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夏承楹 编辑
1935年第十九届华北运动会冰上表演大会上,获得花样滑冰男子组第二名。
1937年1月30日,在北京市第二届冰上运动会上,夏承楣、夏承楹兄弟俩分别获得男子花样滑冰冠、亚军。
1939年5月13日,夏承楹与林海音两人在北京协和医院礼堂举办了新式婚礼。那一年夏承楹29岁,林海音21岁。
1947年,夏承楹取“何其平凡”之意,替凯旋门新专栏“玻璃垫上”署下笔名“何凡”,为他“原子笔报国”何其不凡的后半生,开出漂亮的第一球。1953年,何凡开始为联副撰写“玻璃垫上”专栏超过三十年,是岛内最资深、最受读者推崇的专栏作家。专栏中他评议时事、人物,不仅观察细心深入,而且常常能有客观公平的见解和具有建设性的建议,而且因为他的文笔流畅自然,文章内容轻松幽默,从他的专栏文章中可以看出台湾三十年来变迁和进步的痕迹。他的文章与时代相呼应,也与读者的心灵交流,不啻是读者最长久、最忠心的知交。
日后追想求学阶段,夏承楹回忆道:“由于功课追得不紧,我除了按时上课以外,多寄情于排球、滑冰、撞球等运动,投稿到报章杂志也是从那时开始的。”夏不但是附中与师大九人排球校队成员,而且还擅长花式滑冰。照侄儿夏祖煃形容,达到了“全国先进水平”。夏家老相本里,还有他和弟弟夏承楣冰上飞的风采。
自小养成运动习惯,使夏承楹一反文人坐守书斋形象,大力呼吁“运动最补”,“世上最好的补药莫过于运动,从学生时代到现在,几十年来我没有停止过运动。我相信使我支持得了每周七天、每天至少八小时工作的主要原因是运动。”夏笃信身教更胜言教,来台之后继续“热心体育”,自己打桌球,并由任职的《国语日报》发起“国语杯桌球赛”,成为培育国手的摇篮。70年代起,他也出任桌球协会、滑冰协会、滑雪协会等体育团体理监事,让群众“动起来”。
1948年,林海音台湾的亲戚都希望她们全家回到家乡,于是林海音和夏承楹决定,带着林海音的妈妈、弟弟妹妹,和自己的3个孩子回到台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