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郁 编辑

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院长

孙郁(1957-),本名孙毅,辽宁大连人。1988毕业沈阳师范学院(现沈阳师范大学中文系,文学硕士中国作家协会第九届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国作家协会散文委员会副主任,中国鲁迅研究会会长,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做过知青、文化馆馆员、记者。2002年到鲁迅博物馆主持工作并担任北京鲁迅博物馆馆长。2009年起任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院长。20世纪70年代开始文学创作,80年代起转入文学批评和研究,长期从事鲁迅和现当代文学研究。《鲁迅研究刊》主编,《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副主编。主要著作有《革命时代士大夫——汪曾祺闲录》、《鲁迅忧思录》、《鲁迅与周作人

基本信息

编辑

中文名:孙郁

外文名:SunYu

国籍:中国

出生日期:1957年

毕业院校:沈阳师范学院

出生地:大连

作品:《革命时代的士大夫——汪曾祺闲录》、《鲁迅忧思录》、《鲁迅与周作人》

职务: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院长

个人简介

编辑

孙郁孙郁

1988年至1992年在北京鲁迅博物馆工作,任馆员、副研究馆员

1992年至2002年在《北京日报文艺部工作,任副编审、编审、文艺部副主任,《文艺周刊》主编;

2002年至2009在鲁迅博物馆工作,任副馆长、馆长;

2006年起在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兼课,开设“胡适研究、“鲁迅研究”等课程;

2009年起任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院长。

研究方向

编辑

(1)鲁迅研究

(2)中国现代文化与文学研究

(3)当代作家作品研究

教授课程

编辑

(1)中国现代文学史本科生

(2)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专题(研究生

(3)鲁迅与现代中国(中国大学视频公开课)

主要学术兼职

编辑

孙郁孙郁

中国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

北京市作家协会副主席(2018~)

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

中国鲁迅研究会会长

中国图书评论学会副会长

《鲁迅研究月刊》主编

代表性论文

编辑

(1)《我们应如何运用古代文的遗产》,《文艺争鸣》2015年第8期

(2)《鲁迅的暗功夫》,《文艺争鸣》2015年第5期

(3)《萧红与黑土地上的亡灵们》,《小说评论》2015年第3期

4)《国语()字()国语文讨论的再思考》,《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5年第2期

(5)《鲁迅:争论中的选择》,《小说评论》2015年第2期

(6)《鲁迅的语之“力”》,《读书》2015年第3期

(7)《鲁迅与俄罗斯子》,《小说评论》,2015年第1期

(8)《鲁迅:对“终结”的渴望》,《鲁迅研究月刊》2014年第12期

(9)《提问史铁生》,《文艺争鸣》2014年第12期

(10)《黄宗羲民主启蒙之关系》,《中国图书评论》2014年12期

(11)《左右之间的对视》,《小说评论》2014年第6期

(12)《寻找概念之外的遗存》,《读书》2014年第11期

(13)《对话中的鲁迅》,《学术月刊》2014年第10期

(14)《当代文坛的“汪迷”们》,《小说评论》2014年第5期

(15)《向母语致:域外华人写作空间》,《文艺争鸣》2014年第8期

(17)《凝视“土地的昏”》,《小说评论》2014年第4期

(18)《走进象牙塔里的鲁迅研究》,《文艺争鸣》2014年第5期

(19)《孙犁的鲁迅遗风》,《新文学史料》2014年第2期

(20)《今文的起落》,《小说评论》2014年第3期

21)《脆弱的芦苇》,《小说评论》2014年第2期

(22)《无意的意义》,《文艺研究》2014年第3期

(23)《为灵魂而哭泣》,《小说评论》2014年第1期

(24)《聆听者》,《当代作家评论》2013年第6期

(25)《明末遗民申涵》,《读书》2013年第10期

(26)《关于<旧云新影>》,《当代作家评论》2013年第5期

(27)《阎连科的“神实主义”》,《当代作家评论》2013年第5期

(28)《<野草>研究的经脉》,《鲁迅研究月刊》2013年第7期

(29)《鲁迅与列宁主义的几个问题》,《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3年第8期

(30)《瞿秋白对鲁迅的影响》,《东吴学术》2013年第4期

(31)《<带灯>的闲笔》,《当代作家评论》2013年第3期

(32)《鲁迅与果戈理遗产的几个问题》,《文学评论》2013年第3期

(33)《莫言:一个时代的文学突围》,《当代作家评论》2013年第1期

(34)《文体家的小说与小说家的文体》,《文艺争鸣》2012年第11期

(35)《在德()俄版画之间》,《读书》2012年第9期

(36)《写作的叛徒》,《读书》2012年第6期

(37)《鲁迅对马克思主义批评观的另一种理解》,《当代作家评论》2012年第3期

科研项目

编辑

《鲁迅俄文藏品与俄译本藏品研究》,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2011)

主要论文成果

编辑

⒈《陈独秀:我们如何表达》,《中国图书评论》,2009年4月。

⒉《东洋的风》,《书城》,2009年5月。

⒊《关于王冶秋》,《海内与海外》,2009年4月。

⒋《废名的读法》,《诗刊》,2009年7月。

⒌《果戈理之音》,《博览群书》,2009年3月。

⒍《关于周立民》,《南方文坛》,2009年3月。

⒎《在鲁迅的暗区里》,《读书》,2009年6月

⒏《“临渊不羡”——记张中行》,《同舟共进》,2009年2月

⒐《近三十年的散文》,《当代作家评论》,2009年2月。

⒑《读一部书稿有感》,《前线》,2009年3月。

⒒《中行:在周氏兄弟之间》,《读书文摘》,2009年4月。

⒓《北平中的张中行》,《新文学史料》,2009年1月。

⒔《近三十年的散文》,《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1月。

⒕《鲁迅研究的几个问题》,《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1月。

⒖《鸿章旧影》,《前线》,2009年1月。

⒗《关于苦雨斋群落》,《群言》,2009年4月。

⒘《老舍的鲁迅观》,《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2月

⒙《神刀颜仲》,《博览群书》,2009年1月。

⒚《萨满神意》,《博览群书》,2009年2月。

⒛《“儒风”杂说》,《前线》,2008年3月。

21.《文人的分与合》,《中国图书评论》,2008年2月。

22.《诗文》,《书城》,2008年4月。

23.《从“度苦”到“顺生”》,《读书》,2008年8月。

24.《鲁迅与陈独秀的朋友圈》,《海内与海外》,2008年8月。

25.《博物馆学的拓荒者》,《前线》,2008年9月

26.《难以言说的鲁迅》,《语文建设》,2008年9月。

27.《鲁迅的情趣与操守》,《学习博览》,2008年11月。

28.《鲁迅画像的种类》,《海内与海外》,2008年11月。

29.《三十年的思与想》,《文艺研究》,2008年12月.

30.《自己的空间》,《当代作家评论》,2008年6月。

31.《张中行:在周氏兄弟之间》,《博览群书》,2008年10月。

32.《顾随的眼光》,《档案天地》,2008年12月。

33.《近三十年散文掠影》,《博览群书》,2008年12月。

34.《平生一片心还待故人来——张中行和他的同时代友人》,《新华文摘》,2008年第22期。

35.《活着的思想》,《前线》,2007年3月。

36.《鲁迅与周作人》,《西部》,2007年5月。

37.《戏剧的冷热》,《前线》,2007年6月。

38.《木心之旅》,《读书》,2007年7月。

39.《汪曾祺片影》,《当代作家评论》,2007年4月。

40.《读书人的偏食》,《书摘》,2007年3月。

41.《我们与鲁迅的距离》,《前线》,2007年9月。

42.《唐弢:未完成的雕像》,《书摘》,2007年6月。

43.《儒的是与非》,《中国图书评论》,2007年8月。

44.《日光下的魔影——<;日光流年>;、<;受活>;、<;丁庄梦>;读后》,《当代作家评论》,2007年5月。

45.《胡适:在文学改良的理论与实践之间》,《中国图书评论》,2007年5月。

46.《“沙家浜”的记忆》,《前线》,2007年12月。

47.《鲁迅、周作人恩怨揭秘》,《名人传记(上半月)》,2007年11月。

48.《鲁迅是一条奔流不息的河》,《纪实》,2007年3月。

49.《勿忘历史》,《前线》,2006年2月。

50.《关于周作人》,《南方文坛》,2006年2月。

51.《文学史的深与浅——兼评夏志清<;中国现代小说史>;》,《中国图书评论》,2006年3月。

52.《译介之魂》,《中国图书评论》,2006年4月。

53.《贾平凹的道行》,《当代作家评论》,2006年3月。

54.《学者的良知与市侩的手段》,《读书》,2006年6月。

55.《布道者李何林》,《当代作家评论》,2006年5月。

56.《作家,是属于时代的——“贾平凹作品学术研讨会”发言摘要》,《当代作家评论》,2006年5月。

57.《批评里的人生》,《南方文坛》,2006年5月

58.《阅读印象》,《中国图书评论》,2006年9月。

59.《莫言:与鲁迅相逢的歌者》,《当代作家评论》,2006年6月。

60.《建馆五十周年致辞》,《鲁迅研究月刊》,2006年12月。

61.《被淹没的文字》,《前线》,2005年2月。

62.《写作的姿态》,《文艺研究》,2005年2月。

63.《茅盾文学:在期待与遗憾之间》,《当代作家评论》,2005年4月。

64.《文人的战争“关”》,《北京观察》,2005年8月。

65.《韩国的热情——<;韩国鲁迅研究论文集>;序》,《当代作家评论》,2005年6月。

66.《非文学写作中的巴金》,《北京观察》,2005年12月。

67.《怀疑精神》,《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05年11月。

68.《陈独秀的随笔》,《海燕》,2005年6月。

69.《“克隆”的力量》,《前线》,2004年2月。

70.《在凡之间建立一种理想的精神——关于易洪斌的<;凡圣之间>;》,《文艺争鸣》,2004年2月。

71.《多少秋,总上心头》,《读书》,2004年2月。

72.《倒向鲁迅的天平》,《东岳论丛》,2004年2月。

73.《救救母语》,《前线》,2004年5月。

74《民间收藏与史料整理》,《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4年3月

75.《孤桐影》,《读书》,2004年8月。

76.《张国焘笔下的陈独秀》,《炎黄春秋》,2004年9月。

77.《<;鲁迅书影录>;后记》,《鲁迅研究月刊》,2004年9月。

78.《读读想想》,《南方文坛》,2004年6月。

79.《篇目辑览》,《新华文摘》,2004年第13期。

80.《周作人的审美追求与现代社会之抵牾》,《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2年4月。

81.《老舍:死去的与再生的》,《北京纪事》,2004年2月。

82.《京派与京味儿的迁》,《北京观察》,2004年1月。

83.《刘庆邦:在温情与冷意之间》,《北京观察》,2004年5月。

84.《前尘旧影》,《群言》,2004年10月。

85.《夜》,《杂文选刊(上半月版)》,2004年5月。

86.《鲁迅的余影》,《杂文选刊(上半月版)》,2004年12月。

87.《韦公衡——绘画生命绿洲》,《海燕》,2004年2月。

88.《钱理群:在鲁迅的背影里》,《当代作家评论》,2003年1月。

89.《苦雨斋旧痕》,《当代作家评论》,2003年1月。

90.《<;周作人和他的苦雨斋>;引子》,《鲁迅研究月刊》,2003年6月。

91.《始自于隆隆终至于默默》,《读书》,2003年8月。

92.《相声里的胡闹》,《前线》,2003年3月。

93.《关于<;求疵与废话>;》,《新闻出版交流》,2003年2月。

94.《俄苏文化影子下的鲁迅》,《解放军艺术学院学报》,2003年3月。

95.《延伸的文学》,《北京观察》,2003年11月。

96.《沈尹默的诗文》,《群言》,2003年3月。

97.《评奖委员会对获奖论文评语》,《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3年3月。

98.《周作人散议》,《海燕》,2003年7月。

99.《孙犁:寂寞的碑文》,《书摘》,2003年10月。

100.《周氏兄弟笔下的北京》,《书城》,2003年12月。

101.《赤色记忆》,《当代作家评论》,2002年4月。

102.《陆天明的另一面》,《当代作家评论》,2002年6月。

103《周作人谈胡适》,《鲁迅研究月刊》,2002年1月。

104.《中断的链条》,《读书》,2002年1月。

105.《兼而得之?》,《读书》,2002年12月。

107.《杂感家的哀叹》,《杂文选刊》,2002年10月。

108.《文字后的历史》,《当代作家评论》,2001年1月。

109.《旁观者的叙述》,《当代作家评论》,2001年2月。

110.《“士”的进退》,《当代作家评论》,2001年2月。

111.《当代文学中的周作人传统》,《当代作家评论》,2001年4月。

112.《文体的隐秘》,《当代作家评论》,2001年5月。

113.《鲁迅眼里的北京》,《鲁迅研究月刊》,2001年7月。

114.《士的进退》,《读书》,2001年1月。

115.《往者难追》,《读书》,2001年4月。

116.《周作人研究点滴》,《广播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3月。

117.《<;北大之父蔡元培评论>;小辑<;北大之父蔡元培>;漫议》,《当代作家评论》,2000年2月。

118.《<;歇山庄>;略谈》,《当代作家评论》,2000年5月。

119.《算是求疵》,《鲁迅研究月刊》,2000年7月。

120.《自由的书写者》,《读书》,2000年5月。

121.《鲁迅三题》,《前线》,2000年6月。

122.《学理的贫困》,《前线》,2000年11月。

123.《学术史背后的人生》,《北京观察》,2000年10月。

124.《偏执的真人》,《读书》,1999年11月。

125.《诗化教育》,《教育艺术》,1999年1月。

126.《五十年代话题》,《北京观察》,1999年1月。

127.《“士”的话题》,《北京观察》,1999年9月。

128.《偶记二篇》,《北京文学(精彩阅读)》,1999年2月。

129.《通往哲学的路──读史铁生》,《当代作家评论》,1998年2月。

130.《林斤澜片议》,《当代作家评论》,1998年5月。

131.《鬼气?血气?正气》,《鲁迅研究月刊》,1998年3月。

132.《立人的途径》,《鲁迅研究月刊》,1998年4月。

133.《费孝通:乡土情怀》,《社会科学辑刊》,1998年2月。

134.《第三种批评》,《文学自由谈》,1998年4月。

135.《李辉的现代文学研究》,《中国图书评论》,1998年6月。

136.《它呼应着一个远去的文明──读“故土丛书”》,《中国图书评论》,1998年7月。

137.《关于梁漱溟》,《书屋》,1998年2月。

138.《鲁迅?曹雪芹及“显学”》,《新闻与写作》,1998年4月。

139.《读<;二十五世纪的人>;》,《当代》,1998年4月。

140.《余时书话》,《博览群书》,1998年7月。

141.《说“学”》,《海燕》,1998年12月。

142.《古魄新魂》,《当代作家评论》,1997年4月。

143.《“遗民”陈寅恪》,《当代作家评论》,1997年4月。

144.《钱书识略》,《当代作家评论》,1997年6月。

145.《王蒙:从纯粹到杂色》,《当代作家评论》,1997年6月。

146.《难废的古文》,《新闻与写作》,1997年11月。

147.《批评的“隔”》,《中国党政干部论坛》,1997年11月。

148.《胡适的序跋》,《中国图书评论》,1997年1月。

149.《远看董桥》,《中国图书评论》,1997年2月。

150.《王国维》,《中国图书评论》,1997年4月。

151.《章太炎一瞥》,《中国图书评论》,1997年5月。

152.《关于韩小蕙》,《中国图书评论》,1997年6月。

153.《杨义和他的<;中国古典小说史论>;》,《中国图书评论》,1997年7月。

154.《<;流年碎影>;印象》,《理论与创作》,1997年6月。

155.《钱钟书的“隐”趣》,《北京观察》,1997年10月。

156.《我的“批评观”》,《艺术广角》,1997年5月。

157.《我写我自己》,《艺术广角》,1997年5月。

158.《另一种思路——关于<;第二草国>的思考》,《当代作家评论》,1992年5月。

159.《20世纪中国文人心态扫描——<;百年苦梦>;后记》,《群言》,1997年9月。

160.《胡适诗话》,《博览群书》,1997年1月。

161.《鲁迅与周作人》,《博览群书》,1997年11月。

162.《寻找往事》,《博览群书》,1997年5月。

163.《农民写作》,《文化月刊》,1997年10月。

164.《晚钟声里的预言》,《当代作家评论》,1996年3月。

165.《从杂感的诗到诗的杂感——邵燕祥与他的时代》,《当代作家评论》,1996年4月。

166.《当代文学与鲁迅传统──作于鲁迅逝世六十周年》,《当代作家评论》,1996年5月。

167.《<;鲁迅书话>;后记》,《鲁迅研究月刊》,1996年2月。

168.《贺<;中国人气质>;出版》,《鲁迅研究月刊》,1996年5月。

169.《苦梦──鲁迅周作人世界之一瞥》,《鲁迅研究月刊》,1996年8月。

170.《蒙科学之泽——鲁迅收藏自然科学图书研究》,《社会科学辑刊》,1996年1月

171.《尺度》,《中国党政干部论坛》,1996年9月。

172.《黄裳》,《中国图书评论》,1996年1月。

173.《唐弢的书话》,《中国图书评论》,1996年2月。

174.《丰子恺》,《中国图书评论》,1996年3月。

175.《许寿裳》,《中国图书评论》,1996年4月。

176.《赵頫孟的诗文》,《中国图书评论》,1996年5月。

177.《关于王英琦》,《中国图书评论》,1996年6月。

178.《彼岸的声音》,《读书》,1992年4月。

179.《新旧之间——鲁迅藏书一瞥》,《中国图书评论》,1996年7月。

180.《艾青》,《中国图书评论》,1996年8月。

181.《龚自珍》,《中国图书评论》,1996年9月。

182.《阿英书话》,《中国图书评论》,1996年10月。

183.《叶圣陶》,《中国图书评论》,1996年11月。

184.《身后的寂寞》,《读书》,1996年5月。

185.《“被近代化”的文化互证》,《读书》,1996年11月。

186.《鲁迅的“隐笔”》,《新闻与写作》,1996年12月。

187.《黄裳其人其文》,《群言》,1996年6月。

188.《乡俗》,《博览群书》,1996年6月。

189.《史家的感觉》,《博览群书》,1996年3月。

190.《张中行论》,《当代作家评论》,1995年4月。

191.《历史的宿命──王晓明与他的文学批评》,《当代作家评论》,1995年5月。

192.《人间屑语──关于素素的散文》,《当代作家评论》,1995年5月。

193.《“在对象世界中体验自我的生命”——赵园的学术品味和个性》,《社会科学战线》,1995年5月。

194.《散文家种种——1994年散文创作略识》,《中国图书评论》,1995年1月

195.《话说孙犁》,《中国图书评论》,1995年3月。

196.《读解宗璞》,《中国图书评论》,1995年8月。

197.《旧诗杂记》,《中国图书评论》,1995年12月。

198.《其淡如水》,《读书》,1995年10月。

199.《“新体验小说”之体验》,《北京文学(精彩阅读)》,1995年2月。

200.《<;黑凤冠>;三人谈》,《北京文学(精彩阅读)》,1995年9月。

201.《真假“闲适”》,《博览群书》,1995年6月。

202.《波普尔的自信》,《博览群书》,1995年12月。

203.《刘恒和他的文化隐喻》,《当代作家评论》,1994年3月。

204.《焦虑的自我意识》,《鲁迅研究月刊》,1994年1月。

205.《<;被亵读的鲁迅>;后记》,《鲁迅研究月刊》,1994年11月。

206.《难写的传记》,《中国图书评论》,1994年5月。

207.《拖着历史的长影》,《读书》,1994年8月。

208.《痛感与智慧》,《中国健康月刊》,1994年10月。

209.《王英琦:遗失中的寻找者》,《当代作家评论》,1993年2月。

210.《人格的寓言》,《文学自由谈》,1993年2月。

211.《未完成的雕像——评唐弢的<;鲁迅传>;》,《读书》,1993年4月。

212.《林非的治学与创作》,《当代文坛》,1992年5月。

213.《鲁迅与“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鲁迅研究月刊》,1992年2月。

214.《作为诗人的鲁迅》,《鲁迅研究月刊》,1992年7月。

215.《周作人的审美追求与现代社会之抵牾》,《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2年4月。

216.《“摩罗”精神下的“呐喊”——鲁迅早期创作之一瞥》,《齐鲁学刊》,1992年5月。

217.《探索者的精神形象——<;野草>;论》,《社会科学辑刊》,1992年5月。

218.《<;海土>;的意义》,《当代作家评论》,1992年1月。

219.《“绿风土”:张承志的圣火》,《当代作家评论》,1992年5月。

220.《彼岸的声音》,《读书》,1992年4月。

221.《沉重的穿》,《读书》,1992年8月。

222.《鲁迅翻译思想之一瞥》,《鲁迅研究月刊》,1991年6月。

223.《巴金——现代中国的感伤主义者》,《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1年2月。

224.《徐星小说的精神走向》,《当代作家评论》,1991年2月。

225.《王充闾散文的精神追求》,《社会科学辑刊》,1990年1月。

226.《鲁迅改造国民性思想的历史意义》,《齐鲁学刊》,1990年3月。

227.《汪曾祺的魅力》,《当代作家评论》,1990年6月。

228.《鲁迅笔下的少年世界》,《鲁迅研究月刊》,1989年7月。

229.《鲁迅与巴金》,《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9年4月。

230.《从巴金的“自审意识”说开去》,《当代作家评论》,1988年2月。

231.《刘再复与巴金》,《当代作家评论》,1988年3月。

232.《鲁琪初期的诗歌创作》,《社会科学辑刊》,1988年2月。

233.《从生命价值的确立到人格的自我完善——巴金创作的心灵历程》,《文学评论》,1988年3月。

234.《在毁灭中搏生——评陆天明的<;桑那地的太阳>;》,《文学自由谈》,1987年5月。

235.《茅盾初期小说的苦恼意识》,《文学评论》,1987年4月。

报纸上的论文成果

编辑

时间:2000-2009

⒈《不同的文学史》,《中华读书报》,2000年11月8日。

⒉《追赶太阳的寻梦者》,《北京日报》,2001年7月15日。

⒊《鲁迅的遗墨》,《人民日报》,2001年8月11日。

⒋《述说鲁迅的文本史及其另一面》,《中国图书商报》,2001年10月18日。

⒌《感性化的奇特历史》,《中国教育报》,2001年11月1日。

⒍《能乐里的哲学》,《北京日报》,2001年3月31日。

⒎《在“为己”与“为人”之间》,《光明日报》,2002年6月26日。

⒏《孙犁:寂寞的碑文》,《北京日报》,2002年7月21日。

⒐《受伤的汉语》,《北京日报》,2002年8月11日。

⒑《被激活的记忆》,《文汇报》,2002年12月6日。

⒒《寻找另一个世界》,《北京日报》,2003年3月16日。

⒓《反角色的书写》,《中华读书报》,2003年3月26日。

⒔《陈师曾的妙笔》,《文汇报》,2003年5月9日。

⒕《台静农的气韵》,《北京日报》,2003年7月13日。

⒖《生肖里的学问》,《北京日报》,2003年9月14日。

⒗《陈独秀晚年信札》,《中华读书报》,2003年10月8日

⒘《惦念的力量》,《中华读书报》,2003年12月31日。

⒙《博物馆:何时融入我们的生活?》,《北京日报》,2004年5月30日。

⒚《关于“保卫鲁迅”》,《天津日报》,2004年6月22日。

⒛《什么人在阅读周作人》,《中国图书商报》,2004年8月27日。

21.《在变与不变中的周扬》,《中华读书报》,2004年10月27日。

22.《美国的语文书》,《中华读书报》,2005年3月9日。

23.《茅盾文学奖:在期待与遗憾之间》,《南方周末》,2005年12月20日。

24.《鲁迅与东亚的起点》,《文艺报》,2005年5月12日。

25.《民国文人的趣味与操守》,《南方周末》,2006年10月17日。

26.《纪念鲁迅的方式》,《北京日报》,2006年10月17日。

27.《语文课本的“信”与“疑”》,《北京日报》,2007年9月10日。

28.《在读字的同时有读史的快慰》,《文汇报》,2008年1月19日。

29.《在平凡之中百转千回》,《文汇报》,2008年3月8日。

30.《王元化:从左翼青年到书斋宿儒》,《北京日报》,2008年5月26日。

31.《关于互为主体》,《光明日报》,2009年4月25日。