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电影制片厂 编辑
北京电影制片厂,中国电影故事片生产基地之一,简称“北影”。1948年北平(今北京)解放,中国共产党接收了原国民党中央电影企业公司第三制片厂,并从延安及东北抽调一批文艺工作骨干,于1949年4月20日成立了北平电影制片厂。
北京电影制片厂建厂初期以拍摄纪录片为主,先后摄制的故事片有《智取华山》《龙须沟》等。
北京电影制片厂
1956年,另行组建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后,改为摄制故事片的专业厂。
此后,北京电影制片厂在影片创作上大胆探索,逐渐形成了以改编文学名著为主、具有民族文化传统的艺术风格。先后拍摄了《祝福》、《林家铺子》《青春之歌》《革命家庭》《风暴》《红旗谱》《烈火中永生》《早春二月》等优秀影片。同时改编拍摄了《杨门女将》《野猪林》等传统戏曲片。文化大革命期间,除少量样板戏影片外,基本未拍故事片。
1976年后,北京电影制片厂除拍摄了《大河奔流》《伤逝》《骆驼祥子》《包氏父子》《寒夜》《边城》等根据文学名著改编的影片外,还摄制了一批反映现实生活的影片:《小花》《瞧这一家子》《夕照街》《良家妇女》《血总是热的》《代理市长》《迷人的乐队》等。
北京电影制片厂还与外国制片厂商合作,拍摄了故事片《一盘没有下完的棋》、立体故事片《侠女十三妹》,并协助拍摄了《马可·波罗》《末代皇帝》等。1958年,北京电影制片厂与法国加郎斯艺术制片公司合拍电影《风筝》
建厂以后,北京电影制片厂的影片、创作人员多次在国际、国内电影节或评奖活动中获奖。自北京电影制片厂整合进入中国电影集团公司,该厂成为中影公司影片生产挂名单位。中国电影集团公司投资或拍摄的影片挂名为“中国电影集团公司北京电影制片厂”摄制或出品。中国电影集团公司北京电影洗印录像技术厂成立译制中心后,接替原北京电影制片厂的译制片工作,译制的影片统
老北影厂
1964年
天山的红花
1965年
烈火中永生
1970年
智取威虎山
1971年
红色娘子军
1972年
海港
龙江颂
1974年
杜鹃山
南征北战
侦察兵
1975年
红雨
海霞
1976年
沸腾的群山
反击
1977年
万里征途
战地黄花
1978年
拔哥的故事
火娃
巨澜
大河奔流
南疆春早
黑三角
大河奔流
1979年
泪痕
小花
报童
瞧这一家子
樱
甜蜜的事业
1980年
阿凡提
李天保娶亲
戴手铐的旅客
他们在相爱
舞恋
竹
元帅之死
苗苗
第二次握手
神秘的大佛
1981年
归宿
欢欢笑笑
许茂和他的女儿们
伤逝
潜网
1982年
茶馆
大海在呼唤
骆驼祥子
陌生的朋友
一盘没有下完的棋
1983年
包氏父子
快乐的动物园
青山夕照
夕照街
血,总是热的
哑姑
我们的田野
一叶小舟
1984年
蓝色的花
生财有道
清水湾,淡水湾
边城
二十六个姑娘
明姑娘
双雄会
1985年
泪洒姑苏
迷人的乐队
相思女子客店
青春祭
嫌疑犯
夜行货车
代理市长
良家妇女
干杯,女兵们
三宝闹深圳
驼峰上的爱
1986年
侠女十三妹
芙蓉女
月牙儿
幸运的人
湘女萧萧
山林中的头一个女人
一个死者对生者的访问
失信的村庄
珍珍的发屋
十五的月亮
1987年
摇滚青年
死神与少女
金镖黄天霸
错位
二子开店
翡翠麻将
鼓书艺人
迷梦初醒
死去活来
鸳鸯楼
1988年
荒原杀手
村路带我回家
红楼梦第二部
OK!大肚罗汉
SOS村
魔力
问天何时明
大侦探
红楼梦第一部
行窃大师
寻找魔鬼
烟花泪
1989年
红楼梦6 宝玉化石
红楼梦4 二尤惨死
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
红楼梦第五部上下集
安丽小姐
红楼梦第三部
幸运的星
命运喜欢恶作剧
女模特的风波
1990年
龙年警官
遭遇激情
战争子午线
有人偏偏爱上我
本命年
血色清晨
斗鸡
九千六百万双眼睛
1991年
不要问我从哪里来
大太监李莲英
过年
神秘夫妻
都市和尚
女人·TAXI·女人
别墅灾星
妙探
1992年
黑雪
大撒把
离婚大战
血战天狮号
山神
天堂回信
白衣侠女
离婚
青春冲动
四十不惑
我想有个家
都市枪手
找乐
1993年
家丑
井冈山
初吻
龙凤娇
二小放牛郎
黑白人间
潇洒一回
私人保镖
无名三侠客
中国人
不能没有爱
虎兄豹弟
痴男狂女两世情
蓝风筝
泪洒台北
送你一片温柔
英雄劫
歪打正着
1994年
爱情傻瓜
雾宅
月落玉长河
云南故事
与往事干杯
宫廷斗鸡
男人也难
新少林五祖
自首的爱
狂吻俄罗斯
天生胆小
天网
惊恐时分
紫禁城奇恋
1995年
嘻笑鸳鸯
赢家
金秋桂花迟
孔繁森
杨开慧
1996年
扁担·姑娘
伴你到黎明
巫山云雨
红樱桃
1997年
截杀香阁寺
爱在香港
生命如歌
天伦
浴血太行
缉毒英雄
黑眼睛
甲方乙方
浪漫街头
长大成人
张骞
1998年
非常爱情
司马敦
赤嫁
1999年
春天的狂想
那山那人那狗
月蚀
我的1919
2000年
一声叹息
押解的故事
防守反击
梦幻田园
非常夏日
2001年
新甜蜜的事业
2002年
100个
女孩别哭
2004年
张思德
看车人的七月
危险智能
2005年
向日葵
我们俩
2007年
1973年
片名 | 地区 | 译制导演 | 录音 | 配音演员 | |
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 | 凌子风、马尔路 | 潘耀华、安天青、周如雁 | 郑春雨 | 鲁非、王炳彧、雷明、于蓝、葛存壮 | |
山区女教师 | 越南 | 潘文展 | 程兰江 | 孙裕民 | 邱丽莉、方辉 |
在一个小火车站 | 越南 | 潘文展 | 潘耀华、程兰江 | 郑春雨 | 劳力、方辉 |
我过去的朋友 | 张铮 | 潘耀华、夏明箴 | 郑春雨 | 于绍康、霍庄、张桂兰、于立文 | |
玛丽亚 | 张铮、张桂兰 | 韩传增、柳小培、潘耀华 | 郑春雨 | 张桂兰、谭天谦、莽一萍、凌元 | |
姆拉托 | 墨西哥 | 张桂兰 | 柳小培、潘耀华 | 郑春雨 | 谭天谦、朱玉荣 |
罗马尼亚 | 张桂兰 | 李家渔、王澍、霍庄 | 郑春雨 | 于立文、李长乐、劳力、史宽、李百万 |
1977年
片名 | 地区 | 译制导演 | 剧本翻译 | 录音 | 配音演员 |
桥 | 南斯拉夫 | 张铮 | 潘耀华 | 郑春雨 | 谭天谦、霍庄、关长珠、吴素琴 |
冰雪之门 | 张桂兰 | 王瑞山、王澍 | 兰福安、桂枝林 | 张桂兰、彭铭燕、 朱玉荣、劳力、雷明 | |
沸腾的生活 | 罗马尼亚 | 张桂兰 | 裘珠逖、王澍 | 兰福安、傅英杰 | 鲁非、谭天谦、朱玉荣 |
大象音乐会 | 张桂兰 | 王澍 | 谭天谦、朱玉荣、韩廷琦、李连生 |
1988年
片名 | 地区 | 译制导演 | 剧本翻译 | 录音 | 配音演员 |
战地情 | 张桂兰、朱玉荣 | 杨树正 | 谭天谦、李如平、张桂兰 |
1989年
片名 | 地区 | 译制导演 | 剧本翻译 | 录音 | 配音演员 |
雪琳娘 | 法国 | 张桂兰 | 马放、袁媛 | 吴凌 | 车晓彤、谭天谦、 朱玉荣、齐杰 |
浪峰上的爱 | 美国 | 许同均 | 蒋奔宁 | 彭河、周庆瑜、徐燕、田二喜 | |
电视杀手 | 法国 | 张华、郑建初 | 袁文强 | 张涵予、徐涛、徐燕、郑建初 | |
截击偷天人 | 美国 | 许同均 | 朱晓婷 | 魏学义、李利晶 | 周庆瑜、张长水、彭河、盖文革 |
桔梗花 | 张华 | 徐春日 | 张桂兰、朱玉荣、 齐杰 | ||
太空险航 | 美国 | 朱玉荣 | 李洁修 | 耒启箴 | 谭天谦、张桂兰、蔡明、曹翠芬 |
无处藏身 | 美国 | 朱玉荣 | 赖秋云 | 吕宪昌 | 张桂兰、袁鹤禄、鲍国安、车晓彤 |
1990年
片名 | 地区 | 译制导演 | 剧本翻译 | 录音 | 配音演员 |
天堂窃情 | 美国 | 朱玉荣 | 文迪 | 谭天谦、蔡明、车晓彤 | |
天使在人间 | 美国 | 史林 | 舒豫 | 刘士达 | 张桂兰、谭天谦 |
梦境 | 美国 | 朱玉荣 | 王定一 | 兰福安、柯虎 | 张桂兰、谭天谦、于立文 |
阿姆斯特丹的水鬼 | 荷兰、法国 | 张桂兰 | 袁文强 | 孙裕民、王漪 | 朱玉荣、谭天谦、车晓彤 |
1991年
片名 | 地区 | 译制导演 | 剧本翻译 | 录音 | 配音演员 |
跟着爱情走 | 法国 | 朱玉荣 | 文明 | 魏学义 | 张桂兰、齐杰、车晓彤、江庚辰 |
中日南北和 | 中国香港、日本 | 朱玉荣 | 孙裕民 | 李野墨、张桂兰、于希茜、江庚辰 | |
红衣女郎 | 美国 | 张桂兰 | 裘翠定 | 李伯江 | 谭天谦、李野墨、朱玉荣、刘小华 |
1992年
片名 | 地区 | 译制导演 | 剧本翻译 | 录音 | 配音演员 |
猛警恶匪 | 美国 | 朱玉荣 | 裘翠定 | 李野墨、齐杰、张桂兰 | |
走投无路 | 美国 | 张桂兰 | 裘翠定 | 李易、朱玉荣、冯福全、江庚辰 |
1998年
片名 | 地区 | 译制导演 | 剧本翻译 | 录音 | 配音演员 |
泰坦尼克号 | 美国 | 朱玉荣 | 朱晓婷(上海电影译制厂翻译) | 陈飞、关键 | 徐小青、曲敬国、芒莱、刘之玲、李志新、方子春、党同义 |
早春二月
1963年摄制,彩色,110分钟
剧情简介:1926年,对革命感到失望的知识青年萧涧秋应好友陶慕侃之邀来芙蓉镇教书。他的老同学李志豪在前线阵亡,留下穷困的文嫂和孩子。萧涧秋同情文嫂,并帮助她的女儿上了学。陶慕侃的妹妹陶岚和萧涧秋之间慢慢产生了爱意,引起富家子弟钱正兴的嫉妒。不久,关于萧涧秋和文嫂之间关系暧昧的消息在小镇上传开。萧涧秋决定牺牲自己与陶岚的爱情,娶文嫂为妻。北伐开始了,文嫂却因屈辱而投河自尽。萧涧秋愤然离开芙蓉镇,陶岚也追他而去。
幕后制作:
编剧:谢铁骊
导演:谢铁骊
摄影:李文化
美术:池宁、晓滨
录音:傅英宁
演职员表:
获得荣誉:
《早春二月》获1983年第十二届葡萄牙菲格腊·达福日国际电影节“评委奖”。
编剧简介:谢铁骊
原籍江苏清江,生于江苏淮阴。1941年进入苏北新四军淮海剧社任演员。1945年任三十军文工团团长。曾创作话剧剧本《吹灯》、《三勇士》、《海城起义》等。1950年至北京,任文化部电影局电影表演艺术研究所教员兼表演系副主任。1953年任北京电影演员剧团副团长。1956年任北京电影制片厂副导演,1959年任导演。1960年导演故事片《暴风骤雨》,成功地刻画出具有鲜明性格的农民形象,真实地再现了气势磅礴的土地改革运动。1963年执导的《早春二月》具有较高的思想价值和审美价值。后又导演了《知音》、《包氏父子》等影片。1989年参加改编并任总导演,拍摄六部八集系列故事片《红楼梦》。其作品结构缜密,具有细致的人物刻画和浓郁的诗情,富于感人的艺术魅力。是中国影协第三届理事、第四届常务理事、第五届副主席。
骆驼祥子
1982年摄制,彩色,100分钟
剧情简介:影片以旧时代的北京为背景,叙述了祥子和虎妞的遭遇。祥子从乡下到城市,梦想把自己的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做一个“自由的洋车夫”。他忍辱、受饿、豁出命的奔跑,可是这个傻骆驼最终也没混出个模样,最后在绝望中结束了悲惨的一生。
幕后制作:
原著:老舍
改编:凌子风
导演:凌子风
摄影:吴生汉、梁子勇
美术:俞翼如
录音:王泽民
演职员表:
获得荣誉:
1982年华表奖优秀故事片奖;
1983年第六届百花奖最佳女演员、最佳故事片奖;
1983年第三届金鸡奖最佳故事片、最佳女主角、最佳美术、最佳道具奖。
导演简介:
凌子风原名凌风。原籍四川合江,生于北京。1934年毕业于北平美术学院雕塑系,1937年毕业于南京国立戏剧专科学校舞台美术系。1938年在武汉任中国电影制片厂美工师。1941年创作舞台剧剧本《哈娜蔻》,获晋察冀边区鲁迅文学奖。1943年返延安,在鲁迅艺术学院戏剧系任教,演出《把眼光放远一点》《前线》等剧目。1945年在张家口任华北联合大学艺术学院戏剧系教员,在歌剧《白毛女》中饰杨白劳。1946年在延安电影制片厂主演《边区劳动英雄吴满有》。1949年任东北电影制片厂导演。建国后任北京电影制片厂导演。是中国影协第二、四届理事。导演的影片《中华女儿》,于1950年获第五届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自由斗争奖,1957年获文化部1949-1955年优秀影片二等奖;《李四光》获文化部1979年优秀影片奖;《骆驼祥子》于1983年获第三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故事片奖、第六届电影百花奖最佳故事片奖;《边城》于1985年获第五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导演奖,加拿大第九届蒙特利尔国际电影节评委会荣誉奖。其作品善于通过细节刻画不同类型的人物形象,揭示其内心世界,生活气息浓郁,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曾出版《〈红旗谱〉分镜头及完成台本》《〈骆驼祥子〉电影设计、施工和完成图谱》等。
我的1919
1999年摄制,彩色宽银幕,100分钟
剧情简介: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在一九一九年的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代表团由外交才子顾维钧带领,在谈判中维护国家尊严。他童年时好友萧克俭则领导巴黎华人示威游行。影片生动地表现了中国在争取国际和平及国际公正斗争中经历的考验。
幕后制作:
编剧黄丹唐娄彝
导演黄健中
摄影 张中平
美术李瑶
录音 章文刘燕
作曲许舒亚
制片主任王中军
演职员表:
获得荣誉:
本片获1999年华表奖优秀故事片、优秀男演员奖;
2000年第二十届金鸡奖最佳男主角奖。
祝福
1956年摄制,彩色,100分钟
剧情简介:在浙江东部某山庄里,祥林嫂为了逃脱卖婚, 来到鲁家当佣人。不久,婆婆的人发现后,绑架了祥林嫂,并将她嫁给了一个贫穷农民。俩人渐渐产生了感情,并生下一个孩子。不幸的是, 丈夫病倒并负债累累,孩子也被狼咬死。祥林嫂走投无路,又回到鲁家。这时的鲁家认为祥林嫂会带来霉运,不久将她驱除门外。失去了孩子和饭碗的祥林嫂,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已经神魂颠倒,流浪街头。
幕后制作:
编剧夏衍
导演桑弧
摄影 钱江
美术 池宁
录音陈燕嬉
演职员表:
主演:白杨 魏鹤龄 李景波 管宗祥
获得荣誉:
本片获1957年捷克第十届卡罗维国际电影节特别奖;
1958年墨西哥国际电影周银帽奖。
导演简介:
桑弧 原名李培林。原籍浙江宁波,生于上海。1930年在证券交易所当学徒,1933年肄业于沪江大学新闻系,后任中国银行职员。1941年起从事电影剧本创作,作有《灵与肉》(又名《肉》)、《洞房花烛夜》《人约黄昏后》等。1946年入文华影业公司任编导,先后编导《太太万岁》《哀乐中年》等七部影片。1953年任上海电影制片厂导演,编、导影片十余部,其中《梁山伯与祝英台》于1954年获第八届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音乐片奖,1955年获第九届英国爱丁堡国际电影节映出奖,1957年获文化部1949-1955年优秀影片奖;《祝福》于1957年获第十届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评委会特别奖,1958年获墨西哥国际电影节银帽奖;《她俩和他俩》《邮缘》分别获文化部1979年和1984年优秀影片奖。其创作态度严谨,导演风格细腻、质朴、平易、含蓄,富于民族特色。是第四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五、六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影协第二至四届理事、第五届主席团委员,影协上海分会第三届副主席。
春天的狂想
1998年摄制,彩色,120分钟
剧情简介:新中国第一代音乐家赵黎明的生活与音乐创作历程。影片描述了他从少年到中年时代对音乐的永无止境的追求。在各种挫折面前,仍然坚持他对音乐的热情,为大众创作出一首首优秀作品。本片充满戏剧性, 故事情节动人,洋溢着饱满的艺术激情。也刻划了几位栩栩如生的艺人,农民和知识分子的形象。
幕后制作:
剧本江奇涛
编剧腾文骥何平武寒青
导演 腾文骥
摄影智磊
美术赵京林诗
制片主任 孙颍
演职员表:
主演:邵兵 袁泉 瞿颍
获得荣誉:
本片获1998年华表奖优秀男演员、优秀故事片、优秀导演奖;
1999年第十九届金鸡奖最佳女配角奖。
导演简介:
腾文骥 北京人,1968年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文化大革命”期间曾在部队劳动锻炼。1973年任西安电影制片厂导演。编导影片《生活的颤音》《锅碗瓢盆交响曲》《棋王》等,导演影片《都市里的村》《黄河谣》等。其中《黄河谣》获广播电影电视部1989-1990年优秀影片奖,1990年获加拿大第十四届蒙特利尔国际电影节最佳导演奖。导演的影片还有《亲缘》(与吴天明合作)、《苏醒》《都市里的村庄》《海滩》《大明星》《飓风行动》《让世界充满爱》(与翁路明合作)、《霹雳行动》《曼荼罗》《在那遥远的地方》等。电影编剧作品有《生活的颤音》《苏醒》(与徐庆东合作)、《锅碗瓢盆交响曲》《大明星》(与阿城、萧矛合作)、《让世界充满爱》(与秦培春合作 )、《棋王》(与阿城、张辛欣合作)、《霹雳行动》等。
横空出世
1999年摄制,彩色宽银幕,120分钟
剧情简介:影片讲述了中国制造第一颗原子弹的奋斗历程,是一部讴歌民族凝聚力和奉献精神的影片。该片不仅重现那个时代的火热生活,而且昭示了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必须永远站在高科技前沿,拥有强大的现代化军事力量才能够不受外侮。抗美援朝胜利后,在朝鲜战场立下战功的将军冯石被委派一项特殊任务。国外有关新闻报道,一支胜利回国的部队神秘消失,但猜测不出到底是怎么回事。与此同时,从美国归来的科学家陆光达匆匆与妻子告别,各科研机构、各重点大学也挑选大批优秀人才,奔赴西北荒漠,他们即将在那里完成一项震惊世界的使命,建造原子弹发射基地。一个个难以想象的困难相继而来,苏联专家撤走,科技手段落后,物质极度匮乏,三年自然灾害……但这些默默无闻的科学家和战士们凭着顽强的精神,度过了一个又一个难关,终于建成了原子弹发射塔,爆发出举世震惊的东方巨响。
幕后制作:
编剧陈怀国彭继超
导演陈国星
摄影张黎池小宁
美术林潮翔
演职员表:
主演:李雪健 李幼斌 陈瑾 高明
获得荣誉:
本片获1999年华表奖优秀女演员奖;
2000年第五届中国长春电影节最佳华语故事片、最佳导演、最佳男主角、最佳女配角奖;
2000年第二十届金鸡奖最佳故事片、最佳导演、最佳女配角、最佳摄影、最佳美术、最佳音乐、最佳录音奖。
导演简介:
陈国星 1956年生于北京,1978年考入北京电影学院表演系。毕业后分配到北京电影制片厂,从场记、助理、副导演,直至导演。1988年,独立执导第一部作品《山魂霹雳》。第二部影片《情惑》,虽受到专家好评,但观众不多。1990年,他转变风格,开始拍摄喜剧片。主要作品有《临时爸爸》《爱情傻瓜》《离婚大战》《一家两制》等,其中《离婚大战》成为当年十大最卖座影片之一;《一家两制》获1994年华表奖优秀故事片奖。他导演的传记片《孔繁森》,在西藏高原实地拍摄,为1995年全国重点影片,获1995年华表奖优秀故事片奖,第十六届中国电影金鸡奖特别奖。
青春之歌
1959年摄制,彩色,180分钟
剧情简介:“九一八”事变前,女学生林道静因反抗地主家庭逼婚,加之在北戴河寻找职业无路,投海自杀,被大学生余永泽所救,随后二人结了婚。婚后林道静遇到卢嘉川,明白了知识分子只有投入到抗日救亡学生运动,才是真正出路。
幕后制作:
编剧杨沫
导演崔嵬陈怀皑
摄影聂晶
美术秦威
录音蔡军王泽民
制片主任 胡其明
演职员表:
导演简介:
崔嵬 原名崔景文,生于山东诸城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曾做童工。在青岛礼贤中学求学时,因抗议当局杀害共产党人被开除。1930年入山东省立实验剧院学习编剧。翌年回青岛,组织海鸥剧社,并与他人合作创作了揭露蒋介石不抵抗主义的多幕剧《命令!退却第二道防线》。1932年加入左翼戏剧家联盟,后至北京国立艺术学院戏剧系学习。1935年到上海,加入东方剧社、戏剧生活社等团体,创作演出反映工人生活的舞台剧《工人之家》《这是厂里的规矩》《流产》等,并在各地演出《放下你的鞭子》,宣传抗日救亡。1936年末参加陈波儿等组织的上海妇孺前线慰问团,赴绥东前线慰问演出。抗日战争爆发后参加《保卫芦沟桥》的创作演出,后加入救亡演剧一队。1938年去延安,在鲁迅艺术学院戏剧系任教。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后在晋察冀抗日根据地主办华北联合大学文艺学院戏剧系,领导火线剧社,创作演出《参加八路军》、《三个游击 队员的故事》《灯蛾记》等。1949年任武汉军管会文艺处处长。1950年创办中南文艺学院。1953年任中南文化局局长,中南人民艺术剧院院长。1955年主演故事片《宋景诗》。1956年后任北京电影制片厂演员和导演。是中国剧协第一届常务理事、中国影协第二、三届常务理事,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五届全国政协委员。1962年因在影片《红旗谱》中饰演主角朱老忠获首届电影百花奖最佳男演员奖。导演影片十余部,其中《青春之歌》形象地描绘了一代知识分子的革命历程,获得成功;《小兵张嘎》于1980年获全国少年儿童文艺创作一等奖;戏曲艺术片《杨门女将》于1962年获电影百花奖最佳戏曲片奖。
过年
1991年摄制,彩色,100分钟
剧情简介:生活在农村小镇的爸爸妈妈终于在大年初一盼到从城里回家过年的几个子女,妈妈深深体谅几个儿女不同的生活态度和方式,可爸爸却打心眼儿里看不惯。整个团圆饭乱作一团…… 影片幽默智慧,表达人物复杂的心理状态淋漓尽致。
幕后制作:
编剧姜一
导演 黄健中
摄影李恬
美术 刘是
录音 李伯江 关键
作曲邹野
演职员表:
主演:李保田 赵丽蓉 丁嘉莉 葛优 梁天 申军谊
获得荣誉:
本片获1991年华表奖优秀故事片奖;1991年第四届东京国际电影节最佳女演员奖、评委会大奖;1992年第十五届百花奖最佳故事片、最佳女演员、最佳男配角奖;1992年第十二届金鸡奖最佳女配角奖;1993年第六届《中时晚报》电影奖商业映演类大陆电影推荐奖。
导演简介:
黄健中 原籍福建晋江,生于印度尼西亚泗水。1948年回国,1960年入北京电影制片厂附属电影学校学习。后任北京电影制片厂场记、副导演、导演。先后执导故事片《如意》《良家妇女》《龙年警官》《过年》等。其中《良家妇女》于1986年获第二十五届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主要奖和国际影评家组织奖,西班牙第十八届大西洋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奖、安达鲁西亚电影家协会评论奖、西班牙电影俱乐部奖,比利时皇家电影博物馆、资料馆发掘新电影奖,1987年获印度第十一届电影节国际评论家奖;《龙年警官》《过年》分别获广播电影电视部1989-1990、1991年优秀影片奖,第十四、十五届电影百花奖最佳故事片奖,《过年》并于1992年获第四届东京国际电影节国际评委奖。1988年后编导十二集电视报告文学《异军突起》,八集电视连续剧《撞击世纪之门》等。
林家铺子
1959年摄制,彩色,90分钟
剧情简介:日寇侵华后青年学生掀起抵制日货风潮。江南古镇上的林老板贿赂镇上商会余会长,取得出售日货的默许。用改头换面的大拍卖,挤垮资本小的同行,同时也受到钱庄的高利盘剥,和国民党官、警、宪的敲诈。女儿明秀也险些被警察局长强占。在这场大鱼吃小鱼的争斗中,林家铺子倒闭,但是张寡妇,朱三太在林家的存款却被林老板白白拐走了。
幕后制作:
原著茅盾
改编 夏衍
导演水华
摄影 钱江
美术 池宁
主演表:
主演:谢添
获得荣誉:
林家铺子获1983年第十二届葡萄牙菲格腊·达福日国际电影节“评委奖”。
导演简介:
水华 中国电影导演,原名张水华、张毓番。原籍湖北钟祥,生于江苏南京。1933年入复旦大学法学系学习,1936年赴日留学,1940年到延安。在鲁艺实验剧团期间与人合导、独立执导了多部进步话剧。1949年调到东北电影制片厂任电影导演。1950年联合执导《白毛女》获1951年第六届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特别荣誉奖,文化部1949~1955年优秀影片一等奖;《林家铺子》获葡萄牙1983年第12届菲格拉达福兹国际电影节评委奖;《革命家庭》获1962年第一届电影百花奖最佳编剧奖;《伤逝》获文化部1981年优秀影片奖。影片严谨、深沉、细腻、含蓄。
一声叹息
2000年摄制,彩色宽银幕,120分钟
剧情简介:婚外恋一直是爱情电影中的常见题材,本片试图对众人关心的婚外恋做新的诠释和探索。剧情讲述制片人刘大为为了让编剧梁亚洲尽快写出剧本,把他一个人关在海南的一座邻海小楼里整整两个月,并且从北京给他派来了女助手李小丹,负责照顾其饮食起居,协助他按时交出剧本,然而事与愿违,李小丹的到来非但没有使梁亚洲的创作进度加快,反而令他心猿意马,两个人竟不知不觉相爱了。带着矛盾和复杂的心理,梁亚洲回到北京,周旋在妻子、女儿和情人之间的生活,使梁亚洲成为两面人,在家里他一如既往地扮演好丈夫、好爸爸的角色,在情人李小丹那里,他就像一个被宠坏的孩子,充分享受着李小丹对他母性般的关爱、呵护,无法自拔。然而,事情最终还是被妻子宋晓英知道。错综复杂的感情纠葛令梁亚洲无法摆脱。
幕后制作:
编剧:王朔
导演:冯小刚
摄影:张黎
美术:刘心刚
作曲:赵季平、赵麟
主演表:
获得荣誉:
本片获2000年第24届开罗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最佳女主角、最佳剧本奖。
导演简介:
冯小刚 1958年出生于北京。高中毕业后进入北京军区文工团任舞美设计。退伍后到北京城建开发总公司做工会文体干事,1985年调入北京电视艺术中心成为美工师,相继担任《大林莽》《凯旋在子夜》《便衣警察》《好男好女》等多部电视剧的美术设计。之后进入北京广播学院深造。他与郑晓龙联合编剧的第一部作品《遭遇激情》,获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编剧等四项提名。而他与王朔联合编剧的电视系列剧《编辑部的故事》,则使他一举成名。1992年,他二度与郑晓龙合作的电影剧本《大撒把》,再获第13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故事片、最佳编剧等五项提名。1994年,他开始介入导演,处女作是《永失我爱》。1997年执导了电视剧《月亮背面》。较具代表的还有《天生胆小》等。2001年拍摄的《大腕的葬礼》得到普遍关注。
北京电影制片厂拆迁的消息引起了媒体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据媒体报道,拆迁后的北影厂旧址将投资建成一个城市综合性建筑——“北京益田国际梦工场”。这个所谓的“梦工场”总占地面积17万平方米,规划总建筑面积66万平方米,定位为“北京创意文化特区”,项目建成后将集国际五星级电影主题酒店、国际5A级中国电影大厦、高端精品益田假日广场购物中心及顶级豪宅为一体。昨日,相关媒体又报道,北影厂内的主楼、东楼和西楼2007年已被列入《北京市优秀近现代建筑保护名录》,市规划委已按规定明确要求予以保留。
北京电影制片厂面临拆迁引发争议,“北影厂职工及离退休同志”(简称北影厂员工)公开信要求相关部门立即停止拆迁,要求恢复原貌。这之后北京市规划委已经明确表示将保留主楼、东楼和西楼三栋建筑。北影厂老导演张泽宇和部分退休员工在京举行通气会,他们表示厂区所有拆迁和建设已停止。
老导演张泽宇现场出示91岁文物专家谢辰生写给中央领导的信,并透露已得到两位中央领导的批示,北影厂有望以文物保护单位形式免于被拆迁。张泽宇告诉记者,“北影厂员工”要求文物管理机关认定该厂所有建筑群是不可移动文物,要求全址保护,而不只是保护三栋楼。此外,他们还认为,北影厂数百部电影拷贝、剧本、场景图,以及部分从故宫转移过来的道具、服装,也要申请可移动文物进行保护。
之前有传言表示,北影厂保护下来后可能改建成电影博物馆,而电影学院教授谢飞通过微博提出将保护老北影与发展电影学院结合起来。对此,张泽宇表示,北影厂保护只能说是出现胜利曙光,要等真正保护下来后才能确定哪种方案,博物馆、教学甚至恢复生产都有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