民生存场景大多表现出阴冷,残酷的风格,人物性格扭曲而矛盾,但是这其中贯穿着作家对社会现实严肃的思考。
在时代飞速发展的20世纪80年代,方方去采风时发现依然有许多人落后于时代的发展。他们没用过自来水,不会用淋浴器洗澡,时代在飞速进步,而这些人的生活依然缓慢而落后地继续着。原来世上有很多人,都在按照自己的方式活着,可能他们对宏大的世界一无所知,也没体验过时代飞速变化的感觉,对社会发展毫无敏感性,但却也拥有自己完整的生存世界,对自然中微小的东西了如指掌。这种超越时代的存在是个体生命自由和无限意识的表现。在方方这种人生阅历下,丰富了其对生命内涵的理解。
此外,其知识题材的小说有《在我的开始是我的结束》《何处是我家园》《乌泥湖年谱》等,内容主要集中于对知识分子命运和人格的反思。方方是一位具有知识分子的正义、良知、责任感和使命感的作家,她的创作既有对现实的冷峻的反映,又富有女性作家特有的温柔悲悯。她以女性视角和女性身份,表现出了超越性别的女性力量。方方在小说中以清醒的眼光观照个体生命存在状态,发掘现实生活苦难和困境下人的生命体验,从而促使形成了冷峻的生命意识,即对生的执着与死的和解。方方称小说只是她的个人表达,是她倾诉的方式,这种倾诉是在生活中体会到个体存在的孤独和人与人之间脆弱关系后得到的生命体验,而小说创作正是化解这种孤独生命体验的途径。在这种生命独特的感受下,方方形成了对个体生命冷静旁观的观照态度,以一己之痛苦感知现世大千世界芸芸众生,从个体的生命意识体验中感知那破碎了的世界和畸变了的人性,以冷静旁观的方式观照普通市民生活,叙述百态人生。
荒原意识
方方在书写底层物质匮乏时渗透“荒原”意识。底层群体最显著的特点是生活空间的狭小与社会地位的低下,蕴含在底层生存表象之下的则是底层无处逃遁的现实荒原。“荒原感”是方方描写底层的文学创作的底色和基调,她撇开了生活中常见的温馨、趣味和生存幽默,裸露出粗糙恶劣的生存状态。底层群体的荒原化主要表现在两方面:物质荒原与精神荒原。其中生存空间的逼仄、物质财富的匮乏直接导致底层群体的爱情亲情遭到解构,人们为了生存做着人性的表演。作品暴露出的则是底层群体在荒原化的社会条件下,物质与精神双重匮乏的现状。
底层思考
方方有着自己对底层出路的独特思考,做着对苦难出路的尝试探寻。她一方面传承了知识分子的身份和精神特质,另一方面又在明确的“职业意识”中自然融入了知识分子的精神血液与价值尺度,为底层阶级的苦难设置了两种出路模式:抗争中毁灭或留在尘世间坚守。在抗争中自我毁灭侧重表现的是无论底层努力与否,在时代和社会外力作用之下,他们的命运都会被现实所吞噬。写作愈发成熟的方方看到生存背后无法化解的矛盾之后,虽然承认人们对于生存多数时间无法把握与控制,但即使这样也不能轻言放弃。因此方方在作品中让底层人物以善良、正义的特性坚守在尘世之中来对抗现实的苦难。
人物形象
市民形象
市民形象是方方小说中特色的形象系列,1986年方方《风景》发表,小说中刻画的市民形象引起了评论家们的注意。方方小说的市民形象描写进行了详细而具体的论述。20世纪中国文学中对市民的描写都是片面的和局部的,而方方对市民的描写是全方位的和系统的,富有了“历史的厚度”和“现实的宽度”,方方的作品以犀利的眼光开掘深深埋藏在凡俗人生中人性的丑恶与虚伪,挖掘人性的深度,刻画出生动鲜活的市民形象。
女性形象
方方在她的创作中一直都关注着女性,尤其是底层女性的生存与发展。与其他女作家不同,方方对于底层女性的描写是向外转的,题材不仅限于女性简单的家庭生活和个人感受,而是灌注了丰富的人文关怀于笔触,展现了当代底层女性的身份困境、情爱困境与心灵困境,展示了一幅全景式的底层女性生命困境。在方方的小说中有许多渴望归宿的女性,无论是在生活中,感情里还是思想上,这些底层女性都做不到完全的独立,在一定程度上还是男性的附属品。除了要面对生活的困顿之外,情感困境更让底层女性无力招架。当她们为家庭和爱情完全付出自我后,爱情往往会显露出它残忍的一面,女性难逃被抛弃的命运。一些底层女性在爱情中受到冷淡之后转向自我性格的异化,最终走向毁灭他人又自我毁灭的道路。
知识分子形象
方方的知识分子形象创作,坚守知识分子的写作立场,描摹知识分子的生存百态,既有新写实的客观冷静,又完成了对新写实的超越,“把握了历史与人文的双重张力”,丰富了当代知识分子形象的艺术长廊。方方以理性的眼光审视现实,在重塑知识分子形象的同时客观展现了时代的变革,挑破“人与生活,现实与内心之间的不和谐”,表达了对现存秩序的怀疑和不满,对现存价值观念和伦理标准的反叛,同时方方的创作始终关心现代人的精神问题,试图把握知识分子的内心冲突,寻找当代知识分子的出路。值得注意的是,方方对知识分子内在精神困境的深度挖掘,对人性中无法根除的“恶”的冷静表现和批判,对普遍人性的揭露毫无疑问在现代社会仍具有现实意义。
荣誉称号 | ||||||||||||||||||||||||||||||||||||||||||||||||||||||||||||||||||||||||||||||||||||||||||||||||||||||||||||||||||||||||||||||||||||||||||||||||||||||||||||||||||||||||||||
|
||||||||||||||||||||||||||||||||||||||||||||||||||||||||||||||||||||||||||||||||||||||||||||||||||||||||||||||||||||||||||||||||||||||||||||||||||||||||||||||||||||||||||||
文学类 | ||||||||||||||||||||||||||||||||||||||||||||||||||||||||||||||||||||||||||||||||||||||||||||||||||||||||||||||||||||||||||||||||||||||||||||||||||||||||||||||||||||||||||||
|
正面评价
方方身上有一种从人类的童年延续下来的极其明朗、明亮像阳光一样纯粹而温暖的东西。(中国当代作家林白评)
方方的中篇小说面比较宽,但写实一直是她的底色。直面现实是方方创作中非常可贵的部分。方方从早期创作,便是贴近现实的故事,可以说是对底层社会做了风景画式的描绘。其后有写知识分子命运的,还有写传奇性故事的,有时拿到方方的新作,会惊奇于她也会写到这里来。(中国当代作家毕飞宇评)
方方的中篇小说是中国当代中篇小说的代表,她的写作一开始给人印象最深的,就是她的中篇。方方的中篇很厚重,故事有深刻内涵,每一部都可以改编成电影。方方始终是接地气地写作。她不光贴近现实、直面生活,还反映现实生活中个人的精神状态、心灵状况。(文学评论家白烨评)
方方的作品在反映现实生活,关注底层社会方面,十分敏感,《风景》在上世纪90年代被认为是新写实的代表作品。方方的创作从细节出发,不是从观念出发。可以说,方方是当代非常有特色的作家。《涂自强的个人悲伤》等作品还反映出,方方关注个体的基本生存问题,不是高谈理想,而是反映现实中普遍存在的困境。方方与同时代作家的不同之处,就在于她作品所反映出的现实的力量,对生存的理解。(文学评论家陈思和评)
方方关注现实,以普通人的平凡生活作为自己创作的“风景”:从早年的处女作《大篷车上》到成名作《风景》,再到近年创作的改编成电影、社会反响巨大的《万箭穿心》,方方一直对底层报以深挚的感情,投下关注的目光。(《羊城晚报》评)
方方总是将生活之于人的酷烈写到极致,将命运之于人的无情写到极致。她关注现实、关注底层,作为作家她永远乐于为大时代中的小人物“代言”。(中国新闻网评)“时代的一粒灰,落到个人头上,就是一座山。”是作家方方在写下关于武汉的“封城日记”时,重提的一句旧话,这句话让更多人认识方方,也让疫区内外的人们备受触动。疫情肆虐,武汉“封城”。在这里生活了63年的她,用最擅长的文字记录下身边点滴和所思所想,每天一篇,有苦难,有希望,有反思,有温度。(凤凰网评)
自疫情蔓延以来,身居武汉的著名作家方方开始在网络记述她所见证和思考的一切,她努力言说不停歇。(《中国新闻周刊》评)
方方给人的印象,就跟她的文字一样,有力、爽快,同时有种莫名的虚无和悲伤气息。她说自己是典型的是非感强烈,能扛事的武汉女人,所以才会在微博上抱怨鲁迅文学奖存在的猫腻。她看似大大咧咧,话语习惯短促而直接,实则细腻,替人着想。(《新周刊》评)
作家方方是一位风风火火的女性,性情粗犷豪放,颇有女侠之风。近年来,方方频频因公开批评一些公共事件成为舆论焦点。即便身居湖北省作协主席的“高位”,她却依然像个体制外的批评者,对跑奖者公开质疑,对某诗人职称晋升中的违规操作点名批评,也为遭遇不公的作家仗义执言,她对一般公共事务的关注和发声也远超大多数同行。(《新京报》评)
从清新明快的浪漫书写到深沉冷峻的人性谛视,从幽默调侃的世态描摹到沉重酸涩的生活感叹,方方始终在对理想的坚守中,不拘一格地在生活各个领域,表现出卓越的叙述智慧。无论是对人生世相的揭示,还是对人性本质的思考,方方以执着的姿态不断向精神深处掘进,并由此带给读者难以回避的心灵震撼。(第三届中国小说学会“学会奖”方方获奖评语)
方方的小说,正大、绵实,元气充沛,叙事悠长而强悍,语言细腻而练达,写俗世而有情,用浅语亦有致,格局宽阔,气象磅礴。她常以柴米油盐的庸常,暗喻激情过后的空洞,以生命的弱,见证人的复杂、悲壮、不可摧毁。她发表于2011年度的长篇小说《武昌城》、中篇小说《民的1911》,关切小人物的命运,直面中国历史中那些主要的真实,让虚构落到实处,让灶头烟火也参与残酷战争的讲述。她以慈悲与宽恕之情,回望革命的成败,攻与守,大与小,高贵与卑贱,理性与冒失,皆有平等的地位,其中的苦难与牺牲,亦由革命者与普通小民所共同承担。去理解人而不是去判断历史,去发现个体的价值而不是去给群像命名,方方庄严地完成了对一座无城之城的精神确认。(华语文学传媒大奖·2011年度杰出作家奖授奖词)
负面评价
方方不会是一般的纪实文学交流,它一定会被国际政治捕捉到。很有可能的是,在未来的风浪中,中国人民,包括那些曾经支持了方方的人,将用我们多那么一分的利益损失来为方方在西方的成名埋单。(《环球时报》总编辑胡锡进2020年4月评)《方方日记》自公布以来,就褒贬不一,其描述的所谓“客观事实”实际荒诞到不可思议。“殡仪馆扔得满地的无主手机”,“说出真相的李文亮,受到责罚,丢了性命,到死都没人向他道歉”等罔顾事实的内容,虽然以天马行空的想象激起许多不明真相的网友的同情,但当相关报道越来越丰富之时,终究只会贻笑大方。日记中经常出现的“我的医生朋友”,最近更是在网络上被刷屏,“无中生友”的言论引起了群众的极大愤慨。无视疫情期间医护人员的努力,却又在“消费”他们的牺牲,《方方日记》本身,只不过是一部充斥着极端思想与造谣抹黑的三流剧本罢了。(中国军网评)
方方文字的主基调是晦暗的,她对“封城”期间武汉市民生活的描述,尤其是对疫情防控的描述,显然是不全面的。她记述的“事实”(即便不失实),也是主观裁剪的;方方和对手的冲突,主要不是什么左右之争,而是新旧之争,是两代人对于重大政治主题的感知的冲突,是情感和趣味的冲突。方方是成功的,但她的成功却是人文学科的失败。(观察者网评)
方柳之争
2014年鲁迅文学奖评审过程中,方方发微博称湖北诗人柳忠秧“四处活动,搞定评委”而获奖,柳忠秧认为方方涉嫌造谣、诽谤,对自己的名誉造成了损毁,于是将方方起诉至广州市越秀区人民法院,要求法院判令方方删除有关微博和言论,并以书面形式赔礼道歉。 2015年3月,方方发表了博客《我为什么要批评柳忠秧》,认为柳忠秧不应该在鲁迅文学奖初评前来做这些活动,并于同年4月18日下午发表对湖北省人社厅的质疑书,认为鲁迅文学奖有失公正。
2015年11月4日,该案一审判决结果公布,广州市越秀区法院认为方方提供的证据不足以证明柳忠秧“把所有评委搞定”,判决方方立即删除针对柳忠秧的微博,刊登道歉声明并向柳忠秧支付精神抚慰金2000元。 方方一审败诉后表示不服判决,提起上诉,并拒绝向柳忠秧道歉。2016年4月15日,广州市中级人民法院终审判决驳回方方上诉,维持原判;同年7月5日,方方发布长微博,发表了她写给广东省高级人民法院龚稼立院长名为《我的批评权在哪里?》的公开信,表达了希望该案再审的意愿。
2017年10月27日,柳忠秧突发心肌梗塞逝世后,方方在微博上称“当年微博不点名批评不过职务行为而已……无论如何,也要祝他一路好走”。
不明房产
2020年4月4日,方方被博主“明德先生”质疑其位于武汉市江夏区藏龙岛“水天居”别墅的产权存在问题;4月5日晚,方方回应称“佩服明德先生的想象力、编造能力,还有他的杜撰胆量以及自信心”,表示要“法庭上见”;4月6日,博主“明德先生”在微博上公开举报,称“湖北省管干部方方6套房产来源不明”,在该文中,“明德先生”表示方方的房产涉及土地产权性质变更,先建别墅后办产权证,别墅价值暴涨、房产总值与方方收入水平不符等一系列问题;4月7日,在博主“明德先生”的微博上已经看不到4月6日的公开举报信。
2020年10月5日,湖北省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回头看”群众信访举报转办和边督边改公开情况(第三批)公布关于武汉市江夏区藏龙岛“水天居”别墅的调查核实情况,调查核实情况为“‘水天居’项目于2005年11月办理《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证号为508号),项目用地总面积109亩;2006年7月办理《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证号为505号),批准建设规模52栋2-6+1层别墅住宅楼,总建筑面积44672平方米;其中4栋别墅建成于2006至2008年,均已取得房屋所有权证。按照规划和建设要求,‘水天居’建设项目的生活污水已接入市政污水管网,最终汇入汤逊湖污水处理厂处理后排放。”反馈结果为不属实,处理和整改情况为该信访件反映情况不属实,不涉及处理整改情况。
《武汉日记》事件
2020年正月初一开始,身在武汉的方方以日记的方式,记录“封城”后她在这座城市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武汉日记》一经发布,迅速流传网络。支持者认为她仗义执言;非议者认为她“传播负能量”。
2020年4月8日,方方所写下的《武汉日记》英文版在亚马逊网站预售,其中所描述的所谓“殡仪馆扔得满地的无主手机”“说出真相的李文亮,受到责罚,丢了性命,到死都没人向他道歉”等罔顾事实的内容引发争议与网友批评。
2020年5月12日,中央疫情防控指导组专家组成员、江夏方舱医院总顾问张伯礼院士,在一场天津大中小学生“抗疫第一课”报告会上肯定青年一代在此次抗疫中的成长和担当的同时,还专门提到了一些反面案例,例如方方、许可馨、梁艳萍等人在疫情期间的不当言行,批评其扭曲的价值观,反问极少数“知识分子”:家国情怀何在?张伯礼院士直斥方方在《武汉日记》在中“满地手机”是亵渎和造谣感染死难同胞,是恶意抹黑和攻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