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卯季春谒厉杭二公祠 编辑

当代诗词大家厉声教所创作的经典诗作

《辛卯季厉杭二公祠》是著名外交家当代诗词大家厉声教赴西溪国家湿地公园拜谒厉杭二公祠,同时寻访其先祖厉鹗墓时所创作的一首五言现了作为诗人的厉声教将凭吊先人的思古幽情寄托于杭州山水之间的超逸情怀。

基本信息

编辑

作品名称:辛卯季春谒厉杭二公祠

创作代:当代

作品体裁:五言律诗

作者:厉声教

作品出处:《厉声教诗词选:江山代有弄潮人

作品题材:吊古咏怀诗

作品原文

编辑

厉杭二公祠厉杭二公祠

辛卯季春①谒厉杭二公祠

碧树掩幽径,故丘②何处寻。

祠畔西溪水,檐下北平人③。

好静修文胆④,安贫写诗魂。

清风吹绿蜡⑤,惊觉已昏。

原注:2011年初赴西溪湿地国家公园,谒厉杭二公祠。沿途寻访先祖厉公鹗之墓,未果。

注释译文

编辑

诗句注释

厉杭二公祠厉杭二公祠

①季春:即农历三份。

②故丘:指厉鹗墓。

③北平人:此处指作者本人。北平即北京,作者作为外交官工作生活在那里。

④文胆:本是对于专为阶的政治人物(通常是国家领导人)草拟撰写各种文告、演讲稿、新闻稿文书的幕僚人员的非正式称呼。此处指为人刚正,文采翩翩,文章立意深刻,造诣深远,内涵丰富,思想无止无尽的人。

⑤绿蜡:指未展芭蕉。唐代钱珝《未展芭蕉》诗:“冷烛无绿蜡干,心犹卷怯春寒

白话译文

通往厉杭二公祠的幽径通往厉杭二公祠的幽径

循着绿树掩映的幽深小径,不知何处寻找先人的丘。

二公祠畔环绕着西溪的碧水,廊檐下伫立着客居北京的我。

在二公祠凭吊徜徉,无限景仰厉公,他一生清正不阿,安贫好静,潜心修行著述,终成为造诣深远,辞采风流的一代文豪。

直到清风吹拂过翠绿的蜡烛般还没展开的芭蕉叶,才忽然发现,就这样不知不觉天已黄昏。

创作背景

编辑

《辛卯季春谒厉杭二公祠》是著名外交家、当代诗大家厉声教于2011年初赴西溪国家湿地公园拜谒厉杭二公祠,同时寻访其先祖厉鹗墓时所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

作品鉴赏

编辑

通往厉杭二公祠的幽径通往厉杭二公祠的幽径

《辛卯季春谒厉杭二公祠》体现了作为诗人的厉声教将凭吊先人的思古幽情寄托于杭州山水之间的超逸情怀。此诗看似信手拈来,流畅清新,不落窠臼,实则构思精妙,深沉蕴藉,意在言外,对仗工整而无雕琢之匠气,立意深远兼具天然之气韵,用典与写景浑然一体,古人与今人共此幽情,为不可多得之作。

首句以绿树掩映幽径的景色,寥寥几个字就将全诗的画面感、幽远的意境一下子展现出来。末尾一个“寻”字,突出“寻访”之本格,却又用“何处寻”问句结尾,带有悬念,暗示求之不得,又似有所期待,耐人寻味。可谓于平淡中见不凡。

颔联为罕见的妙对,对仗工整,意蕴丰富,人称奇。“祠畔”句,本来纯系眼前实景,然用“西溪水”三字,既给出地点,又引人入胜,西溪之美,人尽皆知,只闻“西溪”二字,便可联想到无数风,令人极易与作者共感,描绘的是一脉流淌不绝的碧水,引发的是无限追慕遥想,如此名胜之地,此情此景,曾与共?而“檐下”句,由古及今,现出前来凭吊的作者真身。该下联别出心裁,初读看似用“在人屋檐下,怎敢不低头”的常言为典,诉说作者这在北平多年游宦之人对自身境遇的感怀,再读悟出其一语双关,实际巧妙描摹了自北平归来西溪之人,在祠堂外屋檐之下默立之态:后世子孙来吊先人,仰慕先,实在不可不低头。表面的自伤之语,竟是抒发对先人的无限景仰崇的佳句。且“西溪”对“北平”,二者皆为地名,“西溪水”对“北平人”,二者皆为令人生出无限遐想的事物,大有趣味,读来不忍释卷。

厉杭二公祠厉杭二公祠

颈联两句工整之余,含义深刻。厉鹗一生贫寒不仕,命途多舛,无缘富,但在清代词坛独树一帜,才华卓绝,著作甚丰,后世名不朽。“好静”、“安贫”二句,看似怀念先人的清高博学、安贫乐、著述丰富,实则也是对作者自身继承发扬前人之风骨标格的理想追求的一种表达,今人古人,一心同理。

尾联又回到眼前景物,将读者从无限感怀之中带回现实,收束得当。“清风吹绿蜡”一句用了“冷烛无烟绿蜡干”的旧典,却显清新,盖因祠堂前常年种植芭蕉,新绿当春萌发,作者以眼前所见入诗,故不造作。且有“惊觉已黄昏”之句在后,点出天色将晚。既已傍晚,想到点蜡烛也是自然而然,而新长出的芭蕉嫩叶,正如绿蜡,如此而已。此外“清风”句,静的是芭蕉,动的是风,静中有动,颇有禅意,与“惊觉”句相得益彰。“惊觉”句又是双关,既写出作者耽于凭吊,思绪万千而忘记了时间流逝的情景,又仿佛是身已暮年的作者惊叹年华易逝的感慨,尘中人,莫不如此,这静谧之中的“惊”字,与杜甫感时花溅泪,恨别惊心”之“惊”字,各臻其妙,大有警世人之意。

自来吊古咏怀之作,多有作者自伤身世,怀才不遇之慨叹,如杜工部吊蜀相祠之“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句等,但作者此诗,匠心独运,虽有淡淡伤感却无悲戚酸苦之局促。不事雕琢而意境高远,正大端方却妙趣横生,值得反复吟咏,堪称当代吊古咏怀诗之杰作。

作者简介

编辑

厉声教厉声教

厉声教(1935年1月7日-2017年8月6日),籍贯浙江杭州,生于南京,长于上海。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杰出外交家、国际法学家、教育家、诗词家。

有“诗人外交家”之称的厉声教被誉为“学贯中西的一代大师”。他的作品影响深远,其中《望海潮·悼周恩来总理》、《癸丑年九月怀周总理》、《浣溪沙·甲戌年夏梦曲院荷花》、《辛卯季春谒厉杭二公祠》、《访二公祠寻厉公墓不获》、《观潮有感》、《采桑子·西湖四咏》等被公认为当代诗词中的经典之作。

作为当代国学代表人物,其作品和事迹被编入《中国当代诗坛选藏》、《静安文史》、《杭州党史》等典藏文献及大、中、小学教材中,并被翻译成英文、法文、西班牙文、德文俄文、日文等多种语言文字凤凰网评价其为“当代罕有的具有世界影响力的,融中西文化精髓于一身的,中华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

厉声教是中国近现代著名教育厉麟似的长子,清代诗坛泰斗厉鹗的七世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