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三百首 编辑

清代蘅塘退士编选的唐诗选集

《唐三百首》是清代蘅塘退士孙洙编选的唐诗选集,成书于乾隆二十九(1764)。此书共八卷(或作六卷),选诗三百一十首,后四藤吟本又增补杜甫《咏怀古迹》三首。全书收录了七十七家诗,基本上按五言古诗七言古诗五言律诗七言律诗、五言绝句七言绝句乐府诗体编排,所选多为描写生活琐事、个人情怀之作,反映了唐代社会生活风貌,其中有不少是唐诗中的名篇。原书有注释,专注典故;还有评点,指点作法,说明作意,品评工拙。

唐诗三百首》原本是为童蒙学习诗歌而编的家塾课本,但因编汲取了《千家诗》易于成诵的优点,此书问世不久就“风行海内,几至家置一编,被视为唐诗入读物的首选,一直影响至今。

基本信息

编辑

作品名称:唐诗三百首

作者:蘅塘退士

创作年代:清代

文学体裁:集

字数:250000

内容简介

编辑

《唐诗三百首》共八卷(或作六卷),选诗三百一十首,不同刻本有三百二十一首、三百一十七首、三百零二首等多种,常用底本绪年间的四藤吟社本为三百一十三首。称“三百首”可能是沿袭“诗三百”的说法,只是取其整数而已。此书分体编排,有五言古诗七言古诗、五言律诗、七言律诗、五言绝句、七言绝句及乐府诸体,其中古体诗占三分之一,近体诗占三分之二。虽然全部作品只占全唐诗的一百六十分之一,但不少是唐诗传世佳作。此书收录作者七十七人,包括帝王、士大夫、僧人、歌无名氏等,大多数为唐诗代作家。其中杜甫三十九首,王维二十九首,李白二十九首,李商隐二十四首,孟浩然韦应物杜牧各有十多首。从体裁来看,白多收五、七言古诗和乐府,韦应物多收五言古诗,王昌龄多收七言绝句,李颀多收七言歌行;而且古体诗以盛唐为主,近体诗则多选中、晚唐。入选诗作有不少是唐诗中的名篇,大都通俗易解,艺术性较,便于吟诵;其中不乏描写生活琐事、抒发个人情怀的诗作,间有内容空洞、形式呆板的应制、酬答之作。编者对入选的诗作还有选择地加以批语,简明扼要,对读者多有启发。有的批语虽只点一下,但颇耐回味。

作品目录

编辑

原序

凡例

唐诗三百首补注卷一

五言古诗

张九龄

感遇

李白

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

下独酌

杜甫

望岳

赠卫八处士

佳人

梦李白二首

王维

送綦毋潜落第还乡

送别

青溪

渭川田家

西施咏

孟浩然

秋登兰山寄

夏日南亭怀辛大

宿业师山房待丁大不至

王昌龄

同从弟南斋玩月忆山阴崔少府

丘为

寻西山隐者不遇

綦毋潜

春泛若耶溪

常建

宿王昌龄隐居

岑参

高适薛据登慈恩寺浮图

元结

贼退示官吏

韦应物

郡斋中与诸文士燕集

初发扬子寄元大校书

寄全椒山中道士

长安遇冯著

夕次盱眙县

东郊

送杨氏女

柳宗元

晨诣超师院读禅经

溪居

乐府

王昌龄

塞上曲

塞下曲

李白

关山月

子夜吴歌

长干行

孟郊

列女操

游子吟

唐诗三百首补注卷二

七言古诗

陈子昂

登幽州台歌

李颀

古意

送陈章甫

琴歌

听董大弹胡笳兼寄语弄房给事

听安万善吹觱篥歌

孟浩然

夜归鹿门歌

李白

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

梦游天姥吟留别

金陵酒肆留别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岑参

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轮台歌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

杜甫

韦讽录事宅观曹将军画马图

丹青引赠曹将军霸

寄韩谏议

古柏行

唐诗三百首补注卷三

七言古诗

杜甫

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

元结

上醉歌并序

韩愈

山石

八月十五夜赠张功曹

谒衡岳庙遂宿岳寺题门楼

石鼓歌

柳宗元

渔翁

白居易

长恨歌

琵琶行并序

李商隐

韩碑

唐诗三百首补注卷四

七言乐府

高适

燕歌行并序

李颀

从军行

王维

洛阳女儿行

将行

桃源行

李白

相思二首

行路难

将进酒

杜甫

兵车行

丽人行

哀江头

哀王孙

唐诗三百首补注卷五

五言律诗

唐玄宗

经鲁祭孔子而叹之

张九龄

望月怀远

王勃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骆宾王

在狱咏蝉

杜审言

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

沈佺期

杂诗

宋之问

大庾岭北驿

王湾

北固山

常建

题破山寺后禅院

岑参

寄左杜拾遗

李白

赠孟浩然

渡荆门送别

送友人

听蜀僧濬弹琴

夜泊牛渚怀古

杜甫

春望

月夜

春宿左省

至德二载,甫自京金光门出,间道归凤翔乾元初,从左拾遗移华州,与亲故别,因出此门有悲往事

月夜忆舍弟

天末怀李白

奉济驿重送严公四韵

别房太尉阆州

旅夜书怀

岳阳楼

王维

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山居秋暝

归嵩山作

终南山

酬张少府

过香积寺

送梓州李使君

江临眺

终南别业

孟浩然

临洞庭上张丞相

与诸子登岘山

宴梅道士山房

岁暮归南山

过故人庄

秦中寄远上人

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

留别王维

早寒有怀

刘长卿

秋日登吴公台上寺远眺寺即陈将吴明彻战场

送李中丞归汉阳别业

饯别王十一南游

寻南溪常山道士

新年作

钱起

送僧归日本

谷口书斋寄杨补阙

韦应物

淮上喜会梁州故人

得暮雨送李胄

韩翃

酬程延秋夜即事见赠

刘眘虚

阙题

戴叔伦

江乡故人偶集客舍

卢纶

送李端

李益

喜见外弟又言别

司空

云阳馆与韩绅宿别

喜外弟卢纶见宿

贼平后送人北归

刘禹锡

蜀先主庙

张籍

没蕃故人

白居易

杜牧

旅宿

许浑

秋日赴阙题潼关驿楼

早秋

李商隐

风雨

落花

凉思

北青萝

温庭筠

送人东游

马戴

灞上秋居

楚江怀古

张乔

书边事

崔涂

除夜有怀

孤雁

杜荀鹤

春宫怨

韦庄

章台夜思

皎然

寻陆鸿渐不遇

唐诗三百首补注卷六

七言律诗

崔颢

鹤楼

行经华阴

祖咏

望蓟门

崔曙

九日登望仙台呈刘明府

李颀

送魏万之京

李白

登金陵凤凰

高适

送李少府贬峡中王少府贬长沙

岑参

奉和中书舍人贾至早朝大明宫

王维

和贾至舍人早朝大明宫之作

奉和制从蓬莱向兴庆阁道中留春雨中春望之作应制

积雨辋川庄作

赠郭给事

杜甫

蜀相

客至喜崔明府见过

野望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登高

登楼

宿府

阁夜

咏怀古迹五首

刘长卿

江州重别薛六柳八二员外

长沙过贾谊

自夏口至鹦鹉洲夕望岳阳寄元中丞

钱起

赠阙下裴舍人

韦应物

寄李儋元

韩翃

同题仙游观

皇甫冉

春思

卢纶

晚次鄂州

柳宗元

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

刘禹锡

西塞山怀古

元稹

遣悲怀三首

白居易

自河南经乱,关内阻饥,兄弟离散,各在一处,因望月有感,聊书所怀,寄上浮梁大兄、於潜七兄、乌江十五兄兼示符离及下邽弟妹

李商隐

锦瑟

无题

隋宫

无题二首

筹笔驿

无题

春雨

无题二首

温庭筠

利州南渡

苏武

薛逢

秦韬

贫女

乐府

沈佺期

独不见

唐诗三百首补注卷七

五言绝句

王维

鹿柴

竹里馆

送别

相思

杂诗

裴迪

送崔九

祖咏

终南望馀雪

孟浩然

宿建德

春晓

李白

夜思

怨情

杜甫

八阵图

王之涣

登鹳雀楼

刘长卿

送灵澈

弹琴

送上人

韦应物

秋夜寄丘员外

李端

听筝

王建

新嫁娘

权德舆

玉台体

柳宗元

江雪

元稹

行宫

白居易

问刘十九

张祜

何满子

李商隐

登乐游原

贾岛

寻隐者不遇

李频

渡汉江

金昌绪

春怨

西鄙人

哥舒歌

乐府

崔颢

长干行二首

李白

玉阶怨

卢纶

塞下曲四首

李益

江南

唐诗三百首补注卷八

七言绝句

贺知章

回乡偶书

张旭

花溪

王维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昌龄

芙蓉楼送辛渐

闺怨

春宫怨

王翰

凉州曲

李白

送孟浩然之广陵

下江陵

岑参

逢入京使

杜甫

江南逢李龟年

韦应物

滁州西涧

张继

枫桥夜泊

韩翃

寒食

刘方平

月夜

春怨

中庸

征人怨

顾况

宫词

李益

夜上受降城闻笛

刘禹锡

乌衣巷

春词

白居易

宫词

张祜

赠内人

集灵台二首

题金陵渡

朱庆馀

宫中词

近试上张水部

杜牧

将赴吴兴登乐游原

赤壁

泊秦淮

扬州韩绰判官

遣怀

秋夕

赠别二首

金谷园

李商隐

夜雨寄北

郎中

为有

隋宫

瑶池

嫦娥

贾生

温庭筠

瑶瑟怨

郑畋

马嵬坡

韩偓

已凉

韦庄

金陵图

陈陶

陇西行

张泌

寄人

无名氏

杂诗

乐府

王维

渭城曲

秋夜曲

王昌龄

长信怨

出塞

李白

清平调三首

王之涣

出塞

杜秋娘

金缕衣

创作背景

编辑

唐诗以其独特的艺术成就,不仅被历代诗评家不断研究,而且为广大人民所喜爱。为了满足普通人欣赏的需要,从宋明时就有人编辑通俗唐诗选本,现存最早的是成于宋谢枋得、明王相之手的《千家诗》。此书虽是唐宋诗合集,但以唐为主,依体编排,收一百二十三家诗二百二十六首,全是五七言律绝。入选之作,大多通俗易懂,诗味浓郁,情趣盎然,对初学者有益,因此出版后风行全国。但由于选择不精,体例不当,诗体不全,此书也有明显不足。

康熙年间,曹寅主持编订的《全唐诗》共收录二千二百余人,诗作四万八千余首,“唐三百年诗人之菁华,咸采荟萃于一编之内,亦可云大备矣”。但是常人难以遍读。其后又有沈德潜以《全唐诗》为基础选编的《唐诗别裁》,共收录诗作一千九百余首,也是鸿篇巨著,并不适宜作为普及读本以供赏读。直至乾隆年间,蘅塘退士孙洙以《唐诗别裁》为蓝本,进一步精选诗作三百一十首编订成书,成就了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唐诗普及读物。

孙洙从小性敏好学,有感于用作家塾课本的《千家诗》选诗标准不严格,体裁不完备,全书体例也不统一,希望以新的选本取而代之,成为合适的、流传不废的诗歌普及读本。乾隆二十八年(1763)春,他与夫人徐兰英开始编选唐诗,鉴于编书的初衷,他们二人拟定了选诗的标准:“因专就唐诗中脍炙人口之作,择其尤要者。”也就是说,所选的诗歌必须兼顾内容和形式——既是精品中的精品,同时还要朗朗上口,易于诵读。在编订体例上他们确立了以体裁为经,以时间为纬的纲领。最终《唐诗三百首》于清乾隆二十九年(1764)完成。关于此选本的题目“唐诗三百首”,据说是脱胎于民谚“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作品鉴赏

编辑

主题思想

《唐诗三百首》选篇的内容题材颇为广泛,其中最多的是写诗人自身的生活感受和情趣,包括仕宦出处、忧国忧民、迁谪退隐、感伤身世、羁旅游览、登临怀古、亲朋聚散、欢会相思,以至酬赠应答、听音乐、题画图等,无所不有。在表现社会现实方面,则涉及国家丧乱、人民苦难、边塞从军、闺中忆念、男女爱情、烈女游子,以至宫廷朝会、帝王生活、宫女怨情等,方面也多种多样。

《唐诗三百首》中的作品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唐代的社会风貌,表现出新的艺术和思想特色。唐代诗歌,尤其是盛唐诗歌的一个重要主题,是强烈地追求“济苍生”“安社稷”的理想,无比向往建功立业的不凡生活。《唐诗三百首》中的大量诗作就是表达作者的政治理想的,充满积极乐观的精神

边塞诗在《唐诗三百首》中占很大比重,岑参、高适等边塞诗人歌颂了将士们抵御外族侵扰的英雄气概,谴责了统治者的穷兵黥武,揭露了军中苦乐不均的尖锐对立,同情人民的苦难。山水田园诗在《唐诗三百首》中也占有一定地位。唐代诗人以王维、孟浩然为首,形成了田园诗派。因为这些诗人的隐居田园,有的是政治失意后的归宿,有的是仕途告退优游养性,有的是当作仕进的捷径,所以书中的写景诗有两类,一类是描写祖国山河的壮丽,如李白、杜甫等人的名作,给人以雄浑的艺术感受。另一类则幽然寂寥,如王维、孟浩然、刘长卿、韦应物等人的一些作品,给人幽邃闲寂的感觉。

《唐诗三百首》中也有一些揭露社会矛盾、同情人民疾苦的诗篇。这些作品对于统治阶层的黑暗,大胆地给以揭露和谴责,或委婉讥讽,或尖锐揭发。有些作品还提出了妇女问题、商人问题以及其他社会问题,如描写宫女生活的诗篇,一方面写出了这些失去青春自由的女子的哀怨,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宫廷中争宠夺爱、勾心斗角的现象。

《唐诗三百首》中还有一批歌颂愚、粉饰太平的作品。总之,唐代初、盛、中、晚的时代风貌、社会风情,唐代人的人生意识、生命追求,生活与审美的体验等,无不真实而生动地熔铸进《唐诗三百首》的高唱之中。这里有爱祖国、爱山河、爱乡土的眷眷热忱,有关注百姓疾苦的人道主义慷慨之音,有寒士的不平之气,有美好的爱情和纯真的友谊

艺术特点

浅易通俗,便于吟诵,是《唐诗三百首》的重要特点。编者的初衷是为世俗童稚就学家塾编选一本学诗读本,故所选大都是语言流畅、字句浅显,又便于记诵的佳作。一方面是诘难解的少选或不选,如韩愈的诗多“横空排硬语”,只选了四首;李贺卢仝的诗风格奇险,干脆不选。另一方面是篇幅简短、容易上口的尽量多选,尤其体现在所选的五、七言绝句中。五言绝句如孟浩然的《春晓》、王建的《新嫁娘》、张祜的《何满子》、贾的《寻隐者不遇》、金昌绪的《春怨》、李白的《夜思》(即《静夜思》)等,七言绝句如贺知章的《回乡偶书》、王翰的《凉州曲》(即《凉州词》)、岑参的《逢入京使》、刘禹锡的《乌衣巷》等,都明白如话,人人能解。律诗、绝句多为名家所作,音韵铿锵,节奏和谐,意境深远,词语浅易。乐府和古诗,也多为清新自然,流丽上口之作。和谐的音韵和精炼的语言、深远的意趣互相结合,更增加了艺术美,使人反复吟诵,回味无穷。

其次,取材广泛,体例分明。《唐诗三百首》的选诗标准其实很简单,即序中所说“专就唐诗中脍炙人口之作,择其尤要者”,所以既选了不少名家的名作,也选了一些非名家的名作。后者如王湾的《次北固山下》,崔颢的《黄鹤楼》,陈陶的《陇西行》等。编者选诗不受什么神韵、格调、性灵之类门户之见的束缚,他只是选那些内容上能打动人心、艺术上又细腻入微地写出了“人人心中所有,笔下所无”的心灵实感的名篇佳作。特别是对于爱情诗,沈德潜就囿于“和性情,厚人伦”的传统诗教,他编的《唐诗别裁》对李商隐那些脍炙人口的爱情诗一首不选;而《唐诗三百首》就能打破这种偏见,不仅选了李商隐的《无题》《锦瑟》诗共七首,而且还选了杜牧的《赠别二首》和《遣怀》,这是他比沈德潜高明的地方。所以书中所选少见宗派意识和个人偏好,而能兼顾各种流派和风格。全书虽只选三百余首,但包括了乐府、古诗和律诗、绝句各种体制。入选作品上自初唐,下迄唐末。各体、各家作品分门别类,井然有序,相映成章,诸体并陈,众家争艳,唐诗概貌尽收眼底。

再次,中心突出,主旨明确。先是它的选诗篇目适度。以前的选本,选诗篇目不是太少(如《箧中集》选诗仅二十四首),不能反映唐诗的全貌,就是选诗篇目太多(如《唐诗品汇》选诗达六千七百余首、《唐诗别裁》选诗一千九百余首),难以普及。《唐诗三百首》选诗三百余首,数目比较适中,也适合广大普通读者。同时,编者重视诗的艺术性,并竭力突出“盛唐气象”。凡入选之作,多为艺术精品,同时又以盛唐为主。盛唐诗人几乎无一漏选,对初学者“从顶门入手”,大有裨益,对初、中、晚唐诗人,取其以艺术见长者,都占有相应的数量。对同一位诗人,也能做到主次兼顾。如王维,既选其山水诗,也选其《老将行》和《洛阳女儿行》,于幽闲恬静之外另有雄健与清丽;又如李商隐,既选其六首《无题》,也选其《韩碑》,于风华绮丽之外另有雄浑苍劲。因此,此书既体现出唐诗的盛况,也反映出编者宽阔的襟怀。

值得注意的是,《唐诗三百首》所选的大部分作品,表现感情都很真挚深入,从肺腑中流出,又配上精美的语言艺术,因此往往具有强大的感染力。例如五言古诗中所选李白的《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杜甫的《赠卫八处士》两篇,均写作者和朋友的会晤,通过明白精炼的语言,巧妙的剪裁,把日常生活情景表现得十分真切生动,感人至深。又如五言古诗中韦应物的《送杨氏女》一篇,写作者和女儿的感情,也是如此。至于孟郊的《游子吟》名篇,就更不用说了。此书所选诗歌,颇多这类抒写日常生活中所见所感的篇章,由于它们写出了起初的情景和真挚的感情,表现生动,因而能够扣动千千万万读者的心弦,唤起他们思想情感上的共鸣。

当然,此书也存在一些缺点和问题。一是过分重视艺术性而忽视思想性,又受传统诗教影响,对一些思想价值高而艺术性稍弱的作品有所轻视,如杜甫的《三吏》《三别》、白居易的《秦中吟十首》、《新乐府五十首》等均不见选。又如五言律诗选了唐玄宗的《经鲁祭子而叹之》、杜甫的《春宿左省》《至德二载,甫自京金光门出,间道归凤翔。乾元初,从左拾遗移华州掾,与亲故别,因出此门有悲往事》二篇,以上三首诗艺术性都不高,却入选了,表现了编者对帝王的尊重照顾和对杜甫忠君思想的肯定。关于马嵬驿题材的诗,选了郑畋《马嵬坡》一诗,中有“终是圣明天子事”句,而不选李商隐讽刺较为辛辣的《马嵬二首》,也流露出编者对帝王的“温柔敦厚”之情。二是选诗因袭别人的多,自选的少。据近人考证,《唐诗三百首》实际是以沈德潜的《唐诗别裁》为蓝本。两书完全相同的多达二百二十二首,占总数三分之二以上,次序编排及突出李杜等盛唐诗人也大致相同,只不过《唐诗三百首》另立乐府一体,又不选长律。某种程度上《唐诗三百首》可视为《唐诗别裁》的一个简编本。这大概也是书成之后编者不用真名的原因之一。此外,此书还偶有一些失误。例如五言律诗选刘眘虚诗一首,刘眘虚是盛唐诗人,此书把他置于大历诗人当中,属时代之误。又如李白《夜思》(即《静夜思》),属乐府中的“新乐府辞”,见于郭茂倩乐府诗集》,此书把它列入一般五言绝句而不入五绝乐府,属体例之误。

后世影响

编辑

由于《唐诗三百首》所选作品精美,照顾到了不同时期的诗人、各种诗歌体裁和风格,既有代表性,又较通俗易懂,所以刊行之后广为流传,在当时“风行海内,几至家置一编”,收到了老幼皆宜、俗共赏的效果。它是几百年来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唐诗经典选本之一,对普及唐诗知识、传承唐诗文化起到了重要作用,可以说是儿童最成功的启蒙教材,它对中国诗歌选编学和中国人的审美心理都有一定的影响。

《唐诗三百首》问世七十多年后,于庆元在其基础上补入四十八家,选诗歌三百二十首,编为《唐诗三百首续选》。此后,又出现了一些唐诗通俗选本,如刘文蔚《唐诗合选详解》、胡本渊《唐诗近体》等。但是,从影响来说,它们都比不上《唐诗三百首》。又有1853年刊朱梓、冷昌言编《宋元明诗三百首》、近人钱仲联编《清诗三百首》之类纷纷出现,都用“三百首”做书名,可见《唐诗三百首》的影响实在是多方面的。

作品评价

编辑

清代姚莹《〈唐诗三百首〉序》:《唐诗三百首》为蘅塘退士定本,风行海内,几至家置一编。惜笺注太疏,读者病之。上元陈伯英女史手辑补注八卷,字梳句栉,考核精严,能令读者不假祭獭,而坐获食跖。津逮初学,功匪浅鲜。

清代陈婉俊《〈唐诗三百首〉凡例》:是书原刻旁批,往复周详,有讥其浅陋者,然意在启迪初学,并非概语宏通,其诱掖苦心,不可没也,今悉仍之。

中国现代作家朱自清《〈唐诗三百首〉指导大概》:《唐诗三百首》正是一般的选本。这部诗选很著名,流行最广,从前是家弦户诵的书,现在也还是相当普遍的书。但这部选本并不成为古典,它跟《古文观止》一样,只是当年的童蒙书,等于现在的小学用书。不过在现在的教育制度下,这部书给高中学生读才合适。无它从前的地位如何,现在它却是高中学生最合适的一部诗歌选本。……本书选诗,各方面的题材大致都有,分配又匀称,没有单调或琐屑的弊病。这也是唐代生活小小的一个缩影。可是题材的内容虽反映着时代,题材的项目却多是汉魏六朝诗里所已有。只有音乐,图画似乎是新的。

上海社会科学文学研究研究员孙琴安《唐诗选本六百种提要》:从整个选目看,此书选择非常精,在每一诗体中,大量诗人均人各一首,许多大家、名家亦不例外。虽然漏掉了不少名篇,但一般的名篇都还包括在内。从浩如海的四万八千九百余首唐诗中,能选出一部数仅三百的选本,且范围广,许多诗又经得起推敲,耐人咀嚼,具有鲜明的代表性,确实是不太容易的。后来竟成了一部影响最大、读者最多的唐诗读本。

学者、原岳麓书社编审叔河《念楼集》:平心而论,在出现现代人编选的更好的唐诗选本以前,《唐诗三百首》仍不失为一个可读的选本。

文史学家羊春秋《〈新编唐诗三百首〉序》:清代蘅塘退士所编的《唐诗三百首》(实选三百一十三首),流传很广,影响极大,几乎家喻户晓,人手一编,有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的谣谚,说明它在弘扬我国的优良文化,普及我们的传统诗歌方面,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它不可避免地要受到时代的局限,在内容上选了一些封建性的糟粕;在题材上偏重于生活琐事和个人抒情之作,而对于贴近当时社会斗争和时政得失的讽喻之诗,则往往有所忽视。

出版信息

编辑

《唐诗三百首》自问世以来,流传既广,版本亦多,各本卷数及所收诗数互有差异,主要有以下几大系统:

一是蘅塘退士原编本不分卷(六个部分实为六卷),收七十七家诗三百一十首,末有题辞。今存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旌德李光明刊本(所谓乾隆江南状元阁刻本或即此本),藏上海图书馆

二是章燮《唐诗三百首注疏》六卷本,补收十一首,共三百二十一首,除释名物外,兼解析章法、疏通文意。有道光十五年(1835)渔古山房刻本和二十一年(1841)姑苏会文堂重刻本。此书后经子墨客卿校订,删削章注,恢复孙氏原评,更辑入前诸家评语于眉端,以品鉴,有光绪十年(1884)湖南学库山房刻本,1983年安徽人民出版社据以印行。

三是陈婉俊《唐诗三百首补注》八卷本,篇数仍为三百一十首,补入诗人小传与名物典故诠释。与章燮的注本不同,此本注释十分精当、简洁,而且注释方法也已贴近现代的解释法,而不再是传统类型的训诂学。有道光二十四年(1844)灿花阁刻本和咸丰六年(1856)重刻本,光绪十一年(1885)四藤吟社重刻陈婉俊注本,增诗三首,共三百一十三首,中华书局1959年曾据以整理印行,1984年修订再版。

另有清李盘根撰《注释唐诗三百首》六卷,有咸丰十年(1860)三元堂刻本;清文元辅撰《唐诗三百首辑评》,有光绪十一年(1885)排印本;清李国松撰《唐诗三百首笺》,有光绪七年(1881)刊本;清梦侨氏撰《唐诗三百首旁训》,有光绪二十三年(1897)刊本。

现代注本中,朱大可《新注唐诗三百首》(上海文化出版社1957年版)、喻守真《唐诗三百首详析》(中华书局1957年版)、金性尧《唐诗三百首新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比较有影响,这三种注本被称为《唐诗三百首》新三家注。此外,还有王启兴、毛治中《唐诗三百首评注》(湖北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王步高《唐诗三百首汇评》(东南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等不下百种。

作者简介

编辑

孙洙(1711—1778),字临西(一作苓西),号蘅塘,晚号退士,无锡(今属江苏)人。自幼家贫,性敏好学,乾隆九年(1744)举人,乾隆十六年(1751)进士,历任卢龙、大城、邹平知县和江宁府教授等职。乾隆二十五年(1760)、二十七年(1762)两次主持乡试,推掖名士。少工制,学诗宗杜甫。著《蘅塘漫稿》行世。窦镇《名儒言行录》有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