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大会堂 编辑
香港大会堂(Hong Kong City Hall)坐落于香港中环爱丁堡广场的临海填海区,于1962年落成启用,是香港首个为市民而建的多用途文娱中心,专门举行官方活动和仪式,占地面积11000平方米。
香港大会堂建筑群由两幢建筑物(高座和低座)和一个纪念花园组成,其设计采用包浩斯风格,讲求实用性和简洁线条,两座方盒子一高一低与方形的公园,成为香港的现代主义典范。
主要设施
纪念花园
香港大会堂纪念花园位于高座与低座之间,是为了纪念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为保卫香港而捐躯的军民而建。花园中央建有12边形纪念龛,内存阵亡者名册和铸刻阵亡队伍名字的木匾,墙上并镶有“英灵不灭、浩气长存”八个字。花园入口的两扇铜门上镶有军队的军徽。
大会堂纪念花园
香港大会堂公共图书馆设于香港大会堂高座,为公众提供借阅及参考图书馆服务。除成人图书馆、儿童图书馆、参考图书馆、报刊阅览室、多媒体资料中心及电脑资讯中心外,大会堂公共图书馆内亦设有工商业图书馆、创造力及创新资源中心和基本法图书馆等专门参考图书馆及专题馆藏。图书馆亦于2014年年中设立中西区文化及历史资源角,提供有关中西区文化、历史及社区发展等方面的资料。
婚姻登记处
香港大会堂婚姻登记处位于大会堂高座一楼,只办理婚礼仪式。
综述
香港大会堂采用现代建筑风格设计,突破了传统的维多利亚式建筑概念,是典型的包浩斯式建筑物,表现简洁及实用主义的设计意念。
细节特色
大小均一的组合式窗台
现代建筑设计的一大特色,是重复利用款式简约的组合式设计。由于大会堂外墙的墙身较薄,故此正门外部用上混凝土格网设计作配合。而所有窗框位置凹陷,可以挡阳兼防雨。这也是格网设计的另一大功能。
长方格形外观
香港大会堂高座采用了简约的长方格形的规划,两旁设置楼梯,使到大楼外形如一个简单盒子。这个设计明显地反映二十世纪现代建筑及工业设计的一个重要原则--“外形设计以功能为先”。
不对称的高低座建筑设计
香港大会堂是一座具现代风格的建筑物,亦是呈现“外形设计以功能为先”的思想的典型例子。因此可见的是,大会堂内部的功能奠定了大楼外观。依据这样的原则,大楼的外形便不必一定采用对称或规则的设计。
正门入口旁的装饰物料
香港大会堂正门入口旁的仿云石装饰物料,与大楼内外的纯色调构成强烈对比。该物料重而坚实的质感也与毗邻的玻璃门带来视觉上的对比。这种设计类似著名的西班牙巴塞隆拿博览会馆。
香港大会堂
香港第24至第28任港督都是在香港大会堂宣誓就职。每逢皇室人员和新任港督到港,香港大会堂门前也会有仪仗队列队欢迎。
1964年,首位华人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杨振宁教授应香港中文大学的邀请在新建成的香港大会堂演讲。
早期的香港节、第一届香港艺术节(1973年)、第一届亚洲艺术节(1976年)、第一届香港国际电影节(1977年),以及第一届国际综艺合家欢(1982年),均在香港大会堂揭幕。
曾在香港大会堂献艺的香港和海外优秀艺术家和艺团包括大提琴家马友友、已故小提琴家艾锡·史顿、纽约交响乐团、维也纳儿童合唱团、德国史图加芭蕾舞团、中国国家话剧院、湖南省湘剧团、钢琴家傅聪、歌唱家滴卡娜娃、费明仪,雏凤鸣粤剧团和香港不少职业艺团等。
香港大会堂夜景
2009年12月18日,香港大会堂被古物咨询委员会确定为一级历史建筑。
香港大会堂以简约的现代主义建筑风格设计,如今看起来可能不甚稀奇,但在维多利亚式建筑流行的20世纪60年代,这是大胆创新之作,对香港的建筑艺术风格发展有着深远影响。 (香港旅游发展局评)
香港大会堂自1962年开幕以来,在各方面都完成了当初兴建的使命,不但已证明香港不再是文化沙漠,更培育了一代又一代热爱音乐、舞蹈、戏剧、电影、文学及书画的群众,在邀请海外大师献艺的同时,亦为香港艺术家提供显露才华的平台,并把香港市民紧密地联系起来。大会堂伴随港人见证各种风浪、起跌,它不单是艺术家眼中的圣地,亦是香港本土集体回忆的重要组成部份。 (康乐及文化事务署评)
一直以来,香港大会堂致力推广艺术活动,弘扬中西文化。对香港市民而言,大会堂的重要性,又超乎艺术文化之上。这座具现代风格的包浩斯式建筑物,已成为中环沿岸的地标。 (香港特区政府评)
纪念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