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遥纪念馆 编辑

陕西省国家2A级旅游景区

路遥纪念馆位于陕西清涧县石咀驿镇王家堡村的210国东侧,与路遥故居毗邻相望。清涧县委、县政府从20098份开始筹划并修建路遥纪念馆,2010年12月建成,2011年12月3日正式开馆,著名作家冯骥才题写馆名。场馆总占地面积5332平方,建筑面积1006平方米。馆内展厅分为“困难的日子、“山花时代”、“大学生活”、“辉煌人生”、“平凡的世界”、“永远的怀念”六个部分,共展出和收藏路遥生前生活用品、手稿函、照片、影像视频实物及料600余件(),真实诠释了路遥的创作历程,路遥各个时期不同版本的各类文学作品荟萃其间,使人直观地领略到路遥一生的创作成就,真切地感受到作家“像牛一样劳动,像土地一样献”的创作精神及其作品般品格的艺术魅力,是一处弘扬路遥精神、激励后人奋发进取的人文教育基地

基本信息

编辑

中文名:路遥纪念馆

地理位置:陕西省210国道东150米路遥纪念馆

气候条件:温带季风性

开放时间:9点—17点

景点级别:AA级

票价格:免费

占地面积:5332m²

路遥大事年纪

编辑

1949年

12月3日,出生于清涧县石咀驿镇王家堡村。父亲宽给他起名“卫”。

1957年

冬天,父亲瞒着年幼的路遥,将他过继给远在百里外的延川县城关乡郭家沟村的大伯王玉德为子。

1958年

天,被养父母送进郭家村小学开始了他的求知生涯。当时,班主任给他赐学名“王卫国”。

1961年

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延川县城关小学读五年级。

1963年

考入延川县中学初中部初六六级乙班。

1966年

10月,他随延川县“红卫兵”到北京串联。由于出众的组织能力,被延川县一派群众组织推举为“四野军”的“军长”。

1968年

9月15日,以群众代结合为“延川县革命委员会”副主任。一月之后被停职。

11月,以返乡知青的名遣回延川县城关乡郭家沟村。

1969年

春天,成为延川县家店小学的“民办教师”。11月,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70年

被调入延川县革命委员会培训,随后,他又被调入县“毛泽东文艺宣传队”,从事文艺创作工作。

期间,他与北京知青陶正、闻频合作,创作了歌剧《幡龙坝》和《九支队》。

1971年

9月,与白军民、陶正、闻频等人,共同编辑《工农兵定弦我唱歌》诗集

5月(?),更名为《延安山花》,正式出版,国内外行销28.8万册。

同年《延安通讯》发表诗歌《我走着就想跑》。

1972年

9月1日,“延川县工农兵创作组”创办了文艺小报《山花》。此时的路遥正以—种忘我的状态,开始创作。作品《桦树皮书包》、《优胜红旗》在《山花》发表后,又被1973年的《陕西文艺》创刊号上连载。

1973年

11月30日,《人民日报》发表《重视文艺创作,牢固占领农村思想文化阵地》的文章,表彰了路遥在农业学大寨群众运动中边劳动边创作。

1974年

春天,以工农兵学员的身份,推荐进入延安大学中文系学习。

1975年

被《陕西文艺》编辑部以“开门办刊”借调去当见习编辑。时有散文《灯闪闪》、《不冻结的土地》在《陕西文艺》上发表。

1976年

在延安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陕西省文艺创作研究室主办的《陕西文艺》担任文学编辑,此时,他有幸结识了著名作家柳青、杜鹏程王汶石等人,并有小说父子俩》,与知、董墨合作的散文《吴堡行》,在《陕西文艺》上发表。

1977年

曹谷溪合写了散文《难忘的二十四小时——追记周总理1973年在延安》。

1978年

1月,与来延川插队的北京知青林达(笔名程远)在延川县结婚。

1979年

11月,他们的女儿出生,取两人笔名为“路远”。期间,他创作了短篇小说《不会作诗的人》刊登于《延河》,短篇小说《在新生活面前》刊登于《甘肃文艺》,短篇小说《夏》刊登于《延河》。

1980年

在《山花》上发表了短篇小说《匆匆过客》,在《花》上发表短篇小说《青松与小红花》,在《鸭绿江》上发表短篇小说《卖猪》。中篇小说惊心动魄的一幕》发表在《当代》1980年第8期,后分别荣获“1979—1981年度”《当代》文学荣誉、《文艺报》中篇小说奖和第—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

1981年

短篇小说《姐姐》发表在《延河》,小说《月下》发表于《上海文学》,《风雪腊梅》发表在《鸭绿江》。夏,开始创作《人生》。

1982年

中篇小说《人生》发表在大型文学期刊《收获》上。1983年3月,荣获第二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

1983年

中篇小说集《当代纪事》在重庆出版出版,《人生》广播剧播出。期间,还创作了小说《叶在秋风中飘落》、散文《柳青的遗产》。

1984

荣获陕西省文艺创作“开拓奖”一等奖。影《人生》在全国公映,并荣获“第八届电影百花奖最佳故事片奖”。

1985年

短篇小说《一生中最兴的一天》发表于《西安晚报》,中篇小说集《路遥小说选》由青海人民出版社出版,中篇小说集《姐姐的爱情》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创作随笔《注意感情的积累》发表于《文学报》。同年,担任陕西省作家协会主席。秋天,开始创作《平凡的世界》。

1986年

创作的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第一部,刊登于全国大型文艺期刊《花城》第6期上。同年,中国文联出版公司正式出版《平凡的世界》第一部。夏天,开始创作《平凡的世界》第二部。

1987年

1月7日,《小说评论》和《花城》编辑部在北京召开路遥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

2011年12月3日,是路遥诞辰62周年纪念日,路遥纪念馆在路遥出生地——清涧县王家堡开馆。从此,“像牛一样劳动,像土地一样奉献”的路遥精神,以馆藏的形式,永驻这片生他养他的故土。时任陕西省委副书记的王侠从西安发来了饱含深情的贺信:“路遥诞生在清涧这片热土上,是我国当代著名作家,在他短暂的42年人生中,创作了一大批深受人民群众喜爱的优秀文学作品,《平凡的世界》荣获第三届茅盾文学奖,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路遥曾为自己生活过的这片热土而骄傲。路遥纪念馆的建成开馆是对路遥的最好纪念,表达了世人对这位人民艺术家的深切缅怀之情。”贾平凹的讲话情真而意切:“路遥虽然英年早逝,但是他的死却获得了长生。他除了留下他的著作,更留下了一种精神,那就是无生活如何贫困,环境如何艰辛,灵魂却一定要高尚,志存高远,坚韧不拔,闷头奋进,奉献一切。”他说:“路遥终于有了自己的纪念馆。过去,民间有个规矩,一个伟人去世了,后人就会为其修座庙,路遥纪念馆就是一座庙堂,路遥配得上这座庙堂,而路遥就是庙里的那尊神。”他还希望“路遥纪念馆将来成一个教育基地,激励后人。”陕西省委原政法委书记、当年的榆林地委书记、路遥生前的挚友霍世仁、延安大学原党委书记、校长、路遥的恩师申沛昌、陕西省作协主席、著名作家贾平凹、陕西省作协党组书记雷涛、陕西省农业厅副厅长、清涧籍的白宜勤、延安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薛占海、著名诗人、路遥的文学启蒙老师曹谷溪、榆林市副市长马秀岚、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杨东明、市政协副主席张北平、著名作家、陕西省作协副主席高建群、著名画家、路遥的挚友郑文华、为电影《人生》配唱的著名歌唱家冯健雪、著名诗人、路遥的好友远村、尚飞鹏、著名评论家、榆林学院副院长、榆林市文联主席龙云……等一大批政要、作家、艺术家和清涧县党政领导和文学艺术界人士出席开馆仪式。路遥的独生女路茗茗专程从北京赶回来参加。 路遥纪念馆位于清涧县石咀驿镇王家堡村的210国道东侧。主体建筑的庄重、肃穆所深深震撼——朴素的建筑风格、朴素的色调和朴素的装饰,冯骥才题写的“路遥纪念馆”5个大字,端庄地横铺在展馆的主体建筑之上,下侧“LUYAO1949-1992”的字样,镌刻的是路遥的生卒年份,一幅徽章样式的路遥照片,高高悬挂于纪念馆的拱形门上方,两侧的墙体做成了凸凹结构,上面布满了诸如“在这样雨雪交加的日子里,如果没什么要紧事,人们宁愿一整天足不出户……”这样的路遥名句。门前是一座雕塑,一头奋蹄昂首的耕牛,拖曳着路遥的两部代表作——《人生》和《平凡的世界》,默默耕耘在苍茫的黄土地上,呼应着路遥的那句名言——“像牛一样劳动,像黄土一样奉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