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线报 编辑
《前线报》是福州军区党委机关报,原名《解放前线》,于1949年3月19日创刊,1970年1月1日改名为《前线报》。
1985年6月14日,福州军区与南京军区合并,整编为南京军区。《前线报》也与南京军区《人民前线》合并。8月2日《前线报》终刊。
《前线报》原名《解放前线》,创刊于1949年3月19日江苏省泰县姜埝镇(今泰州市),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野战军第十兵团党委机关报。该报胜利完成渡江战役、上海战役的报道后,于1949年7月随第十兵团南下福建,先后随军在福州、泉州、厦门等地出版。11月,漳厦战役胜利结束,解放前线报社址定在福州。
1949年12月12日起,《解放前线》改为第十兵团兼福建军区机关报。其版面自当日出版的87期起,由8开4版扩大为4开4版。
为加强对《解放前线》的政治领导,成立福建军区、第十兵团党报委员会,叶飞、张鼎丞、韦国清、刘培善、陈铁君、周文在、吴强、陈伊、陈超凡、万里云、单斐等11人为委员,刘培善为书记,吴强为副书记。
《解放前线》的主要任务:在思想指导上,以马列主义理论、毛泽东思想指导教育部队,宣传贯彻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军事路线、政治路线和各项政策;在工作指导上,对主力部队与地方部队同时兼顾,指导各项工作,传播与交流工作经验,有系统地介绍各种知识,帮助干部提高思想、理论和文化水平。 军区、兵团党委规定,《解放前线》报纸面向连队,主要对象为连及连级以上干部,与部队各种任务及干部思想实际密切结合,为部队服务,力求通俗易懂,形式活泼,深入浅出。
1954年1月1日,《解放前线》的主要阅读对象改变为广大指战员。报纸的主要任务也扩大到帮助全体军人提高政治、军事、文化水平。同时,每期报纸中缝(以后改为报眼)登载《怎样用这期报?》,指导广大指战员读报用报。版面分工:第一版为重要新闻版。刊载重要社论、评论,重要会议精神,和军内重要新闻等。第二版为军事工作版。刊载全区部队的战备训练、海防清匪、连队和地方武装建设等。第三版为政治工作版。刊载全区部队的政文教育、理论政策学习、党的生活、青年团工作、遵纪守法、拥政爱民、时事讲话、节日纪念等内容。第四版为部队生活版,后称副刊版。刊载部队的文艺体育工作、连队俱乐部活动、战士文艺创作、学科学、读者来信、批评建议等内容。
1956年7月1日福州军区成立后,《解放前线》成为福州军区党委机关报。
为配合炮击金门的战斗,从1958年8月23日至1959年1月13日,《解放前线》抽调部分人员随军区前方指挥部,出版《解放前线》的前线版增刊,共56期,发至参战部队的班。
1964年4月,福州军区党委根据总政治部指示,决定解放前线报社从军区政治部宣传部分出,成为军区政治部的二级部(师级单位)。
1966年1月4日,为加强全区民兵建设,福州军区党委决定解放前线报社增设前线民兵科(团级单位),出版《前线民兵》杂志。该杂志为福州军区党委指导全区民兵工作的刊物。“文化大革命”期间,1968年10月14日,根据军区党委决定,《解放前线》、《前线民兵》均暂时停刊。
1970年1月1日,《解放前线》复刊,从当日出版的第2434期开始改名为《前线报》。1月中旬,《前线民兵》杂志复刊。福州军区党委重申,《前线报》是军区党委机关报,《前线民兵》是军区党委指导全区民兵工作的刊物。
1985年6月14日,福州军区与南京军区合并,整编为南京军区。《前线报》也与南京军区《人民前线》合并。8月2日《前线报》终刊。该报创刊以来共出版报纸5036期(不含增刊),每期发行量近4万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