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都区 编辑

陕西省咸阳市辖区

基本信息

编辑

中文名:秦都区

外文名:QinduDistrict

行政区划代码:610402

行政区类别:市辖区

所属地区:陕西咸阳

地理位置:咸阳市区西半部

面积:259km²

下辖地区:1镇11个

政府驻地:人民路街道

话区号:029

邮政编码:712000

气候条件:暖温带大陆型季风性气候

著名景点:沙河古桥遗址

火车站:咸阳秦都站

车牌代码:陕D

地区生产总值:442.01亿元(2021)

人口:491631人(截至2020年111日零时常住人口)

历史沿革

编辑

秦都区辖境,商代渭河以北为程国、毕国两个封国的辖地;渭河以南为崇国的辖地。

西周时,为首都丰京、镐京近畿

秦孝公十二年 (前350年),定都咸阳,遂置县,为都城的西部

秦都区地图秦都区地图

历经唐、宋、金、元、明、清、民国,一直为咸阳县地 明洪武四年移县治于(今咸阳旧城),建置、境域基本末变化

1952年12月,在咸阳县城区和郊区置县级咸阳市,隶属咸阳专区。

1953年,改为省直属市,原市政府驻今电影院什字广场北部。

1958年12月 ,撤咸阳县并入咸阳市。

1961年1月,咸阳市下辖1958年合并的大县乾县、彬县、兴平、周至4县,同年10月,以上4县分出与原咸阳市均归咸阳地区管辖。

1966年8月,咸阳市改属西安市。

1971年10月,复隶属咸阳地区。

1983年9月,撤销咸阳地区,设咸阳市,原咸阳市改为秦都区,属咸阳市。

1986年12月,分秦都区设渭城区,区境乐育路以东划归渭城区。

行政区划

编辑

区划沿革

1996年,全区面积251平方千,人口37.1万人,辖4街道9乡:人民路街道、西兰路街道、茂陵街道、吴家堡街道、沣东乡、沣西乡、泉乡、渭滨乡、钓台乡、古渡乡、平陵乡、双照乡、马庄乡,区政府驻人民中路东段北侧。

世纪大道夜景世纪大道夜景

1997年,马庄乡改为马庄镇;沣东乡改为沣东镇;钓台乡改为钓台镇;渭滨乡改为渭滨镇;古渡乡改为古渡镇;沣西乡改为沣西镇;撤销茂陵街道,其辖区划归马泉乡管辖,马泉乡改为马泉镇;双照乡改为双照镇。调整后,秦都区辖3个街道、8个镇、1个乡。

2001年,撤销古渡镇设立渭阳西路街道、古渡街道,撤销平陵乡并入双照镇;撤销沣西镇,设立陈阳寨街道,原沣西镇部分行政村划归钓台镇。

2002年,全区辖6个街道、6个镇:人民路街道、西兰路街道、吴家堡街道、渭阳西路街道、陈杨寨街道、古渡街道、沣东镇、钓台镇、渭滨镇、马泉镇、双照镇、马庄镇。共有149个行政村、46个居委会。

2006年,秦都区撤销沣东镇、钓台镇、马泉镇的建制,设立沣东、钓台、马泉3个街道。2006年底,全区辖双照、马庄、渭滨3个镇和人民路、西兰路、陈杨寨、渭阳西路、古渡、吴家堡、沣东、钓台、马泉9个街道,146个行政村、48个区。其中,渭滨镇由陕西咸阳新技术产业园区管理。

2011年,撤销渭滨镇、双照镇,设立渭滨街道、双照街道;调整后,全区辖11个街道、1个镇。

2015年6月,撤销咸阳市秦都区马庄镇,设立马庄街道办事处;调整后,全区辖12个街道。

2017年4月8日起,西咸新区正式托管咸阳市15个乡镇街道,其中秦都区上林街道(原沣东街道)交由沣东新城管理;秦都区双照街道交由秦新城管理;秦都区钓台街道交由沣西新城管理。

2017年,西咸新区托管陈杨寨街道,由沣西新城管理。

区划详情

截至2018年,秦都区下辖12个街道。秦都区人民政府驻人民路街道。

秦都区区划详情

统计用区划代码

名称

610402001000

人民路街道

610402002000

西兰路街道

610402003000

吴家堡街道

610402004000

渭阳西路街道

610402005000

陈杨寨街道

610402006000

古渡街道

610402007000

上林街道

610402008000

钓台街道

610402009000

马泉街道

610402010000

渭滨街道

610402011000

双照街道

610402012000

马庄街道

地理环境

编辑

位置境域

秦都区位于关中平原腹地,咸阳市城区西半部,东界渭城区,东南接西安市,南连长安区、鄠邑区,西与兴平毗邻,北和礼泉接壤。介于东经108°37′—108°45′,北纬34°18′—34°26′之间,南北长28.5千米,东西宽21千米,总面积259平方千米。

秦都区人民政府

地形地貌

秦都区西北高,东南低。最高点为双照乡东三支渠入口处,海拔527米;最低为沣东乡渔王村沣河入渭处,海拔382米,最大高差145米。受河流盆地与具继承性活动的基底断裂控制,构成阶梯式现代河谷地貌景观。地势由北向南呈阶梯状倾向渭河谷底。按形态成因分为土台塬、河流冲积平原两种类型。北部黄土台塬区可划分出台塬与塬间凹地2个亚类;南部河流冲积平原(渭河冲积平原)区分为三级河流阶地、河漫滩与河床5个亚类,共2类7个亚类。

气候特征

秦都区属暖温带半干旱大陆性气候,具有四季分明的特点,冬夏持续时间长,秋持续时间短,春季,夏热伏旱,秋凉雨霖,冬寒干燥。气象部通常将四季分为冬季(12—2月)、春季(3—5月)、夏季(6—8月)、秋季(9—11月);按照平均气温小于 10℃作为冬季,大于22℃为夏季,10—22℃之间为春、秋季标准划分,区境内春季68天,夏季100天,秋季55天,冬季142天。年平均气温13.3℃,年平均降水量497.9毫米,年平均日照2045.2小时,年平均风速2米/秒,年平均湿度69%,无霜期212—223天,适宜小麦、米、瓜果、蔬菜等多种农作物生长,是全市农产品的主产区之一。灾害性天气主要是夏有伏旱,秋多连阴雨,其次为干热风、暴雨、霜冻和冰雹等。

水系水文

秦都区境属黄河流域,地跨泾、渭两大水系。境内有属于渭河水系的渭、沣、新、沙等支流,其流长达39.87千米。

渭河横贯全区,在区境内东西长20.30千米,平均比降0.6‰,年平均流量160立方米/秒,年平均径流量50.61亿立方。最大洪峰出现在1954年8月18日,为7220立方米/秒,最小流量出现在1973年4月5日,仅3.4立方米/秒。

沣河在本区南部,境内流长13.1千米。70年代之后,因大量采砂,境内中上游河床下降2—3米,河堤悬空,险段多有出现。沙河系沣河的分洪支流。

新河为人工河,境内流长4.5千米,平均流量0.38立方米/秒,年径流量0.12亿立方米。河系中单位水体泥沙含量渭河大于沣河,输沙率沣河大于渭河。

自然资源

编辑

植物资源

秦都区仅存的自然植被有分布在河漫滩的漫滩型草甸。因河流周期性泛滥发生的堆积作用,土壤肥沃,植被生长良好。常见的双子叶植物有马兰、小蒸草、苦马豆、叶花、草木樨等;禾本科植物有白茅、狗牙根、雀麦、芦苇、稗等;莎草科植物有莎草、异穗苔、细叶苔、蔍草等。

另外,北部黄土台塬上的大小陵冢周围及台塬边缘的沟壑,多长有酸枣、黄蒿、蓬蒿、苍耳、枸杞子、黄鼠草等野生植物。农业合作化后,陵冢地被开垦种植,原有的野生植物日渐减少。

郊区的一些零星生长的野生植物有:蒲公英、野艾、马鞭草、野菊、马齿苋、地丁、地黄、香附子、迎春花、麦瓶草、王不留、茴茴蒜、秃疮花、瓦松、疾藜、白茅、菅草、野燕麦、木贼、牛蒡、狗尾草等。

动物资源

野兽

秦都区内兽类约有26种。食肉类以狐、狗獾、黄鼬、艾(地狗)为主。食虫类有小鼬,长尾鼹等少数种类。翼手类以夜蝠、阔耳蝠、兔蝠等较多,亦有马铁菊头蝠的分布。啮齿类以达吾尔黄鼠、中华鼢鼠(俗称“瞎)、小家鼠、褐家鼠、黄胸鼠、黑线姬鼠、长尾仓鼠、大仓鼠、野兔为主,另有岩松鼠、花鼠等。这些鼠类广布于农田地埂,崖畔沟边,出没于麦地、棉田、菜园,不仅危害农作物,还危及人类的健康和生命安全。野兔在区境内亦分布广、数量多,对作物危害亦较大,是主要狩猎对象。

野禽

春夏季北徙的类途经秦都区,秋冬有较多的水禽在此冬,鸟类种属比较丰富。森林鸟类以斑啄木鸟、星头啄木鸟、三宝鸟、寿带鸟、黑脸噪鹛、锈钩嘴鹛等多见;越冬鸟类中常见的有豆雁、赤麻鸭、绿翅鸭、秋沙鸭、绿头鸭等,其次针尾鸭、花脸鸭、赤颈鸭、鹊鸭、大白鹭、大鸨、灰鸨等鸟禽在渭河滩地一带也可见到;苍鹭、池鹭、白鹭、夜鹭等水禽多在沿渭河水域地带觅食,并混群于高大的树上营巢。夏候鸟有四声杜鹃、大杜鹃、楼燕、家燕、金腰燕、黑枕黄鹂、黑卷尾等。经常见到的留鸟有麻雀、喜鹊、大嘴乌鸦、小嘴乌鸦、嘴山鸦、灰喜鹊、原鸽、环颈斑鸠及环颈雉、石鸡等。

秦都区猛禽数量很少,在田野、沟壕、塬区上空可见到以捕食小型啮齿类动物为主的鸢、雀、灰脸鵟鹰、红脚隼和红隼;夜间活动捕猎鼠类的猛禽主要有领角鸮、普通雕鸮、纵纹腹小鸮及长耳鸮等。近年来大量投毒灭鼠,使猛禽类二次中毒死亡,加之人为捕猎,其数量大为减少。

两栖、爬行类

秦都区两栖类动物常见的有中华大蟾蜍、花背蟾蜍、黑斑、林蛙等。爬行类有无蹼壁虎、黄纹石龙子,斑丽麻蜥,北方草蜥等。类有赤键蛇、玉锦蛇、白条锦蛇、黄脊游蛇、虎斑游蛇等,其种类和数量皆不多。

虫、

秦都区昆虫类有蜜蜂、马蜂、、蚊、蝇、蝎、螳螂、虻、蝴蝶、蜻蜒、蜘蛛、蚯蚓、棉蛉虫、红蛉虫、造桥虫、土元、狗蝇、跳蚤、螟虫、蚜虫、盲椿象、蚱蜢、蚂蚁、天牛、蟋蟀、秋、蝼 、蝈蝈、金龟甲、地老虎、草蛉虫、赤眼蜂、拟纸螨、食虫蜘蛛、七星瓢虫、蝗虫等。鳞介类有、鲫、鳝、鲢、草鱼、鳅、鳖、虾、蟹等。

矿产资源

秦都区境内岩石资源种类贫乏,可开采利用的有黄土、沙子、地热及少量的砾石、卵石。黄土主要分布于双照街道、马庄镇塬面和三级阶地,沙子主要分布于渭河、沣河、沙河河床、滩涂及古河道,地热主要分布于一、二级阶地。因环境保护因素,黄土和沙子的开采受到限制或已接近枯竭。地热资源丰富,具有温度高、压力大、水质优、储量丰富及用途广泛的特点,还处在开发期。温泉水主要用于采暖、洗浴、水疗、游泳等。境内共建成505大学、咸阳服装学院等地热井30余眼,井深在1464至3608米之间,出水温度高达90℃—120℃,单井最大流量303立方米/小时。建成的海泉湾是西北地区最大的温泉游乐场所。矿泉水品位较高,境内开发矿泉水点3处,分别是渭店村、火车西站和天运公司,资源储量2800立方米/日。

人口

编辑

2019年全区常住人口34.902万人,出生率为8.86‰,死亡率为6.17‰,自然增长率为2.68‰、出生人口综合性别比为106.8,人口低速增长。

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秦都区常住人口为491631人。

经济

编辑

综述

2021年,秦都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42.01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1.2%,高于全市平均增速2.7个百分,位居全市第二。分季度看,一季度增长28.8%,二季度增长5.7%,三季度增长4.8%,四季度增长9.6%。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13.28亿元,增长5.9%;第二产业增加值195.72亿元,增长10.2%;第三产业增加值233.01亿元,增长12.2%。三次产业结构为3:44.28:52.72,与上年相比,第一产业占比提高0.92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占比下降2.16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占比提高1.24个百分点。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237.65亿元,占生产总值的53.8%,比去年提高1.3%。

固定资产投资

2021年,秦都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362.6亿元,比上年增长11.4%。其中项目投资158亿,比上年下降11.7%,占投资总额的43.6%;房地产完成投资204.6亿,比上年增长40.7%,占投资总额的56.4%。分产业看,第二产业完成投资47.4亿元,比上年下降19.2%,其中工业投资46.8亿元,比上年下降19.5%;第三产业完成投资31.2亿元,比上年增长11.5%。三次产业投资比重为0:13.1:86.9。民间投资完成240亿元,比上年增长14.3%,占全区总投资的66.2%。从项目个数看,全区在库项目314个,较去年增加47个,比上年增长17.6%。

财税收支

2021年,秦都区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完成10.26亿元,同口径增长9.0%。其中税收收入8.73亿元,增长12%;非税收入1.53亿元,增长88%。税收收入占公共预算财政收入的85.1%。全区财政支出26.66亿元,增长13%

人民生活

2021年,秦都区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现42645元,较上年增加3179元,同比增长8.1%,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4573元,较上年增加3263元,同比增长7.9%。

第一产业

2021年,秦都区实现农业增加值15.0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较上年增长5.7%。全区配方施肥技术推广面积5.8万亩,绿色防控面积5万余亩,建设高产高效“万元果”0.31万亩,建设高标准农田5000亩,绿色高效吨粮田5000亩。

种植业

2021年,秦都区粮食播种面积6.41万亩,总产量为2.54万吨;蔬菜种植面积0.98万亩,产量3.01万吨。

林业

2021年,秦都区完成绿化造林1000亩,栽植樱花1200余株。绿化道路10公里,种植马鞭草、玩具熊、醉蝶花、冰虞美人等10余亩,建设森林乡村2个。

畜牧业

2018年,秦都区肉产量2142吨,较上年增加5.51%;奶产量达到3800吨,较上年下降62.67%;蛋产量234吨,较上年下降76.07%。

第二产业

工业

2021年,秦都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完成635.53亿元比上年增长18.7%,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4.1%;其中,能源产业完成总产值61.30亿元,比上年增长7.8%;非能源工业完成总产值574.23亿元,比上年增长13.2%,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销售产值实现605.48亿元,比上年增长16.3%,产销率为95.3%。五大支柱产业占规上工业的比重为91.4%,2021年合计实现产值580.72亿元,比上年增长23.6%,高于全区平均增速4.9个百分点。其中:电子设备制造业增长37.2%;能化工业增长8.5%;医药制造业增长6.8%;装备制造业增长22%;食品工业增长2.8%。

建筑业

2021年,秦都区资质以上建筑企业48家,完成建筑业总产值339.52亿,比上年增长21.5%。

第三产业

国内贸易

2021年,秦都区累计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78.04亿元,比上年增长20.8%。其中限额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73.56亿元,比上年增长24.0%。从经营地看,限上城镇消费品零售额173.36亿元,比上年增长24.6%;限上乡村消费品零售额0.20亿元,比上年增长53.9%。从消费形态看,限上餐饮收入增速快于商品零售。2021年,全区限上实现商品零售167.95亿元,比上年增长24.2%;餐饮收入5.61亿元,比上年增长36.9%。餐饮收入增速高于商品零售12.7个百分点,餐饮市场增长快速。全区涉及的25类商品销售中,有16类商品实现两位数增长。商品类别总量占比前5的商品金银珠宝类、五金电料类、化妆品类、家具类、酒类比上年增长分别为127.6%、102.6%、87.2%、61.8%、54.0%,比上年平均增长86.6%。

招商引资

2021年,秦都区新建、续建的工业及商贸类项目共计41个,累计完成投资80.35亿元。策划包装项目6个,实际利用外资完成1.86亿美元。围绕三大主导产业招引了储氢综合应用一体化项目、中国西电集团咸阳智慧产业园、省石油化工研究设计院环保装备等工业类项目18个,投资总额为123.3亿元;招引了盒马邻里、杭州宗盛智能零售终端等商贸类项目5个,投资总额为30.5亿元;引进了新结构大容量高压电容式互感器、直线导轨微量形等科技成果转化类项目12个,投资总额为8.68亿元;同时,与苏州枫桥光电研究所、陕西科技大学签定了战略合作协议;与陕西股权交易中心股份有限公司、蓝石资产管理有限公司签定了金融战略合作协议。

房地产业

2021年,秦都区实现商品房销售面积330.6万平方米,为去年同期的2.97倍;商品房销售额324.99亿元,为上年同期的3.24倍。

交通运输

编辑

陇海铁路、312国道、连霍高速、福银高速穿秦都区境而过,距西北最大的航空港――西安咸阳国际机场仅15千米,公路、铁路、航空立体交通网络纵横交错,是进出西北五省的交通要道。

公路

2014年末,区境公路总里程511.1千米,按行政等级分:国道1条(312线)26.4千米,省道2条(104线、208线及渭河渭城桥线连接)10.7千米,区道7条52.02千米,乡道22条84.44千米,村道301.54千米;按技术等级分:过境高速公路3条(连霍高速、福银高速公路、西安绕城高速公路)36千米;公路密度2.2千米/平方千米。

全区共有一级货运站1个,一级客运站1个(客运北站),二级客运站1个(客运南站),四级客运站4个。全区形成以高速公路为依托,国省公路为骨架,县乡道路为主干,纵横交叉的公路交通网路。

铁路

秦都区铁路网络发达,全境贯穿有陇海线、西安枢纽货运北环线、西平线、西兰高铁西宝客运专线、西成客运专线、郑西客运专线等5条营业线,全长约53千米。铁路专用线有5条,咸阳西站至彩厂线、茂陵站至西北橡胶厂线、茂陵站至茂陵油库线、陇海线至咸阳造纸厂线、黄家寨站至铁一局沙场线。营业线设立四等及以下车站4个(黄家寨站、咸阳西站、茂陵站、咸阳秦都站)。

社会事业

编辑

科技事业

2021年,秦都区共认定高新技术企业96家,认定科技型中小企业88家。全年规上企业全社会R&D经费投入3.50亿元,研发费用投入强度0.9%,技术合同总成交额7.98亿元,技术合同成交额占GDP的比重1.8%。联合区委科创办建立秦都区科技资源信库,登记140余家企业、院所科技资源信息,包含71个科研平台、45个创新团队或联盟、177位科技型研发人才、558项技术专利、207个科技项目。征集各类技术需求163项,联系高校、科研院所、金融单位对接需求120余项,培育国家级孵化器1个,市级孵化器1个,众创空间孵化基地3个,省级研发平台2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7个,科技中介服务机构9家。共申报引智项目3个,执行项目3个,其中国家级项目1个、省级引智项目3个。

教育事业

2021年,秦都区实施校建项目52个,完成年度投资7.835亿元,新增教育用地413.29亩、建筑面积29.6万平方米,改造提升面积13.6万平方米,新增学位4530个。建成投入使用公办园2所,接收企办园9所,治理完成小区配套幼儿园55所,学前教育毛入园率达到99.2%,普性幼儿园占比提高到91%。2021年共发放各类资助资金11645.12万元。其中减免学前教育保教费,免除务教育阶段杂费、书本费,免除高中阶段学费,补助公用经费共计9355.49万元;大力实施农村义务教育营养改善计划,拨付专项资金451.66万元,受益学生8669人;精准落实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积极开展“精准资助基层行”走访活动,累计发放各类资助资金1421.70万元,受益学生20381人次;落实大学生生源地信用贷款政策,发放助学贷款303.17万元,受益学生333名;多渠道筹资63.10万元,捐资助学贫困大学生192人。按照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新生每人一次性资助5000元,全日制普通专科(高职)院校每人一次性资助4000元的标准,在校往届城乡低保户、已脱贫户家庭大学生每人资助3000元的标准,为全区139名困难家庭大学生累计发放福彩救助金50.40万元。坚持与商南县开展结对帮扶活动,为100名贫困大学生捐赠50万元助学金,各结对学校积极开展走访贫困学生家庭、线上线下教育教学交流研讨等活动。

文化事业

沙河古桥风情园沙河古桥风情园

咸阳红色记忆博物馆

咸阳红色记忆博物馆位于双照街道肖何庙村,由魏德军个人投资兴办,是以收藏、展示、研究红色文物为主的专题博物馆,是汉明帝刘庄下诏书建“酇侯祠”纪念萧何丞相的村庄,故名“萧何庙村”。“南有蛟龙碑,北有金头,中有萧何庙”的地理格局,是具有非常深厚的汉文化底蕴的宝地,也是汉文化在五陵塬中的一颗明珠。总建筑面积800平方米,陈列面积600平方米,办公文物库房面积100平方米,馆藏文物1万余件。该馆以中国红色革命史为主线,以民族辱史为铺垫,收藏具有历史影记的文物,藏品来源以民间征集、个人捐献为主要征集形式,先后在陕北延安子长、志丹、米脂、佳县、神木等地征集红色文物。展览内容分为四个陈列室。第一陈列室:“民族的十大转折”。第二、三陈列室:分为长征时期和延安时期。第四陈列室: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主要展示1949年至改革开放之前的社会主义建设时期。

咸阳红色记忆博物馆

咸阳红色记忆博物馆

著名人物

编辑

壤驷赤

姓壤驷,名赤,字子徒,汉族,东周春秋秦国人,孔子弟子,门七十二之一。长于书。作品虽散佚,但受到人们尊崇。东汉安帝时配祠阙里,唐太宗追赠北征侯,宋真宗加封侯。

窦融(前16—62年)

东汉开国功臣。字周公,平陵人。王葬时任波水将,因镇压农民起义“有功”,受赐黄金千两,昆阳之战王莽失败后,他投归刘玄,先任钜鹿太守,后任张掖属国都尉。结交地方贤明,与羌族和好,得到河西各方拥戴。更始三年(25年),刘玄失败。他权衡形势,主河西各郡同心协力,求得自存,以观时变,被推举为张掖、武威、酒泉敦煌、金城(今兰州)五郡大将军。他先依附于天水隗嚣,后投靠洛阳称帝的刘秀,遂派使投书献马。双方达成联合协议,刘秀任命他为凉州牧,并在平陵重修窦氏祖坟,促其与隗嚣决裂。建武八年(32年),光武帝统军西讨隗嚣,他率五郡太守,联合羌人首领,组织数万军队参战,击败隗嚣。讨平陇蜀割据势力后,被任命为冀州牧,后升任大司空,封安丰侯,是云台画功臣32人之一。

窦固

东汉大臣。字孟孙,平陵人,窦融侄子。少时好览《书》《传》,喜兵法。同光武帝儿涅阳公主婚配,任黄门侍郎,明帝即位,任中郎将,监御林士(禁军)。因窦融子窦穆犯罪受株连,罢官居家10余年。永平十五年(72年),随窦融征战河西,任车都尉,率兵屯凉州。次年由酒泉出发,达天山东端,击败北匈奴呼衍王,直追至蒲类海(今新疆巴里坤),取伊吾庐(今哈密),置宜禾都尉。留部分官兵屯田守边,派假司马班超出使鄯善,开通西域,率部凯旋还朝。永平十七年,率兵1.4万骑,再次出玉门关,击败匈奴控制的车师,前后二王皆降(前王庭在今吐鲁番,后王庭在今吉木萨尔),重置西域都护及戊、巳校尉。他用武力威慑匈奴的同时,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羌人、胡人待客,肉还未熟,即劝进食,他毫不嫌忌,加之军纪严明,帮助恢复发展生产,受到少数民族的尊,西域局势迅速安定。回朝升任光禄大夫、卫尉,位在三公九卿之列。

刘光蕡(1843—1903年)

字焕唐,号古愚,陕西咸阳天阁村人。清末著名思想家教育家,陕西维新派领袖,与康有为并称“南康北刘”,是于右任、张季鸾、仪祉等人的老师

王嘉(?—前2年)

西汉平陵人,字公仲。以明经射策甲科为郎。建昭中,任光禄。建平中,迁御史大夫。汉哀帝时为丞相,封新甫侯。元寿元年,哀帝宠幸董贤,欲封董贤为侯,王嘉反对,称“往古以来,臣未尝有此,流闻四方,皆同怨之”,王嘉说“千人所指,无病而死”。哀帝怒将王嘉下狱。狱中绝食二十余日,呕血而死。诸葛亮评:“王嘉长于遇明君,不可以事暗主。”

荣誉称号

编辑

2017年12月,当选中国工业百强县区。

2018年11月,入选2018年工业百强区。

2020年12月,荣获陕西省双拥模范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