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诗词大会第六季 编辑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自主研发的文化节目

中国诗词大会第六季》是中央广播视总台自主研发的文化节目,由龙洋担任主持人,康震、郦波、王立群、蒙曼、杨担任文化嘉宾,共十期。

《中国大会第六季》以“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为基本宗旨,通过对诗词知识的比拼及赏析,分享诗词之美,感受诗词之趣,从古人的智慧和情怀中汲取营养,涵养心灵。

该节目于2021213日晚8点档播出首期,之后于2021年3月6日起每周六晚8点档在中央电视台综合频播出,2021年5月3日正式完结

基本信息

编辑

中文名:中国诗词大会第六季

外文名:ChinesepoetryConferenceinthesixthquarter

国家/地区:中国

类型:文化类电视节目

主持人:龙洋

主要嘉宾:康震、郦波、王立群、蒙曼、杨雨

制作公司:中央广播电视总台

首播时间:2021年2月13日

播出频道: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

每集长度:约93分

播出状态:已完结

在线播放平台:央视网

上线时间:每周六晚8点档

总期数:共十期

总冠军:陈曦骏

亚军:向芝谊

节目形式

编辑

节目赛制

节目舞台节目舞台

节目中的百人团成员少年团、青年团、百行团和家庭团组成。百人团在组团方式上沿用第五季少年团、青年团、百行团、家庭团与预备团的方式。千人团通过“5G”与增强现实创新技术,以穹顶方式在节目舞台上首次呈现。千人团既是特别观众,亦是“出题人”或“解题人”,同时承担大众评委的重要角色。

节目每轮从百人团中经过大浪淘沙筛选出四名选手,两两对决后两队胜再进行比拼,最终胜者还要接受百人团的挑战,才能获得最终挑战擂主的格。成为擂主后,要在后续比赛中继续接受挑战,一个失守就会让之前的努力付诸东流。

节目制作

  • 题目设计

中国诗词大会第六季》题库专家用7个月时间打磨,对题目进行创新设计,首次引入开放式命题。如首期节目中的“煎堆”,以一道典型的“年味美食”来出题,在浓浓氛围中考一考观众的诗词应用。而九宫格、助力千人团、身临其境等题目类型大胆开放,让诗词有了更多彩的展现形态。

  • 出题嘉宾

《中国诗词大会第六季》出题人云集,以人带事,多角度呈现国家时刻。节目聚焦嫦娥五号等一系列重大科技成果,特邀嫦娥五号资深航天人现身出题,讲述国家重大科技项目过程中的诗意与浪漫;“人民英雄伯礼院士为选手带来与防疫有关的题目;2022年冬奥会元素题目则由中国冬奥冠军杨扬为观众揭晓。中国海拔最高的派出所警察、云南的支教师等特邀嘉宾也以出题人的身份,为观众带来一份致家国情怀的深深感动。

  • 舞台设计

《中国诗词大会第六季》在舞台设计上以百合六瓣元素突出“六合六顺”的美好寓意,呈现天地六合的文化主题,融合数十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设计元素,传递清新隽永的审美趣味。

创作团队

编辑

出品人

慎海雄

策划

薛继军、田学军

总监

阚兆江

监制

张广

制片人

导演

刘磊

学术顾问

叶嘉莹、周笃文、钟振振、康震

学术总负责

李定广

总撰稿

康震、周云蕾、冷淞

切换导演

殷鹤鸣、殷郦鸣

统筹

赵赤、任琳娜、左思

配音

宗武

宣扬统筹

王晓真、杨华、谷云龙、杨继、钱蔚

节目编排

洪丽娟、张学敏

技术监制

智卫

技术协调

栗小斌

美术设计

吕金明、吴广

舞美制作

晋华、孟禹、徐冰、车静、宿传民、尹同、陈庭伟

灯光

曲国军、曲东辉、孙明、梁钊、常金磊

音乐总监

彭答、陈彦宇

题库专家

一、李小龙南晖、谢琰、刘青海辛晓娟、李天飞、莫道才、田率、王聪、笪颢天、王笑非、汪英

电视策划

靳智伟、胡智峰、俞、徐川、时统宇、韩娇子、郑毅

注:以上为部分创作人员名单,全部名单查看节目片尾字幕

节目列表

编辑

上场的四位选手通过“大浪淘沙”环节产生,他们分别是中秋诗会冠军奶奶何霞、从戍守边疆到保卫国的移民管理警察王子豪、傈僳族姑娘余雪梅以及爱好诗词的黄嘉晨。而李佰聪是现场百人团中答对题目最多且最快的选手,他进入攻擂资格争夺赛。经过激烈的比拼,李佰聪成为《中国诗词大会第六季》第一场的擂主。

期数:第一期

播出时间:2021年2月13日

擂主:李佰聪

上场的四位选手通过“大浪淘沙”环节产生,他们分别是带领全家人掀起诗词热潮的少年牛艺琛、带领同学一起学诗的清华学子杨宗郁、聋哑学生的特殊教育语文老师陈燕以及用诗词battle的小姑娘王锦如。而王晨雨是现场百人团中答对题目最多且最快的选手,他进入攻擂资格争夺赛。经过激烈的比拼,李佰聪守擂成功,成为《中国诗词大会第六季》第二场的擂主。

期数:第二期

播出时间:2021年3月6日

擂主:李佰聪

上场的四位选手通过“大浪淘沙”环节产生,他们分别是温和内敛的谦谦少年樊雨鑫、照亮乡村生活的村民“保姆”王祥龙、跨界保研的文学硕士彭天宇和热爱诗词的航天科研工作者张海珠。经过激烈的比拼,李佰聪守擂成功,成为《中国诗词大会第六季》第三场的擂主。

期数:第三期

播出时间:2021年3月13日

擂主:李佰聪

在《中国诗词大会第六季》第四场节目中,王立群老师和康震老师与各位才华横溢的选手一同伴随观众度过一个诗词之夜。观众看到郭津山、向芝谊、陈曦骏、蒲琛苇四位选手的精彩表现。在最后的擂主争霸赛中,向芝谊战胜李佰聪,夺擂成功。

期数:第四期

播出时间:2021年3月20日

擂主:向芝谊

本场比赛的选手有自信阳光小帅哥周胤好、村民“保姆”王祥龙、饱读诗书的翩翩少年宋红日和爱诗词爱考古的萌妹子朱泽昀等人。从百人团中脱颖而出的选手是喜欢军旅诗的阳光青年黄嘉伟,他成功进入攻擂资格赛,最终战胜了向芝谊,成为本场擂主。

期数:第五期

播出时间:2021年3月27日

擂主:黄嘉伟

本场比赛的选手有运维小哥周游、气概不凡的留学生曾翎洧、“小大人”孟维隆和为大山开辟希望的驻村扶贫队员王皓等,还有从百人团中脱颖而出的选手华杭龙。最终,黄嘉伟和王皓进入擂主争霸赛,黄嘉伟连续两场守擂成功。

期数:第六期

播出时间:2021年4月3日

擂主:黄嘉伟

本场比赛的选手有小小解说员郭津山、诗词融入工作的城市规划师赵明以及热爱诗词的研究生蒲琛苇等,还有从百人团中脱颖而出的选手周胤好。最终,黄嘉伟和周胤好进入擂主争霸赛,周胤好气定神闲成为本场擂主。

期数:第七期

播出时间:2021年4月10日

擂主:周胤好

本场比赛的选手有少年团初二学生马清扬、在诗词中品读历史的曾翎洧、诗词带进课堂的体育老师高生以及用诗词见证成长的王恒屹,还有从百人团中脱颖而出的选手杨宗郁。最终,杨宗郁成为本场擂主。

期数:第八期

播出时间:2021年4月17日

擂主:杨宗郁

本场比赛的选手有小才肖丹婧楠、轨道公交民警陈曦骏、北大在读博士向芝谊以及妇产科医生江敬红,还有从百人团中脱颖而出的选手曾翎洧。最终,陈曦骏成为本场擂主。

期数:第九期

播出时间:2021年4月24日

擂主:陈曦骏

本场比赛的选手有自信阳光小帅哥周胤好、清华学子杨宗郁、北大女博士向芝谊、诗词“提款机”李佰聪、诗词大会舞台的老朋友陈曦骏以及阳光青年黄嘉伟。他们分为两组,分别进行三人对抗赛。经过激烈比拼,最终陈曦骏成为总冠军。

期数:第十期

播出时间:2021年5月3日

总冠军:陈曦骏

参演嘉宾

编辑

主持人

龙洋

中国内地女主持人

主持节目:《第一时间》《龙洋早间秀》等

文化嘉宾

康震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讲座:《百家讲坛》主讲《诗仙李白》《诗杜甫》《李清照》等

郦波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

讲座:《百家讲坛》主讲《大明名臣:风雨张居正》《大明名臣:于谦》等

王立群

河南大学文学院教授

讲座:《百家讲坛》主讲《王立群读〈史记 〉》系列

蒙曼

中央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

讲座:《百家讲坛》主讲《武则天》《太平公主》《大隋风云》等

杨雨

中南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

讲座:《百家讲坛》主讲《侠骨柔情陆放翁》《纳兰心事有知》等

播出信息

编辑

播出平台

播出频道

播出日期

播出时间

播出情况

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

2021年2月13日至2021年5月3日

每周六20:00

首播

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

每周六21:41

重播

收视率

《中国诗词大会第六季》首播收视情况

播出日期

播出期数

CSM59城市网收视情况

收视率%

市场份额%

2021年2月13日

第一期

1.269

4.322

2021年3月6日

第二期

0.766

2.493

2021年3月13日

第三期

0.706

2.392

2021年3月20日

第四期

0.818

2.748

2021年3月27日

第五期

0.705

2.426

2021年4月3日

第六期

0.657

2.319

2021年4月10日

第七期

0.688

2.400

2021年4月17日

第八期

0.684

2.360

2021年4月24日

第九期

0.615

2.141

2021年5月3日

第十期

0.680

2.473

注:数据来源为中国广视索福瑞媒介研究(CSM)

节目评价

编辑

《中国诗词大会第六季》用一个个鲜活的开放式命题更主动地激发观众去发现和予生活以诗意和美好。 (北青网娱乐评)

作为一档合家欢节目,《中国诗词大会第六季》往往几代同堂共同观看,在点评选手表现、跟随答题的过程中,家庭成员实现了跨代际的交流,提升了亲近感。可以说,经典诗词不仅是传递文化血脉的纽带,也是凝聚人际关系的纽带。节目在保持文化品质的同时,实现传播及运用上的“下沉”,渗透到人民群众尤其是年轻人的日常生活中,最终催生出更加大众化、普性的文化果实,汇入“《诗经》《楚辞》—乐府唐诗宋词元曲”的璀璨长河,成为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源泉。 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副教授辛晓娟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