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苗子 编辑

当代知名漫画家

苗子(1913~2012.01),广东中山人。当代知名漫画家美术史家、美术评论家、书法家作家。早就读于香港中华中学,8岁师从邓尔先生学书法。先后任《新民报》副总经理、贸促会展览部副主任、人民美术出版编辑。曾担任过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书法家协会常务理事、全国文联委员,第五六七届政协全国委员会委员。据黄苗子个人官网授权方百雅轩消息,文化人黄苗子于2012年18日11点27分在北京朝阳医院辞世。

基本信息

编辑

中文名:黄苗子

别名:黄祖耀

国籍:中国

出生地:广东中山

生日期:1913年

逝世日期:2012年1月8日

职业:漫画家

妻子:郁风

个人履历

编辑

黄苗子黄苗子

黄苗子(1913年~2012年1月8日),本名黄祖耀,黄苗子少时就读于香港中华中学。在香港时就向报刊投稿创作漫画作品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初到上海,继续从事美术漫画活动,1932年至1938年任上海市政府租界办事处办事员,卫戍司中尉书记,上海市公安局科员兼大众出版社《大众画报》《小说半月刊》编辑,文艺活动,1939年至1949年任香港《国民日报》经理,国民党中央海外部部长室总干事、中央秘书秘书长公室总干事,书兼广东省银行监察人、中国实业银行董事,中央银行秘书处副处长兼行政院美援运用委员会秘书处处长、中央信托局秘书处处长。1950年后,定居北京。1949年后先在华北革命大学政治研究院学习,后任政务院秘书厅秘书,《新民报》总管理处副总经理,人民美术出版社编辑,中国书协常务理事,中国美协理事,民革中央监察委会常委。20世纪80年代后,黄苗子曾任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书法家协会常务理事。1992年以后,曾任澳大利亚昆士兰洲的格里菲斯(Griffith s Univ.)大学客座教授名誉教授等职。是第五、六、七届全国政协委员

成长经历

编辑

少时就读于香港中华中学。在香港时就向报刊投稿所创作的漫画作品。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初到上海,继续从事美术漫画活动。1932年至1938年任上海市政府租界办事处办事员,卫戍司令部中尉书记,上海市公安局科员兼大众出版社《大众画报》、《小说半月刊》编辑,任上海市政府租界办事处办事员,卫戍司令部中尉书记,

1950年后,定居北京。

黄苗子作品黄苗子作品

财政部荐任秘书、简任秘书兼广东银行监察人、中国实业银行董事, 《新民报》副总经理,黄苗子曾任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委员、全国书法家协会常务委员、全国美术家协会委员等。是第七届全国政协委员。1992年以后,曾任澳大利亚昆士兰州的格里非斯大学客座教授、名誉教授。

20世纪80年代后,曾任澳大利亚昆士兰洲的格里菲斯

1936年前后,夏衍的话剧《赛金花》上演,黄苗子跟随叶浅予、丁聪等一起到演出后台画速写,从而结识了身为共产党员的夏衍,后来更是成为知己。说起来,夏衍不但影响了黄苗子的人生走向,还是促成黄苗子与夫人郁风美满婚姻的“月下老

上个纪30年代,上海的霞飞路上有个“漫画俱乐部”,是上海的漫画家组办的,漫画家经常在那里聚会。黄苗子就是在俱乐部看到了文学家郁达夫和他的侄郁风。郁风原籍浙江富阳,1916年生于北京。初识黄苗子时,郁风已从北平艺术专科学校油画专业毕业,刚随家人从北平迁来上海。

每次郁达夫从杭州到上海,邵洵美都会打话把黄苗子约出来,一起吃饭聊天。邵洵美是上海“文坛孟尝君”,他创办的时代图书公司把当时有名的漫画家宇、张正宇、叶浅予、鲁少飞全都收罗进去。黄苗子有空就到时代图书公司,和这些年轻艺术家们玩在一起。在这种艺术氛围中,黄苗子和郁风逐渐熟悉起来。

好景不长,抗战爆发。1937年4月,黄苗子来到广州。郁风此时是上海《救亡日报》的漫画插图记者郭沫若是《救亡日报》的挂名社长,夏衍是实际主办。上海在1937年11月21日沦陷,郁风先去香港,后到广州,参与恢复出版《救亡日报》。在广州,她与黄苗子之间的距离再度拉近。他们经常在一起谈论文艺、国事,感觉意趣相投。

次年10月21日,广州沦陷。黄苗子工作关系去了重庆,而郁风随后赴香港,两人不得不又分手。不久后,黄苗子被调回重庆。他心中惦念着郁风,给她写了一首:乳香百合荐华缦,慈净温庄女颜,遣梦中犹见汝,不堪重忆相聚时。诗中透露出思念、爱恋之情。

香港失陷后,郁风辗转来到重庆,不久后随徐悲鸿成都青城山写生。在此次青城山之行期间,黄苗子与郁风的关系开始热烈起来。

当黄苗子向郁风求婚时,以革命者自居的郁风却觉得难以抉择,因为黄苗子这时依然在国民党政府任职。为此黄苗子夏衍帮忙。夏衍专程到盘溪徐悲鸿的美术学院找到了郁风,并说服了她,从而成了黄苗子、郁风的“国共合作”。1944年5月,他们在重庆天官府的郭沫若的家里举行订婚仪式

当年11月,婚礼在嘉陵宾馆举办。书法家沈尹默做证婚人,赠诗:无双妙颖写佳期,难得人间绝好辞。取譬渊明远风日,良苗新意有人知。柳亚子和郭沫若合诗:跃冶祥金飞郁凤,舞阶干羽格黄苗。芦笙今日调新调,连理枝头瓜瓞标。

双子星座

一本精美别致的书画集,书分两面,从前往后翻是郁风的画,名曰《小小画集》,从后往前翻是黄苗子的书画,名曰《我这本画册》。郁风优美柔和的画面,配上黄苗子粗砺刚猛的书法,刚柔相济。黄苗子和郁风夫妇书画合璧,被誉为中国艺术界的“双子星座”。在艺术创作路上,他们彼此互为师友。黄苗子曾说,“我和郁风走到一起,可以说是艺术做的媒,我们的结合完全是志同道合,然后互相影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融为一体。兴趣一致,心灵相通,互相理解、互相支持,这是爱情、婚姻牢固的基础”。(03

家庭后裔

妹妹黄宝群的女儿梁爱诗,曾被香港特区首任行政长官董建华委任为律政司司长,成为香港历史上第一位出掌律政司的华人,也成为当时轰动一时的新闻人物。黄苗子与郁风有3个孩子,从自己的经历考虑,黄苗子与郁风不愿意让孩子吃艺术这口饭。老大老二都是理工科出身,老三成长时,社会环境好多了,黄苗子与郁风也不管他了。老三考了北师大,后来在三联书店工作,算是在文艺领域内。

成就

编辑

加按语

在重庆,黄苗子最终作出了他一生中的重要历史选择。和当时许许多多的知识分子一样,他将共产党视为民主自由象征。在上海时,黄苗子就开始接触夏衍、潘年等共产党员,与郁风结婚,更可以看作是对政治选择的一种确定。皖南事变后,国民党准备封闭八路军办事处和《新华日报》,黄苗子看到文件后即通知周恩来毛泽东延安谈话公开予以揭露,国民党只好中止这项阴谋的实施。

1945年9月下旬,黄苗子被安排接受了来重庆与蒋介石谈判的毛泽东的接见。在这次会晤之后,黄苗子将毛泽东的《沁园?雪》交给重庆《新民报》副刊发表,还加上了编者按语,称赞这首“气魄之大,乃不可及”。

1949年9月,对新中国满怀欣喜的黄苗子与郁风来到北京,应邀参加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此后,他们先在华北革命大学政治研究院学习。次年毕业后,黄苗子被分配至政务院担任秘书厅秘书,翌年调任公私合营后的《新民报》总管理处副总经理,以后又调任人民美术出版社编辑。郁风毕业后被分配至中国美术家协会办公室担任主任,后来兼任《新观察杂志主编,后来曾任中国美协书记处书记、美术馆展览部主任、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

黄苗子谈教育

黄苗子黄苗子

我不是教育家,没格谈这个问题。但教育能够反映国民素质,举两个例子,在澳洲,一个按铃送邮件的普通邮差,看到我在作画,很礼貌地问我是否可以进来看看,得到准许之后,他边看边和我交谈对中国绘画欧洲绘画的看法,头头是道。另外在国外,尊重隐私权的意识非常深入,家庭内部也不会有私自拆阅别人信件的事情。相比之下,尤其是我们的基础教育不够普及,特别是农村教育。这是在蔡元培时代就有许多知识分子特别着急的事,那时国家没有那个力量。辛亥革命近百年来,我们主要在解决两件事,就是吃饭问题和教育问题。在教育经费、提师资方面,有关当局要担起责任,拿出办法。

除了国民素质我总感觉城市教育是较为普及了,对饱经忧患的祖国十分关切和热爱,我中学毕业后赶上淞沪抗日战争,就偷偷离家去上海打算参军,我哥哥是1938年抗战爆发之后跑到延安去的,其后在陕西参加左权部队牺牲了。那时青年精神颓废的极少,在国家艰危的时候都奋发向上,把自己的前途与国家前途连在一起。是为将来个人前途做准备,好像与社会的事情、国家的事情关系不大,家长培养孩子进大学也是这样考虑多。这些年生活安定了,但不能不讲奋斗精神,不讲爱国主义———爱国主当然不是空洞的说教,它应该是一种融进血液中的精神动力。我们的民族精神也要通过教育来培养和体现。教育是立国的根基。

黄苗子与张大千、郁风、吕恩黄苗子与张大千、郁风、吕恩

教育更应该不断吸收东西方优秀的文化遗产,并列入课程。改革开放后,什么文化思潮都来了,需要对我们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都进行系统研究,在此基础上去粗存精,真正让学生接受、吸收先进的文化,融入飞速发展的世界,这种融合应该有利于培养国际人才。我的孙女9岁随父母到澳大利亚,她在接受国外教育的同时,家庭的中国文化影响使她感到浓厚兴趣。她读了法国罗曼罗兰的《开朗其罗传》,就用中文写文、评论,深入阐述自己的见解;同时鲁迅、郁达夫、沈从文的著作也看了许多。她在这种中西文化环境中成长得比较健康,眼界开阔。总之,国际化的人才应该是在开放的教育环境中培养出来的,我们闭关锁国那么久,要赶上去不开放不行,中国要长成强大的民族,必须面向世界,把世界文明的精华灌输给我们的下一代。当然民族的子孙应当立根于中国,并不是我们把孩子早早送到国外就好,留学最好还是在积累了一定的本土文化和树立一定的民族意识之后。

个人作品

编辑

美术论著

画坛师友录

画坛师友录

《美术欣赏》《吴道子事辑》《古美术杂记》《画家徐悲鸿》《八大山人传》《画坛师友录》《艺林一枝》等

画册

《黄苗子与郁风》夫妇画集等

书法

《黄苗子书法选》《中国书法精品选——黄苗子》《草书木兰词》《苗子杂书》等

其书画作品曾在日本英国德国韩国、澳大利亚以及我国台湾、香港和内地展出,并为大英博物馆收藏。

散文

《货郎集》《无梦庵流水账》《青灯琐记》《风落花》等

诗集

《牛油集》《三家诗》等

杂文

惜字纸》

系列著作

《苗老汉聊天》6本:《雪泥爪印》《世说新篇》《酒闲聊》《人文琐屑》《书虫小札》《野史杂文》

逝世

编辑

据黄苗子个人官网授权方百雅轩消息,文化老人黄苗子于2012年1月8日11点27分在北京朝阳医院辞世。在黄苗子个人官网授权方百雅轩网站上,黄苗子先生的三个儿子黄大雷、黄大威、黄大刚发布致各界朋友的公开信,表示谨遵父亲公开发表的《遗嘱》,不举办任何追悼活动,不留骨灰,也不设灵堂。

公开信中谈到,他100岁了!在他走完人生最后之路的时候,他说:“我该做的事都做完了!”

黄苗子的三个儿子在公开信中对各界朋友说,只要记住父亲的幽默、达观、谦和就够了。 年近百岁的黄苗子,

为了追思悼念黄苗子,特此建立网上纪念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