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青年艺术剧院 编辑
前身是1941年延安成立的延安青年艺术剧院,由四川旅外剧人抗敌演剧队、西北青年救国会总剧团以及小小剧团组合而成。1943年剧院同延安部队艺术学校合并,组成联防军政治部宣传队。抗日战争胜利后,又与延安鲁迅艺术学院部分成员组成东北文艺工作第二团。1949年进关抵达北京,成立了直属新民主主义青年团中央领导的中国青年艺术剧院,第一任院长是廖承志。1952年6月归属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
剧院始终把广大青年作为主要服务对象,尊重当代人的审美追求,创造当代人的舞台艺术形象。1985年7月前共演出多幕剧 122部、独幕剧77部。在这些剧目中有《钢铁运输兵》《霓虹灯下的哨兵》《幸福》《李双双》《远方青年》《枫叶红了的时候》《权与法》《可口可笑》《街上流行红裙子》《双人浪漫曲》等反映现代生活的作品。剧院还演出了一批革命历史题材的作品,其中有《爱国者》《刘胡兰》《红色风暴》《豹子湾战斗》《杜鹃山》以及第一次在舞台上塑造周恩来形象的《转折》、贺龙形象的《曙光》等。另外演出了苏联著名话剧《保尔·柯察金》、捷克斯洛伐克的《尤利乌斯·伏契克》以及法国的人民戏剧《樱桃时节》(即《巴黎公社》)。剧院把“五四”以来的优秀剧作作为剧目建设中的重要部分,其中有郭沫若的《屈原》,夏衍的《上海屋檐下》《法西斯细菌》,田汉的《丽人行》,曹禺的《家》(根据巴金同名小说改编)、《原野》,阳翰笙的《天国春秋》,吴祖光的《风雪夜归人》以及田汉新作《文成公主》、老舍新作《方珍珠》和《西望长安》《神拳》等。剧院同时将世界名剧Н.В.果戈理的《钦差大臣》、H.易卜生的《娜拉》、А.П.契诃夫的《万尼亚舅舅》、J.C.F.席勒的《阴谋与爱情》、P.de博马舍的《费加罗的婚姻》、迦梨陀娑的《沙恭达罗》、W.莎士比亚的《威尼斯商人》以及B.布莱希特的《伽利略传》和《高加索灰阑记》、法国埃·罗布莱斯的《蒙塞拉》、阿根廷奥古斯丁·库塞尼的《中锋在黎明时死去》等付诸自己的舞台实践,展现了众多的各不相同的艺术形象。在这个多姿的剧目画廊里,得到文化部以及中国戏剧家协会奖励的有15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