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辛弃疾 编辑
辛弃疾(1140年5月28日-1207年10月3日),原字坦夫,后改字幼安,中年后别号稼轩,山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今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人。南宋官员、将领、文学家,豪放派词人,有“词中之龙”之称。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
辛弃疾早年与党怀英齐名北方,号称“辛党”。青年时参与耿京起义,擒杀叛徒张安国,回归南宋,献《美芹十论》《九议》等,条陈战守之策,但不被朝廷采纳。先后在江西、湖南、福建等地为守臣,曾平定荆南茶商赖文政起事,又力排众议,创制飞虎军,以稳定湖湘地区。由于他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故而屡遭劾奏,数次起落,最终退隐山居。开禧北伐前后,宰臣韩侂胄接连起用辛弃疾知绍兴、镇江二府,并征他入朝任枢密都承旨等官,均遭辞免。开禧三年(1207年),辛弃疾抱憾病逝,享年六十八岁。宋恭帝时获赠少师,谥号“忠敏”。
辛弃疾一生以恢复为志,以功业自许,却命运多舛,壮志难酬。但他始终没有动摇恢复中原的信念,而是把满腔激情和对国家兴亡、民族命运的关切、忧虑,全部寄寓于词作之中。其词艺术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典故入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现存词六百多首,有《稼轩长短句》等传世。
本名:辛弃疾
别名:辛忠敏
字:原字坦夫,后改字幼安
号:稼轩
所处时代:南宋
民族族群:汉族
出生地:山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
出生日期:1140年5月28日
逝世日期:1207年10月3日
主要作品: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美芹十论
早年经历
辛弃疾生于宋高宗绍兴十年(金熙宗天眷三年)五月十一日(1140年5月28日)卯时,祖上为狄道人,自始祖辛维叶时迁居济南历城。出生时,北方就已沦陷于金人之手。 他的祖父辛赞在靖康之变、宋室南渡后“累于族众”,无法南下,遂仕于金朝。尽管如此,辛赞却一直希望有机会能够拿起武器和金人决一死战,他常常带着辛弃疾“登高望远,指画山河”,同时,辛弃疾也“两随计吏抵燕山,谛观形势”,不断亲眼目睹汉人在金人统治下所受的屈辱与痛苦。辛赞对辛弃疾寄以殷切的期望,曾两次让辛弃疾至金都燕京参加进士科考试,借机侦察金人形势,以图恢复。 这一切使辛弃疾在青少年时代就立下了恢复中原、报国雪耻的志向,养成了燕赵奇士的侠义之气。
辛弃疾少年时,又曾与奉符人党怀英一同受学于刘瞻(《宋史》作蔡伯坚),并称“辛党”。
反金归宋
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金主完颜亮大举南侵,欲灭亡南宋,统一江南。这时金朝统治下的中原地区,赋役繁重,人民不堪征调,纷纷起义反抗。二十一岁的辛弃疾毅然“鸠众二千” ,参加了由耿京领导的一支声势浩大的起义军,并担任掌书记,负责起草书檄文告,参与机密。
嘉泰三年(1203年),主张北伐的韩侂胄起用主战派人士,已六十四岁的辛弃疾被任为知绍兴府兼浙东安抚使,次年(1204年)差知镇江府。 年迈的辛弃疾精神为之一振。
嘉泰四年(1204年),他晋见宋宁宗,认为金国“必乱必亡”(《建炎以来朝野杂记》乙集),被加为宝谟阁待制、提举佑神观,并奉朝请。不久后,出知镇江府,获赐金带。
辛弃疾知镇江府时,曾登临北固亭,感叹对自己报国无门的失望,凭高望远,抚今追昔,于是写下了《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这篇传唱千古之作。开禧元年(1205年)三月,在一些谏官的攻击下,辛弃疾被降为朝散大夫、提举冲佑观,又被差知绍兴府、两浙东路安抚使,但他推辞不就职。之后,他还被进拜为宝文阁待制,又进为龙图阁待制、知江陵府。朝廷令辛弃疾赶赴行在奏事,试兵部侍郎,但辛弃疾再次辞免,回到铅山。
一连串的打击使辛弃疾心力交瘁。 开禧三年(1207年)秋,朝廷再次起用辛弃疾为枢密都承旨,令他速到临安(今浙江杭州)府赴任。但诏令到铅山时,辛弃疾已病重卧床不起,只得上奏请辞。同年九月初十(10月3日),辛弃疾逝世,享年六十八岁。 据说他临终时还大呼“杀贼!杀贼!”(《康熙济南府志·人物志》)。身故之后,家无余财,仅留下生平诗词、奏议、杂著、书集。
朝廷闻讯后,赐对衣、金带,视其以守龙图阁待制之职致仕,特赠四官。绍定六年(1233年),追赠光禄大夫。德祐元年(1275年),经谢枋得申请,宋恭帝追赠辛弃疾为少师,谥号“忠敏”。
文学
词
辛词现存六百多首,是两宋存词最多的作家。其词多以国家、民族的现实问题为题材,抒发慷慨激昂的爱国之情。辛词以其内容上的爱国思想,艺术上有创新精神,在文学史上产生了巨大影响。与辛弃疾以词唱和的陈亮、刘过等,或稍后的刘克庄、刘辰翁等,都与他的创作倾向相近,形成了南宋中叶以后声势浩大的爱国词派。后世每当国家、民族危急之时,不少作家从辛词中汲取精神上的鼓舞力量。
在意象的使用上,辛弃疾也自有特点。他一般很少采用传统词作中常见的兰柳花草及红粉佳人为点缀:与所要表达的悲凉雄壮的情感基调相吻合,在他的笔下所描绘的自然景物,多有一种奔腾耸峙、不可一世的气派。如“峡束苍江对起,过危楼、欲飞还敛”(《水龙吟》),“谁信天峰飞堕地,傍湖千丈开青壁”(《满江红》):他所采摭的历史人物,也多属于奇伟英豪、宕放不羁,或慷慨悲凉的类型,如“射虎山横一骑,裂石响惊弦”的李广(《八声甘州》),“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刘裕(《永遇乐》),“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的孙权(《南乡子》)等等。这种自然和历史素材的选用,都与词中的感情力量成为恰好的配合,令人为之感奋。
辛弃疾以文为词,到了辛弃疾手中,词的语言更加自由解放,变化无端,不复有规矩存在。在辛词中,有非常通俗稚拙的民间语言,如“些底事,误人那。不成真个不思家”(《鹧鸪天》),“近来愁似天来大,谁解相怜?谁解相怜,又把愁来做个天”(《丑奴儿》),也有夹杂许多虚词语助的文言句式,如“不知云者为雨,雨者云乎”(《汉宫春》),“不恨古人吾不见,恨古人不见吾狂耳”(《贺新郎》):有语气活跃的对话、自问自答乃至呼喝,如“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南乡子》),“杯,汝来前!”(《沁园春》)也有相当严整的对句,如“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破阵子》)等。概括起来说,辛词在语言技巧方面的一大特色,是形式松散,语义流动连贯,句子往往写得比较长。文人词较多使用的以密集的意象拼合成句、跳跃地连接句子构成整体意境的方式,在辛词中完全被打破了。但并不是说,辛弃疾的所谓“以文为词”不再有音乐性的节奏。在大量使用散文句式、注意保持生动的语气的同时,他仍然能够用各种手段造成变化的节奏。如《水龙吟》中“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意义联贯而下,在词中是很长的句子,但却是顿挫鲜明,铿锵有力,决不是把一段文章套在词的形式中而已。
此外,其描写农村景物和反映农家生活的作品,如《清平乐·村居》《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玉楼春·三三两两谁家女》等,都富有生活气息,给人以清新之感。其抒情小词,如《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青玉案·元夕》等,写得含蓄蕴藉,言短意长。辛词继承了苏轼豪放词风和南宋初期爱国词人的战斗传统,进一步开拓了词的境界,扩大了词的题材,几乎达到无事无意不可入词的地步,又创造性地融汇了诗歌、散文、辞赋等各种文学形式的优点,丰富了词的表现手法,形成了辛词的独特风格。
辛词以豪放为主,但又不拘一格,沉郁、明快、激励、妩媚,兼而有之。他善于运用比兴手法和奇特想象,对自然界的山、水、风、月、草、木都赋予情感和性格,并有所寄托。他还善于吸收民间口语入词,尤其善于用典、用事和引用前人诗句、文句,往往稍加改造而别出新意。但也有些作品因用典、议论过多而显得晦涩、呆滞。《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说:“其词慷慨纵横,有不可一世之概,于倚声家为变调,而异军突起,能于剪红刻翠之外,屹然别立一宗。”吴衡照《莲子居词话》说:辛稼轩别开天地,横绝古今,论、孟、诗小序、左氏春秋、南华、离骚、史、汉、世说、选学、李、杜诗,拉杂运用,弥见其笔力之峭。”
诗
辛弃疾的诗,据辛启泰所辑《稼轩集抄存》收诗111首。邓广铭辑校《辛稼轩诗文抄存》清除误收,增补遗漏,得诗124首。其后,孔凡礼的《辛稼轩诗词补辑》又新补诗19首。现存辛诗,共133首。辛诗从各个不同的侧面,反映了作者的生活和思想情感,可与其词相证,其中《送别湖南部曲》,自写政治遭遇,可与《鹧鸪天·壮岁旌旗拥万夫》对读;“有时思到难思处,拍碎栏干人不知”(《鹤鸣亭绝句》),感叹英雄失意,也与《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合拍,而“竹杖芒鞋看瀑回,暮年筋力倦崔嵬”《同杜叔高祝彦集观天保庵瀑布主人留饮两日且约牡丹之饮》,与《鹧鸪天·鹅湖归病起作》合拍。正是置闲期间所反复咏吟的歌词题材。“剩喜风情筋力在,尚能诗似鲍参军”(《和任师见寄之韵》),辛弃疾以鲍照自许。他的诗风格俊逸,在当时“江西”“江湖”两派之外,自有掉臂游行之致。而且,他的某些抗战诗,悲壮雄迈,也未必在其抗战词之下,但是,辛弃疾毕竟是以词之余作诗,其诗作成就,自然无法与词相比拟。
文
除去诗词方面的成就之外,辛弃疾的文笔势磅礴,充满豪情,颇为值得称道。辛弃疾的文,据邓广铭所辑,计17篇其中除几篇启札和祭文外,多为奏疏。这类奏疏,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当时所存在的尖锐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较为深刻地反映了社会现实;并系统地陈述了辛弃疾对于抗金、恢复事业的见解及谋略,充分体现了他经纶天下的“英雄之オ”和“刚大之气”。辛弃疾曾明确宣称:“论天下之事者主乎气。”(《九议》其二)辛弃疾其文,犹如其人,世充满着虎虎生气。所谓“笔势浩落,智略辐辏,有权书衡论之风"(《后村先生大全集》卷九十八),正体现了辛文的特色。后人视他为南宋时期政论文的大手笔,只是为词名所掩,不为人熟知。
书法
辛弃疾有《去国帖》,今藏故宫博物院。纸本,行书十行,为酬应类信札。末署“宣教郎新除秘阁修撰权江南西路提点刑狱公事辛弃疾札子”。中锋用笔,点画规矩,书写流畅自如,于圆润爽丽中不失挺拔方正之气象。
《去国帖》曾经过元人赵孟頫,明人黄琳、项元沛及清人永瑆等鉴藏,《书画鉴影》著录。
军事
军事活动
辛弃疾不仅是词中高手,同时还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将帅之才,为将,可冲锋陷阵,有万军之中勇擒张安国之壮举;为帅,可指挥若定,有一月平定茶商军之功绩。
辛弃疾曾提出大规模跨海登陆作战的思想,这种登陆作战是与陆地进攻相配合的。他的这一构想,富有军事创意,他自己说这与当年楚汉战争时韩信绕过中原、直取齐地,有异曲同工之效。
军事思想
辛弃疾的军事理论主要体现在《美芹十论》中。《美芹十论》又名《御戎十论》,是辛弃疾的一篇军事政论文。该书从第一论以至于第十论,无一不是精辟之论,有着很高的研究价值。同时,这也是一部很好的军事论著,陈述抗金救国、收复失地、统一中国的大计。在辛弃疾向宋孝宗进献《美芹十论》后,后人将“美芹”作为忧国忧民、悲国家之颠覆的代名。《美芹十论》分为十个篇章,分别为《审势》《察情》《观衅》《自治》《守淮》《致勇》《防微》《久任》《详战》,详细构建了从精神到物质再到军队管理的治国策略,陈述任人用兵之道。最后一步步地向孝宗展现了南宋进攻金国的战略构想,系统地表现了辛弃疾的战略方针与远见卓识,足以体现其军事战略与军事谋略的水平。
蔡光:“子之诗则未也;当以词名家。”(《怀古录》引)
朱熹:“辛幼安亦是一帅才,但方其纵恣时,更无一人敢道他,略不警策之。及至如今一坐坐了,又更不问着,便如终废。此人做帅,亦有胜他人处,但当明赏罚而用耳。”(《朱子语类》)
陆游:“大材小用古所叹,管仲萧何实流亚。天山挂斾或少须,先挽银河洗嵩华。”(《送辛幼安殿撰造朝》)
陈亮:“眼光有梭,足以照映一世之豪。背胛有负,足以荷载四国之重。出其毫末,翻然震动,不知须鬓之既斑,庶几胆力无恐。呼而来,麾而去,无所逃天地之间;挠弗浊,澄弗清,岂自为将相之种。故曰:真鼠枉用,真虎可以不用,而用也者所以为天宠也。”(《辛疾弃画像赞》)
范开:“公一世之豪,以气节自负,以功业自许,方将敛藏其用以事清旷,果何意于歌词哉,直陶写之具耳。”(《稼轩词序》)
刘宰:“命世大才,济时远略。挺特中流之砥柱,清明寒露之玉壶。十载倦游,饱看带湖之风月;一麾出镇,迥临越峤之烟霞。上方为克复神州之图,公雅有誓清中原之志。”(《上安抚辛待制》)
刘克庄:“□建炎省方画淮而守者百三十余年矣,其间北方骁勇自拔而归,如李侯显忠(李显忠)、魏侯胜(魏胜),士大夫如王公仲衡(王希吕)、辛公幼安,皆著节本朝,为名卿将。辛公文墨议论尤英伟磊落。乾道绍熙奏篇及所进美芹十论、上虞雍公九议,笔势浩荡,智略辐凑,有权书衡论之风。……公所作,大声鞺鞳,小声铿鍧,横绝六合,扫空万古,自有苍生以来所无。其秾纤绵密者,亦不在小晏(晏几道)、秦郎(秦观)之下。”(《辛稼轩集序》)
徐元杰:“摩空节气,贯日忠诚。绅绶动色,草木知名。阳春白雪,世所共珍。秋水瓢泉,清哉斯人。”(《稼轩辛公赞》)
周辉:“《稼轩乐府》,辛幼安酒边游戏之作也。词与音叶,好事者争传之。”(《清波別志》)
汪莘:“唐宋以来,词人多矣。其词主于淫,谓不淫非词也。余谓词何必淫,亦顺宮意如何尔。余于词,所喜爱三人焉。盖至于东坡而一变,其豪妙之气,隐隐然流出言外,天然绝世,不假振作。二变而为宋希真,多尘外之想,虽杂以微尘,而清气自不可没。三变而为辛稼轩,乃写其胸中事,尤好称渊明。此词之三変也。”(《海日楼丛钞》引笔记)
岳珂:“稼轩以词名,有所作辄数十易稿,累月宋竟,其刻意如此。”(《桯史》)
刘克庄:“长短句眆于唐,盛于本朝。余尝评之:誉卿有教坊丁大使意态。美成颇偷古句,温、李诸人困于掲擔。近岁放翁、稼轩一扫纤艳,不事斧凿,高则高矣,但时时掉书袋,要是一解。”(《题刘叔安感秋八首》)
元好问:“坡以来,山谷、晁无咎陈去非、辛幼安诸公,俱以歌词取称,吟咏性情,留连光景,清壮顿挫,能起人妙思。亦有语意拙直不自缘饰、因病成妍者,皆自坡发之。”(《新轩乐府引》)
谢枋得:“以此比来,忠义第一人,生不得行其志,没无一人明其心。全躯保妻子之臣,乘时抵瞒之辈,乃苟富贵者,资天下之疑,此朝廷一大过,天地间一大冤,志士仁人所深悲至痛也。公精忠大义,不在张忠献、岳武穆下。一少年书生,不忘本朝,痛二圣之不归,闵八陵之不祀,哀中原子民之不行王化,结豪杰,志斩虏馘,挈中原还君父,公之志亦大矣。耿京死,公家比者无位,犹能擒张安国,归之京师,有人心天理者,闻此事莫不流涕。使公生于艺祖、太宗时,必旬日取宰相。入仕五十年,在朝不过老从官,在外不过江南一连帅。公没,西北忠义始绝望,大雠必不复,大耻必不雪,国势远在东晋下。五十年为宰相者,皆不明君臣之大义,无责焉耳。”(《宋辛稼轩先生墓记》)
刘辰翁:“自辛稼轩前,用一语如此者,必且掩口。及稼轩,横竖烂熳,乃如禅宗棒喝,头头皆是:又如悲笳万鼓,平生不平事并巵酒,但觉宾主酣畅,谈不暇顾。词至此亦足矣。”(《辛稼轩词序》)
王恽:“幽思耿秋堂,芸香风度。客至忘言孰宾主。一篇雅唱似与朱经细语。恍疑南涧坐挥谈麈霁月光风,竹君梅侣。中有新亭旧如雨。力扶王略,志在中原举。丈夫心事了,惊千古。”(《感皇恩·与客读辛殿撰乐府全集》)
王博文:“乐府始于汉,著于唐,盛于宋。大概以情致为主,秦、晁、贺、晏虽得其体,然哇淫靡曼之声胜。东坡、稼轩矫之以雄词英气天下之趋向始明。”(《天籁集序》)
赵文:“近世辛幼安跌荡磊落,犹有中原豪杰之气,而江南言词者宗美成州言词者宗元遗山,词之优劣未暇论,而风气之异,遂为南北强弱之占,可感已。《玉树后庭花》盛,陈亡;《花间》丽情盛,唐亡;清真盛,宋亡,可畏哉。”(《吴山房乐府序》)
张炎:“辛稼轩、刘改之作豪气词,非雅词也。于文章余暇,戏弄笔墨,为长短句之诗耳。”(《词源》)
袁桷:妖雏殂江,八方沸腾。手提模糊,仗义南兴。闽越荆湘,是镇是绳。智名勇功,蔑如浮云。䜛屡尼之,耳若不闻。声裂金石,湛厥心君。运有南北,孰言一之。时有未完,矢词窒之。卒全其归,莫能踬之。带湖维居,乔木郁新。目光背甲,佩兮振振。审象式瞻,宛其不泯。(《辛稼轩画像赞》)
脱脱:“古之君子,出处不齐,同归于是而已。辛弃疾知大义而归宋。”(《宋史》)
杨慎:“宋人如秦少游、辛稼轩,词极工矣,而诗殊不强人意。疑若独艺然者,岂非异曲分派之说乎。”(《词品序》)
俞彦:“唐诗三变愈下,宋词殊不然。欧、苏、秦、黄足当高、岑、王、李;南渡以后,矫矫陡健,即不得称中宋、晚宋也。惟辛稼轩自度粱肉不胜前哲,特出奇险为珍错供,与刘后村辈俱曹洞旁出,学者正可钦佩,不必反唇并捧心也。”(《爰园词话》)
爱新觉罗·玄烨:“君子观弃疾之事,不可谓宋无人矣,特患高宗不能驾驭之耳。使其得周宣王、汉光武,其功业悉止是哉!”(《御批通鉴纲目》)
爱新觉罗·永瑢、纪昀等:“其词慷慨纵横,有不可一世之概,于倚声家为变调;而异军特起,能于翦红刻翠之外,屹然别立一宗,迄今不废。观其才气俊迈,虽似乎奋笔而成,然……则未始不由苦思得矣。”(《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周济:“稼轩不平之鸣,随处辄发,有英雄语,无学问语,故往往锋颖太露。然其才情富艳,思力果锐,南北两朝,实无其匹,无怪流传之广且久也。世以苏、辛并称,苏之自在处,辛偶能到。辛之当行处,苏必不能到。二公之词,不可同日语也。后人以粗豪学稼轩,非徒无其才,并无其情。稼轩固之大才,然情之处,后人万不能及。”(《介存斋论词杂著》)
李慈铭:“稼轩以附会开禧用兵,稍损名节,然其拔贼自归,固无日不枕戈思效,即此四十六字,满腔忠愤,幡际天地间,如闻三呼渡河声矣。”(《越缦堂读书记》)
陈廷焯:“稼轩有吞吐八荒之概而机会不来,正则为郭、李,为岳、韩,变则为桓温之流亚。” (《白雨斋词话》)
江顺诒:“稼轩仙才,亦霸才也。”(《词学集成·附录》)
钱基博:“抚时感事,慨当以慷,其源出于苏轼,而异军突起。苏轼抗首高歌,以诗之歌行为词;弃疾则横放杰出,直以文之议论为词。苏轼之词,雄矫而臻浑成,其笔圆;弃疾之词,恣肆而为槎丫,其势横。词之弃疾学苏,犹诗之昌黎学杜也。周邦彦隐栝唐诗入词,弃疾则隐栝经子语、史语、文语入词,纵横跳荡,如勒新驹,如捕长蛇,不可捉摸。” (《中国文学史》)
陈振(主编):“辛弃疾一生以恢复为志,以功业自许,可是命运多舛,备受排挤,壮志难酬。然而,他恢复中原的爱国信念始终没有动摇,而把满腔激情和对国家兴亡、民族命运的关切、忧虑,全部寄寓于词作之中。”(《中国通史》)
胡适:“(辛弃疾)是词中第一大家。他的才气纵横,见解超脱,情感浓挚。……他那浓厚的情感和奔放的才气,往往使人不觉得他在那里掉书袋。”(《词选》)
邓广铭:“胸怀中燃烧着炎炎的烈火轰雷,表面上却必须装扮成一个淡泊冷静、不关心时事和世局的人。”(《辛弃疾传》)
作品综述
辛弃疾现存词600多首,有词集《稼轩长短句》等传世。其诗集《稼轩集》已佚。清人辛启泰辑有《稼轩集抄存》,近人邓广铭增辑为《辛稼轩诗文抄存》。《全宋诗》录有其诗。
辛弃疾部分词作 | ||
---|---|---|
《青玉案·元夕》 |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
《清平乐·村居》 |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
《鹧鸪天·送人》 | 《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 |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
《生查子·游雨岩》 | 《清平乐·独宿博山王氏庵》 | |
《鹧鸪天·戏题村舍》 | 《清平乐·检校山园书所见》 | |
《生查子·漫天春雪来》 |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 《踏莎行·庚戌中秋后二夕带湖篆冈小酌》 |
《鹧鸪天·代人赋》 | 《鹧鸪天·鹅湖归病起作》 | 《鹧鸪天·游鹅湖醉书酒家壁》 |
《玉楼春·戏赋云山》 | 《鹊桥仙·己酉山行书所见》 | 《鹧鸪天·着意寻春懒便回》 |
《西江月·遣兴》 | 《采桑子·此生自断天休问》 | |
《霜天晓角·旅兴》 |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 |
《生查子·去年燕子来》 | 《卜算子·修竹翠罗寒》 | 《浣溪沙·偕叔高子似宿山寺戏作》 |
《南乡子·舟中记梦》 | 《鹧鸪天·壮岁旌旗拥万夫》 | 《鹧鸪天·一片归心拟乱云》 |
《南乡子·好个主人家》 | 《鹧鸪天·和子似山行韵》 | 《念奴娇·登建康赏心亭呈史留守致道》 |
《新荷叶·和赵德庄韵》 | 《鹧鸪天·欲上高楼去避愁》 | 《浣溪沙·父老争言雨水匀》 |
《汉宫春·立春日》 | 《粉蝶儿·和晋臣赋落花》 | 《定风波·再用韵和赵晋臣敷文》 |
《满江红·暮春》 | 《满江红·江行和杨济翁韵》 | 《千年调·庶庵小阁名曰卮言作此词以嘲之》 |
《水调歌头·盟鸥》 | 《满江红·送李正之提刑入蜀》 | 《最高楼·醉中有索四时歌者为赋》 |
《最高楼·吾衰矣》 | 《木兰花慢·滁州送范倅》 | 《沁园春·灵山齐庵赋时筑偃湖未成》 |
《念奴娇·书东流村壁》 | 《水调歌头·舟次扬洲和人韵》 | 《沁园春·将止酒戒酒杯使勿近》 |
《念奴娇·赋雨岩》 | 《水调歌头·和马叔度游月波楼》 | 《满江红·游南岩和范廓之韵》 |
《贺新郎·甚矣吾衰矣》 | 《水调歌头·我志在寥阔》 | 《八声甘州·故将军饮罢夜归来》 |
《一剪梅·中秋元月》 | 《鹧鸪天·和子似山行韵》 | 《贺新郎·同父见和再用韵答之》 |
《贺新郎·把酒长亭说》 | 《木兰花慢·席上送张仲固帅兴元》 | 《丑奴儿近·博山道中效李易安体》 |
《贺新郎·赋水仙》 | 《水龙吟·为韩南涧尚书寿甲辰》 | 《贺新郎·用前韵送杜叔高》 |
《贺新郎·赋琵琶》 | 《水龙吟·过南剑双溪楼》 | 《玉楼春·三三两两谁家女》 |
《蝶恋花·送祐之弟》 | 《贺新郎·别茂嘉十二弟》 | 《玉楼春·风前欲劝春光住》 |
《瑞鹤仙·赋梅》 | 《一剪梅·记得同烧此夜香》 | 《临江仙·金谷无烟宫树绿》 |
《鹧鸪天·读渊明诗不能去手戏作小词以送之》 |
(表格主要 )
出版图书
义斩义端
金帝完颜亮迁都燕京之后,一些长期受奴役和压迫的汉人忍无可忍,扛起了反金大旗,其中声势最浩大的是山东境内的耿京起义。为了响应义军的反金义举,时年二十二岁的辛弃疾也乘机拉起了两千人的队伍投奔耿京,被任命为掌管文书和帅印的掌书记。在此年中发生的一件事,令耿京对辛弃疾从此刮目相看。
当初和辛弃疾一块儿来投奔义军的还有一位叫义端的和尚。义端本身就是个守不了清规戒律的花和尚,因为受不了在义军里当差的苦头,竟盗走了经由辛弃疾保管的帅印,准备去金营里邀功。义端本身也是一小股义军的首领,是被辛弃疾说服一起投奔耿京帐下的,耿京盛怒之下,只得拿辛弃疾问罪。辛弃疾理屈词穷,自知交友不慎,羞愧难当,当场向耿京立下了军令状,追回帅印。
当晚,辛弃疾带了一小队人马埋伏在了去往金营必经的路上,果然,天快亮了的时候,义端真的骑马来到,辛弃疾不由分说,一刀将义端砍下马来。义端见是辛弃疾,当即求饶说:“我知道您的真身是一头青兕,您力大能拔山,将来定有大造化。您饶了我的小命吧!”辛弃疾不由分说,手起刀落,义端身首异处。
名士相会
据宋人赵溍《养疴漫笔》著,陈亮最初听闻辛弃疾之名时,前往拜访。将要到他家门口时,碰到一座小桥,陈亮三次试图策马跃过,但马却三次退却。陈亮大怒,挥剑斩下马的首级,把马推倒在地,徒步进门。辛弃疾倚楼相望,大感惊异。派人询问详情,而陈亮已经到了门外,于是结为好友。
在辛弃疾出帅淮军时,陈亮正处于穷困潦倒的绝境。他前往治所拜访辛弃疾,与他谈论天下大事。酒酣之际,辛弃疾畅谈宋金之间的利害,“南(宋)之可以并北(金)者,如此。北之可以并南者,如此”;还提及钱塘(临安)并非帝王所居之地,如果敌人“断牛头之山,天下无援兵;决西湖之水,(临安)满城皆鱼鳖”。饮毕,辛弃疾邀请陈亮住在自己的屋子里。陈亮半辗转反侧,思量道:“辛弃疾平素沈重寡言,醒来后一定会后悔自己的失言,将要杀我灭口。”于是盗走他的骏马逃走。一个多月后,陈亮主动致信辛弃疾,求借十万缗以接济,辛弃疾也如数相借。
淳熙五年(1178年),辛弃疾在与陈亮临安相会。 淳熙十五年(1188年)冬,陈亮自浙江东阳来江西上饶北郊带湖访问作者。辛弃疾和陈亮纵谈天下大事,极为投契。陈亮在带湖住了十天,又同游鹅湖(今江西铅山东北)。后来,陈亮因朱熹失约未来紫溪(地名,在江西铅山县南),匆匆别去。辛弃疾思念陈亮,曾先写《贺新郎》一首寄给陈亮。陈亮很快就和了一首《贺新郎·寄辛幼安和见怀韵》。辛弃疾见到陈亮的和词以后,再次回忆他们相会时的情景,写下《贺新郎·同父见和再用韵答之》,发出“男儿到死心如铁,看试手,补天裂”的呐喊。
哭祭朱熹
辛弃疾曾经与理学家朱熹共游武夷山,朱熹写下“克己复礼”“夙兴夜寐”八个字,分别悬挂在辛弃疾两间斋室的门上。朱熹病逝时,他的学说已被宣布为“伪学”。在当权者韩侂胄一派的压力下,许多朱熹的门人弟子不敢前往吊唁,而辛弃疾却不畏禁令,前往哭祭,并留下了一句留传千古的悼词:“所不朽者,垂万世名。孰谓公死?凛凛犹生!”
关系 | 姓名 | 简介 |
---|---|---|
始祖 | 辛维叶 | 官至大理评事,自狄道迁居济南。 |
高祖 | 辛师古 | 官至儒林郎。 |
曾祖 | 辛寂 | 官至宾州司户参军。 |
祖父 | 辛赞 | 在金国官知开封府,封陇西郡开国男。赠朝请大夫。 |
辛文郁 | 赠中散大夫。 | |
孙氏 | 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随辛弃疾南渡,定居江南,受封令人。 | |
妻子 | 赵氏 | 江阴赵氏,辛弃疾原配,知南安军赵修之之女,卒于江阴,赠硕人。 |
范氏 | 辛弃疾之继配,为南投宋廷的原金国新息县令范邦彦之女,范如山之妹,封令人,于庆元二年(1196年)早辛弃疾病逝,赠硕人。 | |
林氏 | 辛弃疾在范氏去世后三娶之妻。 | |
妾 | 整整 | —— |
钱钱 | —— | |
田田 | —— | |
香香 | —— | |
卿卿 | —— | |
飞卿 | —— | |
长子 | 辛稹 | 字兆祥,生有三子:辛奇、辛章、辛童,一女,赘丰城县进士李迩。 |
次子 | 辛秬 | 字广润,曾任崇仁县尉,娶妻熊氏,生一女,过继一子辛立中。再娶李氏,生四子。 |
早夭子 | 辛㔶 | 又名铁柱,早逝。 |
三子 | 辛稏 | 字望农,曾任直秘阁、潼川提刑等。原配熊氏,去世后赠硕人。续娶辛弃疾之妻范氏之外甥女、韩居仁之女韩氏,生四子辛鞬、辛律、辛棣、辛肃,皆官于朝。 |
四子 | 辛穮 | 字子尚,官至迪功郎、潭州冲县尉。娶妻聂氏,生一子辛健。 |
五子 | 辛穰 | 字康功,官至承务郎。娶妻祝氏,生一子辛肇。 |
六子 | 辛穟 | 字君实,官至承务郎,娶妻黄氏,再娶王氏,三娶丁氏。生一子辛庸。 |
辛秸 | 字宾夫,早逝。娶妻林氏,有一子辛韦。 | |
八子 | 辛褎 | 字仲举,黄朴榜(1229年)及第,官至从仕郎,平江府司户。生一子辛逮。 |
长女 | 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